日期: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同里镇志 >> 第五卷 退思园

第五卷 退思园

2010/4/19 13:42:32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14592

    同里具有悠久的造园历史。同里的园林,在一个小镇上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退思园就是其中一个典范。退思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体现了江南园林在构思、设计、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特点,也体现了同里园林建筑的科技水平和艺术成就。全园围绕“退思补过”的主题展开,外简内深,含而不露。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曾称,同里是一座古代建筑的博物馆,而退思园又是这座博物馆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退思园布局独特,亭、台、楼、阁、廊、舫、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内园部分以水为中心,被陈从周称为“贴水园”。整个园林素静淡雅、朴实无华,给人以清丽、幽静的感觉。

    退思园是江南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游览。

第一章    概  貌

第一节 概 况

    退思园,俗称任家花园,位于同里镇古镇区新填街234号。东连丽则女学,南与退思小广场、明清街相望,西邻退思广场及古戏台,北靠南濠弄。

    退思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落成于光绪十三年,是原任安徽凤颍六泗兵备道、同里人任兰生被参劾罢官回乡后,花10万两白银建造的私家宅园。画家袁龙设计。园名源自于《左传》:“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孝经·事君章第十七》亦有:“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退思补过”的本义在于补救君王之过。而任兰生建园,在其贬官归田之后,取此园名颇有韬光养晦之意,以示反思己过,表白报效君王、效忠朝廷之志。从其弟任艾生哭兄诗中的“题取退思期补过,平泉草木漫同春”,亦表明了此中深意。

    退思园占地5674平方米,建筑面积2622平方米。该园自西向东依次为住宅、庭院、花园,一改传统的前宅后园的纵向布局为西宅东园的横向布局。

    住宅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宅为三进厅堂。东侧内宅建有两幢楼房,两侧各有两层走廊贯通,形成走马楼格局;中部庭院为住宅和花园的过渡区,兼有迎宾待客的功能。其进口处有旱船建筑。东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园中央为一荷花池,园内建筑皆贴水而建,体量小巧,与假山水池相衬,故而退思园又被称为“贴水园”。园中主建筑“退思草堂”建在贴水的平台上。站在平台上,可环顾全园的景色。环池依次建有“水香榭”、石坊(“闹红一舸”)、辛台、“菰雨生凉”轩、天桥等建筑,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全园景色富于变化,主次分明,园内有园,空间布局巧妙,充分利用水面,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了丰富的景观。

    退思园有堂构24处,匾额、对联、门额28处,书条石12方,古树名木10种25棵。

    1980年起,退思园先后被列为吴江县(市)、江苏省、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82年,政府拨款对退思园进行修复,1984年1月正式向公众开放。至2003年,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00万人次以上,并有100多部影视剧(片)在此选景拍摄。

    1986年,美国纽约市在该市的斯坦顿岛植物园内,以退思园为蓝本,建造了一座面积为3850平方英尺的江南庭园,取名“退思庄”。

   

    附:退思园景点分布图、退思园地理位置图

   退思园地理位置图 退思园景点分布图(手绘图)

第二节 历史沿革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兰生从安徽凤(阳)颍(川)六(安)泗(州)兵备道任上被参劾罢官,回归故里,建造退思园,光绪十三年竣工。退思园落成后的第二年,任兰生病卒。

    光绪三十二年,任兰生之子任传薪(味知)在创办丽则女学时,曾将花园部分辟为校舍,直至民国5年(1916年)女校扩建后才迁出。后任传薪去上海执教,遂托人代管其宅。除住宅外,花园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致使该园日渐颓废,但原址未改,旧貌尚存。

    解放后,退思园曾一度被当地税务所占用,后由镇工会接管,并将茶厅、正厅改造为大会堂。十楼十底的走马楼及庭院曾辟为职工业余夜校。

    1958年,花园被同里机电站占用。“大跃进”时,园林东侧为大炼钢铁指挥部,北侧为高炉群,园林遭到严重破坏。

    1965年,退思园收归镇文化站使用,并出资1000元稍作整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退思园被“造反派”占领,其间旱船倒塌,天桥及九曲回廊被拆,门窗被毁,百年古松被伐。

    1970年以后,该园被多家单位分割占用。其中吴江晶体管一厂占用庭院及花园大部,同里镇中心小学占用桂花厅及琴房,同里镇工会占用门厅、茶厅、正厅、走马楼及下房。后来镇工会迁出,门厅、大会堂被镇办针织厂用作车间。1978年,走马楼和下房分别被中共同里镇委员会和镇人民政府以及镇爱卫会使用。由于长期只使用不修缮,以至楼阁倾危,花木凋零,假山坍塌,池水污秽。所幸大部分建筑尚存,部分建筑虽有拆改,但尚有踪迹可寻。

    20世纪70年代末,经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呼吁,省、市有关领导、专家的考察论证,退思园于1980年5月被列为吴江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被列为江苏省太湖风景区之一——同里景区的主要景点,1982年3月又被列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从1982年2月到1989年底,对退思园进行全面修复,从而使退思园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1984年1月起,庭院和园林部分对公众开放。1999年2月,退思园获得“苏州市十佳园林”称号。2001年6月,退思园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年12月17日,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意见,退思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增补名录。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第24届联合国世界遗产会议上,退思园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4月18日,同里退思园“世界遗产标志牌”揭牌仪式在退思广场隆重举行。

第三节 修 复

    退思园自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成以后,饱经沧桑。由于年久失修和诸多人为因素的破坏等原因,退思园原貌严重受损,日见颓废。

    20世纪80年代初,百废待举。退思园作为江南名园之一,其修复工作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980年,江苏省太湖风景区建设办公室筹办组及吴江县建设局、文管会在对风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为抢救太湖风景区的名胜古迹,决定将退思园列为重点项目予以抢修。在县镇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上,均有强烈要求修复退思园的提案。同年12月底,省太湖风景区建设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上,就将退思园列为第一批抢修项目。1981年初,由中共同里镇党委、吴江县城建局、同里镇房管所、同里镇文化站等单位(9人)组成了退思园修复领导小组,开始了对退思园的清理及抢修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中共同里镇党委书记的林福才任组长,时任吴江县城建局局长的成国熹任副组长。同年3月,太湖风景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修复退思园的意见》。《意见》分为历史、风景组合和建筑处理手法、修复意见三部分,着重指出要“恢复旧貌”。同年6月,省太湖风景区建设办公室邀请了苏州、无锡的园林专家和城建局工作人员共10余人进驻同里,制定整修方案及计划,设置修复办公室,时任同里镇副镇长的蒋鉴清任修复办公室主任,由时任吴江县建设局建设股长的张雪康、建设股干部陈荣昌及工程师张域担任技术顾问,同时还聘请陆志明、屠禄斌、凌重光三人共同参加修复工作。

    退思园的修复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工程自1982年2月至1984年5月,修复花园和庭院部分,耗资40余万元,主要修复退思草堂、眠云亭、揽胜阁、水香榭、菰雨生凉轩、辛台、三曲桥、坐春望月楼、岁寒居等,重建和修葺琴房、闹红一舸、桂花厅、曲廊等,整修池塘和假山,还进行庭院绿化等工程。1984年1月,庭院、园林部分即对外开放。1983年6月,在苏州参加“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讨论会”的来自全国各省市55名专家学者及有关领导,看了退思园的施工现场后,对抢修工作的意义和工程质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第二期工程自1985年10月到1989年底,主要修复住宅部分。1985年11月6日,同里镇人民政府给吴江县人民政府呈送了《关于退思园住宅部分修复方案的报告》,提出“整修必须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同年11月20日,时任吴江县县长的张钰良作出批示:“修复工程,要经调查,作出步骤,要保护文物古迹……”第二期修复工程长达4年时间,共耗资近50万元,主要修复了走马楼、门厅及下房,重建轿厅、大厅等。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无论对建筑式样还是布局,乃至漏窗之图案文字,均按资料修复,悉仍其旧。

    至1989年底,退思园修复工程全部竣工,经上级有关部门验收,被评为优质工程。1984年7月,退思园修复工程荣获吴江县科技成果二等奖,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1991年3月,蒋鉴清被太湖风景区建委办公室评为“先进工作者”。

第二章    园主与设计者

第一节 园 主

    退思园园主任兰生,字畹香(见注),号南云。其名和字皆取之于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氏家族自明代初期始居同里。任兰生曾祖名祖望,祖父名振勋,皆为太学生,官阶资政大夫。其父酉,附贡生,候选训导,母亲范氏。任氏世代“仍世乐善”,“流声里”,谓“君之先世,代有隐德”(《清碑传合集》)。

    任兰生“幼承庭训,生而英敏缜栗”,“为文章慕先古,不中时程”(《清碑传合集》)。12岁时,跟随父亲拯救饥荒,办事井井有条,长老为之惊叹。曾五应童子试,一就京兆试,均落榜。咸丰八年(1858年),入安徽军营,因功授奖,升为九品官职。同治三年(1864年),捐升为同知候选(正五品)。后投安徽巡抚乔松年麾下,供职前敌营务处,策划机宜,悉得要领,深得在前线与捻军作战的安徽布政使英翰的赏识,英翰凡事必先咨询他而后行。后随英翰与捻军作战,同时维护地方治安,功绩卓著,遂升任知府,留安徽补用。同治六年,晋升道员(正四品),并加盐政使衔,不久又加布政使衔。此时,他的实职工作仍是驻防寿州,兼管淮北牙厘(商行及税收事务),颇受曾国藩和英翰的称赞。光绪三年(1877年),任兰生代理凤(阳)颍(川)六(安)泗(州)兵备道。光绪五年,正式担任这一职务。光绪八年,升任代理按察使(正三品)。

    光绪十年,任兰生遭内阁学士周德润弹劾,被控“盘踞利津,营私肥己”,“信用私人,通同舞弊”。于光绪十一年正月,“解任候处分”。朝廷派尚书崇绮和内阁学士廖寿恒前往查办。查办的结果是,所控罪名均被否定。但有一事被查证,即“帷留用革书屠幼亭为知情徇隐,部议革职”(屠幼亭先前捐职做了巡检,因更名蒙允,经人告发被除,而任兰生仍照旧留用),因此被罢官。任兰生革职离任之时,“士民顾念旧恩,如婴儿失慈母,遮道攀辕数万人,无不泣下”(《复盦类稿》)。任兰生时年48岁。回到故里,任兰生即请本镇画家袁龙设计建造退思园,共耗银10万余两,历时两年,于光绪十三年园始建成。同年任兰生在同里红塔埭修建了任氏宗祠。

    就在退思园落成的这一年(1887年),山东巡抚张曜、安徽巡抚陈彝、两江总督曾国荃为他保奏,在籍刑部员外郎孙家恽等二百余名凤颍六泗地方绅士也联名吁请为他复职,并筹银8000两为他捐道员。后得到朝廷批准,“任兰生著准其捐复,发往安徽,交陈彝差遣委用”。是年,“河决郑州,安徽被水,兰生奉檄办皖北赈抚”,他“奉檄抵颍州,督皖北赈抚……始至即周历千有余里,冒雪奔驰,问民疾苦”。光绪十四年二月,“襄郏水骤下,下流奔腾,公飞骑巡视,马惊伤尾闾,病疽,竟以四月十九卒”,终年51岁。病重之时,还把部下请到病榻前“诿至再三,易箦之际,犹顾问水势,以手画灾状,无一语及家事”(《复盦类稿》)。

    任兰生死后,皇帝下诏,照道员绩劳病故例从优议恤,并为立传。赐内阁学士衔,附祀英翰专祠。

    任兰生在代理按察使期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清狱讼,整缉捕,劝农桑,兴水利,修书院,设义塾,修道路,浚河塘,储粮食……“大小庶政,条综同密”;当时,河南大饥,任兰生倡捐募银10万两,赈济河南流入安徽的十几万饥民,此事广得赞誉,有口皆碑;造救生船,设官渡,开船塘,设育婴局、牛痘局、戒烟所;仿制江南水车,教民戽水,以助灌溉;设立课桑局,刊行《蚕桑摘要》,并为之作序;购种桑秧,雇江浙工匠教民育蚕缫丝,开衣食之源……任兰生兴办了很多公益事业,费用不可胜计,“往往捐廉俸以补不足”。“兴一利,必规久远”,“思无不周,行无不力”,故而当地老百姓都认为他是“皖北必不可少的一员”(以上引文见《复盦类稿》)。

    任兰生有两个儿子,长子任传易,字味根,早卒。次子任传薪(1887~1962年),字味知,为退思园第二代园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读于金松岑创立的同川学校,为同川自治学社社友。

    光绪三十二年,任传薪以退思园为校舍,创办了丽则女学。直到1916年新教学大楼建成后,丽则女学才迁出退思园。

    作为退思园第二代园主的任传薪并不遵循“清明开园”的陈规,平日也纵人游览。光绪三十一年出版的《女子世界》第13期,就刊有明华女校学生张驾美的一篇《游任氏游记》,文章中写道:“春去夏来,学堂放假,同学数人,游于任氏之花园。”

    后来,任传薪赴沪任教,退思园委托他人代管。此后退思园便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

    注:《皖志列传稿》卷九附编中有记述任兰生的一段话,其中写到“任兰生,字畹香”。

第二节 设计者

    退思园的主要设计者是同里画家袁龙。

    袁龙,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一名汝龙,字怡孙,号东篱,一号老枵,又号瘦倩氏、白云山人,自称“隐君子”,为清末苏州府高士。袁氏原为同里望族,乾嘉时期,族人袁景辂、袁栋、袁棠诸人都以诗文书画著称于时。

    袁龙幼承家学,好读书,早岁为诸生而不应乡试,潜心诗词、书画、篆刻、考据之学,以授徒卖画为生,每画必题自作诗词或集句,家中富藏古书文物,多为稀见珍品。宅后自建小园,名“复斋别墅”。以粉墙作纸,用黄石叠成壁山,疏栽竹木,酷似倪瓒平远小景。园中亭馆窗腹,袁龙均亲手雕刻书画。陈去病在《五石脂》中述及袁龙时说:“(先生)澹泊宁静,悠然物外,尤有遗民之风。所居复斋别墅,亭馆幽静,花木扶疏,闻皆先生躬操锯凿为之,故极得真趣。”吴梅见其遗著词曲,大加赞赏;金松岑爱其诗画,曾广为收罗。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应任兰生之请,设计了退思园。全园简朴、淡雅、小巧,足见其匠心。

    袁龙以诗词会友,结为“复社”,善词曲,著有《复斋集》。1935年,吴兴富室嘉业堂主人刘翰怡先生寓吴门时,拟斥资续刻吴中五百名贤,袁龙、任兰生均入选。

第三章    园林与景点

    退思园玲珑小巧,布局独特。设计者既吸收了苏州园林的精华,又在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布局紧凑自然。退思园从宅开始,到最后一厅结束,春夏秋冬四景的发展主线,一气呵成。主园还穿插着琴棋书画四艺的精巧构思,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第一节 住 宅

    住宅分外宅、内宅东西两部分,布局紧凑,可分可合。分则各成院落,合则浑然一体。

    厅堂 又称外宅,位于退思园之西端,采用纵向布局,依次为门厅、茶厅、正厅。门厅和茶厅作停轿接客之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光临,则开正厅,以示隆重。正厅两侧原有“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肃静”、“回避”四块执事牌,重门洞开,庄严肃穆。执事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正厅内现置有落地钟1只,钟体高大,镶嵌在木质框架中,寓“尽忠”之意。

    畹芗(香)楼 位于厅堂之东侧,为内宅的主体建筑,以园主任兰生的字命名,是园主及其家眷起居之处。该楼南北相对,各有五楼五底,横向对称布置,一式落地长窗,挂落栏槛,檐廊相接,典雅明敞。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复廊(又称双重廊)相连。廊下各设楼梯,可供上下,俗称十楼十底走马楼。这样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阳,主仆上下时又可避让。园主为使居室冬暖夏凉,底层东西间的地板制成长条板块,可随气候变化而或装或卸,灵活自如。楼与厅堂、中院之间各设一条廊道,俗称“备弄”,均可与园南外道路相通。

    内宅为园主家眷居住之地,因此内宅两侧石库门均用清水方砖砌成,并有防火贴砖门以防火防盗。砖木结构的封火门,据说在同里的明清建筑中,仅此两扇尚属原物,其余都为近代复制,这也可算作是同里一宝了。

第二节 庭 院

    庭院是住宅到内园的过渡,又称迎宾院,以高墙与内园相隔。院中樟朴如盖,古兰飘香,清雅幽邃,又置湖石花坛,颇具引人入胜之妙。庭院布置,以庭居中,主要建筑呈南北相对布置,四周檐廊相通。

    坐春望月楼 位于庭院之北侧,共有六楼六底,为庭院之主体建筑。登上此楼,可望月吟诗酬唱;也可楼前踏月,静赏花木。如有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要作多日盘桓,可居此楼而不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感。楼之东西各有一座隐藏在屏门之后的楼梯,可分可合。

    揽胜阁 位于坐春望月楼之东北角,是一座不规则的五角形楼阁,三面六窗。分上下两层,但互不相通,上层楼面与坐春望月楼相通,底层则需在内园中才能出入。此阁连接中庭和内园,互为借景。此楼设计因地制宜,在阁中居高临下,花园佳境可一览无余。

    岁寒居 位于庭院东南侧,与坐春望月楼相对。室后有一小天井,栽种着松、竹、梅。此室最宜冬日赏景。风雪之时,三五好友,围炉品茗,吟诗作对,透过居室花窗,可见松、竹、梅傲雪相伴,多姿多态,一幅天然的“岁寒三友”图随即呈现眼前。岁寒居的西侧则是迎宾室,为迁客骚人舞文弄墨之处。

    旱船 位于庭院横轴之西端,船头微微高翘,遥对通向内园的月洞门。前舱设置八扇长窗,如锦屏障目,隔而不断,船身相接漏窗暗廊。隐去船尾,与走马楼东侧的封火门相通。以船舫作园林点缀,在江南颇为多见。可这里是“旱船”,故更显独特。旱船北侧植有广玉兰一棵,是任兰生亲自种植,寓意园主“兰生”之名。现在这棵广玉兰虽年事已高,仍然逢春必花。

第三节 内 园

    内园是退思园的主园,以池为中心,亭、台、楼、阁、廊、坊、榭、桥诸建筑均紧贴水面,故而退思园又有“贴水园”之称。

    水香榭 是进入内园的第一个景点,也是南北曲廊的中心。檐牙高喙,悬立水面。廊柱之间设鹅颈靠凳,凭栏俯视,池水清澈如镜,金鱼追逐嬉戏,构成一幅“鱼乐图”。壁间镶有明镜一面,窥镜见园,趣味盎然。

    曲廊 贯通内园南、西、北三面,曲折有致。水香榭西南侧的曲廊廊壁设有九框漏窗,漏窗上镶嵌“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个字,字体奇巧古拙,系秦始皇统一文字时的大篆,即籀文。文句出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在水香榭之西北的回廊廊壁上嵌砌着清初书画家恽南田的十二方临古书帖,勾刻精致。

    闹红一舸 位于水香榭之南。这是一艘石舫,此石舫初看有头而无尾,有船身而无船舱。船身由湖石托起,半浸水中,水流穿越湖石孔窍,有潺潺之声。石舫风吹不动,浪打不摇,然人站船头,却有小舟荡漾之感。若天气晴好,登上石舫,可欣赏到蓝天白云倒映水中,游鱼似浮于碧空之中,行云流水,使人恍若船已启航,真是别有情趣。“闹红一舸”出自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原匾由同里人杨千里(杨天骥)手书,后毁于“文化大革命”,1982年由杨千里的外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重题匾额。

    退思草堂 位于内园北侧之中心,乃内园之主体建筑,古朴素雅,形态庄重。堂取鸳鸯厅式,室内陈设清雅。堂后点缀建筑小品。堂前宽阔整齐的平台伸入水中,宛如临波踏水。站在平台上,面南眺望,水域最畅,亭台倒影,景色如画。堂内鸳鸯厅后有一《归去来辞》碑拓。碑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所书。原碑被太仓人顾信珍藏于太仓淮云寺墨妙亭内,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虽已重建墨妙亭,重刻赵碑,但原碑已无法复原。故而退思园所存拓本,弥足珍贵。

    琴房 位于三曲桥东侧水际,前临水,后拥翠。在琴房内,近可俯视小桥碧水,远能仰观假山亭子。若于此焚香操琴,或可领略“高山流水”之境。琴房东墙下几丛幽篁,投影墙壁,粉墙竹影,似画非画,又增几多安详宁静。

    眠云亭 琴房南面有假山一座,“眠云亭”正峭立其巅。亭下湖石叠起,分为上亭下室,一筑两景,下层为石室洞穴。山下余脉连连,石径崎岖,并有洞穴磴道,盘通上下。登亭迎风待月,令人心旷神怡。在石室洞穴前的地坪上,有一幅以鹅卵石镶嵌而成的“瓶生三戟”图案,与“平升三级”谐音,寓意官场追逐平升通达。

    菰雨生凉轩 位于内园之东南角。轩南芭蕉葱绿,棕榈苍翠,轩北则贴水。旧时,一叶芦苇,几支菰草,燕雀穿梭其间,顿觉野趣横生。轩取鸳鸯格局,屏隔南北两室。屏北正中置明镜一面,此镜是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1907年赴德国考察女子教育时从德国带回,历经百年,仍清晰依然。镜旁左右有一副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对联原为彭玉麟所赠,是对任兰生的劝诫。原物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现为复制品。镜前置湘妃榻一张,侧卧其上,对镜观景,幽深莫测。若逢盛夏酷暑,于此剖瓜赏荷,顿觉烦渴尽消。若阵雨突至,风鞭芦叶,雨打芭蕉,声如珠落玉盘,使人犹如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世界之中,更是别有一番情趣。更为叫绝的是轩底原铺设三条水道,池水循环其间,有天然的降温功效,真是生“凉”有方,妙在其中。可惜这三条水道都毁于“文化大革命”。

    天桥 自菰雨生凉轩西南侧沿石级盘旋而上,便来到堪称江南园林一绝的天桥。天桥古称“复道”,又称“阁道”。上为桥,下为廊。杜牧《阿房宫赋》:“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天桥连结菰雨生凉轩和辛台,弯曲自然,轻盈飘逸。此桥前后贯通,八面来风,游者居高临下,凭栏环顾,观赏其境,犹如置身于山水画卷之中。炎夏酷暑之时,这里最宜纳凉消暑。1985年评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时,天桥被列为苏州园林的首选景点。1986年入选《人民画报》第一期“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专栏,成为“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佳作。1991年《人民画报》第十一期以《水乡泽国话同里》为专题,报道了同里水乡风貌和园林景观,并重点介绍了天桥。2002年3月,欧盟外委会主席彭定康来同里参观,面对天桥,曾发出“太美了”的赞叹。

    辛台 天桥楼廊尽处,有“行至桥端似无路,随山拾级豁然通”的辛台。辛者,辛苦之意。辛台为两层方形鸳鸯厅,是读书求学之所。辛台南侧的天井中,有紫丹桂两棵,这种树开的桂花是紫红色,与其他桂花不同。天井的地面上砌有“百结图”一幅,取意百事吉利。

    老人峰 在天桥西北侧,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独体太湖石,这就是“老人峰”。远望,其形酷似老人。在其顶端有一奇石,远望似老人头上的一顶帽子,近看酷似一长寿龟,形神兼备。此石为“灵璧石”,产于安徽灵璧。两石浑然一体,可谓天成。

    天香秋满 俗称桂花厅,在内园之西南角。厅前院中遍植桂树,每到金秋时分,桂花绽放,香气四溢,在此品茗赏花,令人神往。厅前还有一块地坪图案,正中一个“寿”字,四周镶嵌着五只蝙蝠,中间铜钱图案,取“福禄寿”之意。桂花厅之北,就是“金风玉露”亭。花墙一垛,形成“金风玉露”亭似分非分,似隔非隔。站在“金风玉露”亭上,可见东南侧的一门楣上题有“留人”两字,其“人”字有点像隶体的“心”字,可见园主有心留客。即使留不住人,但可留心,让你记住退思园。

    景点中的揽胜阁、菰雨生凉轩和天桥,被称为退思园建筑中的“三绝”。退思草堂中《归去来辞》碑拓、回廊壁上的大篆文“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以及老人峰顶端的灵璧石是三件颇为罕见的珍宝,被称为退思园的“三珍”。

第四章    名人与退思园

第一节 视察 游览

    退思园开放后,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心,许多党政要人多次到退思园视察、游览,世界各国的友人纷纷来此考察,对退思园给予了高度赞扬。

表5-1 党和国家及部、省级领导人游览退思园一览表(截至2003年)
视 察 时 间 姓 名 时 任 职 务
1984年4月26日 夏 衍 原文化部部长、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4年8月2日 储 江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5年3月26日 韩培信 中共江苏省省委书记
1986年5月17日 费孝通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0年5月18日 屈 武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1年11月11日 彭 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2年6月17日 乔 石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
1993年5月6日 胡 绳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4年5月31日 李沛瑶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4年9月10日 项怀诚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
1994年10月16日 钱伟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4年11月9日 胡 平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
1994年11月28日 吕 枫 原中组部部长
1994年12月13日 吕正操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5年2月2日 陈焕友 中共江苏省省委书记
1995年10月9日 李岚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1996年1月14日 邓朴方 全国残联主席
1996年9月24日 费孝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97年3月18日 彭佩云 国务委员
1997年11月18日 陈俊生 国务委员
1998年4月15日 李 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98年5月31日 陈锦华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99年2月20日 吴铨叙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2000年2月7日 钱正英 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5月29日 吕正操 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9月3日 张思卿 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年11月7日 吴 仪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委员
2002年1月5日 项怀诚 国家财政部长
2002年5月16日 罗豪才 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2年6月12日 回良玉 中共江苏省省委书记
2003年4月2日 毛福民 国家档案局局长
2003年4月13日 单霁祥 国家文物局局长
2003年6月16日 迟浩田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2003年11月16日 黄孟复 全国政协副主席

表5-2 国际知名友人、专家游览退思园一览表(截至2003年)
时  间 姓  名 时 任 职 务
1994年10月12日 维克托·乌戈·卡德纳斯 玻利维亚副总统、国会主席
1995年3月22日 柏瑞琪 美国驻沪总领事
1996年9月4日 冯·德·罗斯特 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主任
1998年9月10日 亨利·克利尔 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世界遗产项目协调员
2000年1月23日 浅川滋男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考察专家
2000年4月18日 拉巴特 法国法中友协联合会主席
2001年6月3日 古斯塔沃·贝尔·莱穆斯 哥伦比亚副总统
2001年9月29日 芬兰、埃及、韩国、意大利、比利时、印度、以色列、法国、南斯拉夫、瑞士10国驻上海总领事
2001年11月1日 阿尔贝托·科列尔 乌拉圭国会参议员
2002年1月5日 汉斯·艾歇尔 德国财政部长
2002年3月31日 彭定康 欧盟外委会主席
2002年8月29日 盖汉诺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
2002年9月6日 齐湛 印度驻沪总领事

    到退思园考察参观的还有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及团体,择其主要的记于后:

    1984年4月26日,出席中国现代戏剧史编写会议的代表夏衍、赵铭彝、于伶、陈白尘、葛一虹、徐大妹、石凌鹤、董健、柯灵、马明一行;

    1984年11月20日,世界汉学研讨会代表,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陪同;

    1986年4月2日,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巍歭、艺术局局长俞琳一行12人;

    1986年4月5日,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

    1986年5月15日,日本东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根千枝、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卫乃特,费孝通教授等陪同;

    1986年9月12日,日本小城镇研究会代表团一行8人,费孝通教授陪同;

    1986年10月25日,日本《读卖新闻》记者团一行4人,上海《文汇报》记者陪同;

    1986年11月8日,参加由国家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第一届国际讨论会的30多个国家的40多位汉学家,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陪同;

    1987年5月11日,由全国政协委员钟夫翔率领的“全国政协赴江苏考察团第二分团”一行35人;

    1990年6月19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高潮、省科协主席孙冶等一行8人;

    1996年5月22日,泰国农业部考察团一行9人;

    1996年5月23日,全国著名书画大师钱君匋;

    1996年9月19日,参加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周年的与会人员;

    1998年3月6日,台湾省旅游人士考察团一行46人;

    1999年1月14日,参加由江苏省电影界协会与中国导演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的全体成员;

    2000年4月18日,法国布尔昆·雅里昂市友城委员会主席德斯彭;

    2000年8月3日,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绍祺;

    2001年8月29日,意大利友人金兹博克(自由撰稿人);

    2001年7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木卡拉及世界银行总部社会发展处济科女士一行4人;

    2001年11月13日,拉脱维亚对外友协联合代表团团长依·托马瑟女士;

    2002年5月16日,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团长张永珍率领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70余人。

第二节 题词及诗词楹联

    一、题词

    中国现代戏剧史编写会议代表夏衍、赵铭彝、于伶、陈白尘、葛一虹、徐大妹、石凌鹤、董健、柯灵、马明:由退思进,因忙得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世界名园同里退思园;

    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喜迎四方人,退思天下事;

    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名园今喜换新颜;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古镇名园;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项怀诚:长空断雁多,催岸水声勤;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进退有序,学思不殆;

    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胡平:退一步天地宽,思古镇文为本;

    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泉石遗韵。

    二、题写匾额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闹红一舸;

    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畹芗楼退思园;

    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退思园;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荫余堂(“荫余堂”乃退思园中住宅及庭院之堂名);

    吴门画家张辛稼:退思草堂。

    三、诗联欣赏

    退思园游客众多,许多文人墨客为退思园作诗撰联。现摘录其中一部分。

    诗词

任氏退思园追悼味根传易
金松岑
其一
重到名园问旧游,倚栏心事话从头。
方塘不作鸳鸯梦,霜醉芙蓉过一秋。
其二
承尘狼藉燕泥香,邻笛吹来正断肠。
闻道南云更萧索,板桥流水自斜阳。
其三
大风吹倒奇礓石,冷雨零残踯躅花。
若忆棕鞋团扇日,水香亭子演琵琶。

敬题退思园之两绝
钱太初
陂陀曲径尽亭台,灼灼芙蕖映水开。
容我登临容我啸,主人无暇客常来。
一自胡骑画角哀,任园非复旧池台。
奂轮奂美今胜昔,前度钱郎今又来。

游吴江同里退思园
黄润苏
十亩芳菲地,亭台接小桥。
小轩聆绿绮,宾阁赏花朝。
树色幽幽绿,禽言呖呖娇。
风光何旖旎,吟兴引风骚。
(原载《新民晚报》1996年6月21日)

退思园
潘君明
退则思过犹未退,忙中闲散却真忙。
种花叠石寻诗兴,吟罢亭轩复馆堂。

风入松·同里一日游
陈以鸿
  夏初天气乍阴晴,携侣水乡行。缤纷影视经营地,赏风光士女倾城。老去身心健爽,兴来步履轻盈。
  堂桥处处足怡情,园溢退思名。又悬明镜涵图画,狎游鱼鼓掌争迎。更喜盘飧美味,郇厨纱制莼羹。
(原载《新民晚报》1996年6月3日)

满庭芳·退思园秋月的天桥
张志康

  自在凭栏,春光月夜,小池清水飘香。一轮明镜,花欲扮红妆。垂柳枝头望月,风动影拂尽愁肠。杨花舞,纷纷乱乱,能否过高墙?
  朱楼飘竹笛,诗情难禁,独自寻芳。更山茶暗落,对影彷徨。却见空池澄碧,浸明月,云彩轻翔。深惆怅,芳园美景,无友共飞觞。

(原载《在水一方》第248页)

    此外,还有一些无题诗:

(一)

垂杨环水水环村,短棹无声客到门。
我爱同里桥畔住,退思览胜得精神。

(无锡史克方)

(二)

百年古老退思园,修缮如新景物妍。
结构玲珑称贴水,令人忘返乐难言。

(陆铭之)

(三)

贴水芳园号退思,玲珑别致世称奇。
春风吹拂新同里,人杰地灵美名驰。

(马国征)

(四)

退思应补过,独乐岂相宜;
与民同享受,千载系人思。

(陈破云)

    楹联

  茶厅:昔为女学尚忆童年旧梦琴韵起亭心歌声飘四面
        今是名园欣看盛世韶光游踪来瀛海辙迹贯江乡
(陈旭旦)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高式熊)
  正厅:水榭风来香入座琴房月照静闻声
(钱小山)
        快日晴窗闻试墨寒泉古鼎自煮茶
(高式熊)
  旱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陈旭旦)
  坐春望月楼:四时物华常新花气氤氲小园犹存当年风貌
        五湖烟水相通池光潋滟清景可延远近佳客
(夏炎德)
        静吟乘月夜闲坐听春禽
(程韵清)
  退思草堂:华榭开时喜集域中人贴水芳园画意半池莲叶容鱼戏
       草堂行处退思天下事生风熏阁琴声千树桐花任凤游
(吴 慧)
       艺秀辞工人所乐水流花放吾其游
(徐穆如)
  琴房:琴室停云静天桥望月明
(江 波)
       奇石尽含千克秀异花常占四时春
(戴支毫)
  菰雨生凉轩: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
(传说此联原物为彭玉麟所赠)

    据《同里古诗桥联楹联集萃》(同里旅游发展总公司编)记载,退思园还有以下两副楹联:

  嘉树葱笼台榭低昂静无哗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
(夏炎德)
  满院竹声极是雨半窗松影欲生烟
(无名氏)

第三节 今人谈退思园

    退思园以其独特的造园艺术和旖旎的风光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先后撰文介绍、赞誉退思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工学博士浅川滋男在实地考察后说:“退思园我原先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园林,看了大吃一惊,这是一个杰作……它把水乡风光、庭园风光结合在一起,对它说来,是无愧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哥伦比亚副总统古斯塔沃·贝尔·莱穆斯游览了退思园后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从来没有看到这么秀丽的园林。”1999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在水一方——名人笔下的同里》一书中收入各地作者的文章59篇,其中有关退思园的文章41篇。作者及篇名如下:

  赵本夫 《退思园》 赵丽宏 《同里古韵》
  俞天白 《未退更应思》 潘向黎 《进退思之》
  王 干 《同里的秋》 黄茂初 《同里——水乡的精粹》
  罗欣君 《吴章越韵同里行》 艾 煊 《石与水》
  余秋雨 《江南小镇》 周 涛 《到吴江》
  张抗抗 《同里之思》 范小青 《退思补过》
  王 蓬 《退思同里》 郑荣来 《初识同里》
  姜利敏 《心灵的憩园》 吕锦华 《同里寻梦》
  汤海山 《退思风月》 陈从周 《同里退思园》
  朱通华 《退思园答客问》 倪 平 《水乡名园影视胜景》
  毛用雄 《同里之美》 子 清 《富土同里》
  沈荣庆 《同里,一枚江南的标本》 俞小红 《浮光掠影逛同里》
  时 萌 《同里小记》 吴恩培 《缘影》
  范培松 《同里觅闲》 陆 咸 《同里之初识》
  杨守松 《退思同里》 叶公元 《退思园记》
  陆 泰 《同里印象》 邱 载 《漫步同里,我寻觅》
  柯继承 《同里吟》 徐卓人 《名士风度》
  孙荣昌 《久远的春天》 缪 克 《愧意同里》
  樊大为 《游园思“退”》 吴志峰 《同里游记》
  丁小立 《清水出同里》 凌龙华 《二条河的同里》
  张志康 《退思园杂忆》  

    以下摘录文章中的部分文字:

    吴江同里镇,江南水乡之著者。镇环四流,户户相望,家家临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贴水面,园如出水上。其与苏州网师园诸景依水而筑者,予人以不同景观,前者贴水,后者依水。所谓依水者,因假山与建筑物等皆环水而筑,唯与水之关系尚有高下远近之别,遂成贴水园与依水园两种格局。皆以因水制宜,其巧妙构思则又有所别。设计运思,于此可得消息。余谓大园宜依水,小园重贴水,而最关键者则在水位之高低,我国园林用水,以静止为主,清许周生筑园杭州,名“鉴止水斋”,命意在此,源出我国哲学思想,体现静以悟动之辩证观点。

(辑自陈从周《说园》,原载《同济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过去退思园边就有清流,现在填掉了。我多么希望能恢复原状。退思园论时代是较晚近一些,布局进步了,正路且壁门屋下房轿厅大厅,东边上房是主人居住之处,一个大走马楼,左右楼廊联之,天井大,很是开朗;再东为客房、书房,每楼屋中,点缀山石乔木,极清静;再东为花园,园外远处为女校,其平面发展自西向东,各自成区,园又有别门可出入。华厦完整,园林如画,相配得很是可人、宜人……

(辑自陈从周《同里退思园》,原载《新民晚报》1991年2月1日)

    退思园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园主任兰生便是同里人,做官做得不小,授资政大夫,赐内阁学士,任凤颍六泗兵备道,兼淮北牙厘局及凤阳钞关之职,有权有势地管过现今安徽省的很大一块地方。后来他就像许多朝廷命官一样遭到了弹劾,落职了,于是回到家乡同里,请本镇一位叫袁龙的杰出艺术家建造此园。园名“退思”,立即使人想起《左传》中的那句话:“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但我漫步在如此精美的园林中,很难相信任兰生动用“退思补过”这一命题的诚恳。“退”是事实,“思”也是免不了的,至于是不是在思“补过”和“事君”则不宜轻信。眼前的水阁亭榭、假山荷池、曲径回廊根本容不下一丝愧赧。好在京城很远,也管不到什么了。

(辑自余秋雨《江南小镇》,原载《在水一方》第56页)

    同里退思园,是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园子构思很奇特,走势弃南北而取西东向,且西为宅,中为庭,东为园。这种建构方式,打破了常规,据说主要是为了藏富,人一进去就见宅院,以为到底了,其实曲径通幽,暗门开处,尚有万千风光。

(辑自赵本夫《退思园》,原载《在水一方》第6页)

    该园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当年主人是根据水乡特点请画家袁龙因地制宜设计出来的。园虽小,但春夏秋冬、琴棋书画各景齐全。如“坐春望月楼”前踏月,有春花姸姸欲语之意境;“菰雨生凉轩”内纳凉,但觉四面荷风习习;“桂花厅”中品茗,处处金桂飘香;“岁寒居”里围炉,松竹梅傲雪相伴。更有那“琴房”可供焚香操琴,“揽胜阁”上扶栏学画。园景简朴清雅,花木扶疏,却是游览佳境。

(辑自李冷路《乡情》,原载《旅游天地》1982年第6期)

    同里镇的中心地区建有退思园。该园系清代兵备道任兰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所建。园主因退职返里而建此园,故题园名为“退思”,有退而思过之意。全园面积虽不大,但集中了苏州园林的佳景,园内亭台楼阁、廊舫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花木泉石布局得体。园以池为中心,主要景点贴水而筑,如浮水上,别具一格,故又有“贴水园”之美称。因该园有步移景异之妙,受到影视界青睐,誉为“天然摄影棚”。迄1994年10月止,已在此拍摄了一百多部影视片。在这里可以找到黛玉葬花的花圃,鸣凤溺水自尽的小湖,宋江、林冲喝酒的酒楼,范仲淹、李清照赋诗作词的亭阁。乾隆活捉苏州恶霸索拉旺等精彩场面,也都在这儿拍成。在坐春望月楼可以一窥小姐的闺房,可以想象出当年园主人绮罗弦管的生涯。

(辑自李冷路《影视拍摄场地退思园》,原载《同里报》2002年9月30日)

    在退思园走了一圈之后,我的看法是它的构思和设计颇有水平,它的主人——一员退职的兵备道以其任内收敛的十万两白花银建造此园,是为了度其晚年,决不会想到为今天的公众提供了一个游览场所,这座退思园和崇本堂现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辑自于光远《在吴江同里想到的》,摘录于《吴江报》1997年4月16日)

    计成之后,同里又出了一位造园艺术家袁龙。现在同里镇上那座极美的退思园,便是袁龙的艺术杰作。这座以水为中心的园子,与苏州名园有同更有异。它的特殊的美,陶醉了许多导演和摄影师。几十部影视作品中,都刻印上了退思园的美丽姿容。

(辑自艾煊《石与水》,转摘自《吴江报》1997年4月16日)

    既是闭门思过,“退思草堂”是不可缺的;贴水近湖,视野开阔,园中山水尽收眼底,心胸仍然豁朗;解甲归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然得有“水芗榭”和“眠云亭”下棋解闷,“揽胜阁”作画;春有“闹红一舸”,夏有“菰雨生凉”的情趣;还有横空出世、八面来风的“天桥”,可令人精神一爽。再有读书思过的“辛台”,抚琴听乐的“三曲桥”,将园主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滴水不漏。

    却因是解职下台,清静中不免寂寞冷清,门前车马日稀,岂不辜负了园内美景?任老前辈早有准备,在中庭通往园内,泊有一艘旱船,好似一艘正在靠岸的到客船,为园主请来了一批批佳宾。侧旁的“岁寒居”,正待好友围炉品茗,舞文弄墨,谈古论今;园内的楼台亭阁上处处留有祈福求爵的痕迹,以期有朝一日宦海复出,东山再起。

(辑自张抗抗《同里之思》,原载《在水一方》第67~68页)

    同里最耐读的是园。退思园是同里的骄傲,也是江南园林的典范。乍见退思园只有一进会客的厅堂,虽然富丽却不免太单调,后来才知就在旁边那些厚墙上,设有一扇扇的暗门,暗门的色彩与砖墙浑然一体,陌生人很难发现其中的奥秘,而打开这些门便可进入又一个天地。在导游引领下退思园像一个变魔术的老头,不断向我们变出一方方古色古香的天地,茶厅、花厅、女眷住宅、走马楼,还有古木参天的小院,还有曲廊迂回的厅堂,直到送我们走进花木扶疏假山耸峙的后花园。

    后花园更是让人百看不厌百玩不腻。有供足不出户的小姐赏景的“坐春望月楼”,打开小窗,一园的景色便尽收眼底;有更为精致的厅台水榭,错落有致点缀在树木之中;还有豁然开朗的天桥,让人迂回曲折的山洞,还有高屋建瓴的“眠云亭”、“闹红一舸”的石船,还有……花园虽小,但景色却让人应接不暇,几乎步步是景处处是景,一抬头,一回首,都能感受到当年造园主人的一番苦心。尤其是那一池绿水,清清凌凌微波荡漾,紧紧贴着池边的假山小亭石桥水榭,小园犹如被绿水轻轻托起,故此园又以“贴水园”名闻江南扬名海外。有必要一提的是,退思园一开放便成了拍电影电视人钟情的地方,已不下三四十家摄制组川流不息光顾此园。

(辑自吕锦华《同里寻梦》,原载《在水一方》第90~91页)

十一

    游罢退思园,最令人赞叹的是,这座曾被破坏殆尽的园林,经有心人整修,居然如此清幽典雅,古风犹存,旧貌新颜,浑无痕迹。实为“整旧如旧”之范例。

    据修园负责人说,他们坚决遵循原来的造园宗旨,无论建筑式样,还是回旋布局,均求悉仍其旧。修复工程队伍不宜庞杂,这样既可做到精工细雕,又不必一下子支出巨款,只需小量资金滚动即可。对面目全非、无可考据的景致,也要反复揣摩,力争完美。

    修复后的退思园近年来已吸引了数百万海内外游客,并有四十多部影视片在此选景拍摄,这充分表明修复工程的成功。鉴于当前在修复名胜古迹时,多有粗制滥造、不伦不类的现象,窃以为有必要学习一下退思园的“修复之道”。

(辑自方毓强《修复之道》,原载《新民晚报》1993年11月20日)

第五章 轶 闻

    一、“退而思过”

    清光绪十年(1884年),任兰生因镇压捻军不力,就有人在慈禧太后面前参了他一本。慈禧拍案大怒,立即下诏宣任兰生进京问罪。

    任兰生与当时掌握大权的左宗棠、彭玉麟是至交好友。左、彭得知此事后,立即修书一封,快马送到安徽任兰生处,先于慈禧的诏书到达。左、彭在信中除了告诉任兰生他已被人参劾之事外,还特地教他如何应对这件事。

    几天后,任兰生奉诏进京。慈禧太后立即开堂审理。只见慈禧坐在正中,满脸怒色,左、彭两人左右侍立。任兰生被传进堂来,双膝下跪。慈禧开问:“下跪何人?”答:“凤颍六泗兵备道任兰生。”于是慈禧历数任兰生罪状。面对慈禧的步步紧迫,任兰生总是以“是”作答,不作任何辩解,慈禧有火发不出。最后,慈禧问任兰生:“今后你怎么办?”任兰生回答说:“退而思过,进而保国。”慈禧听后不语,态度有所转变。此时,左、彭就乘机向慈禧奏道,就按任兰生所说的办吧,慈禧也就同意了。任兰生总算是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

    后来,任兰生被罢职回乡。在临行前,彭玉麟特意送他一副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意思是要任兰生在家乡安安稳稳地享受晚年。

    任兰生回归故里后,就请镇上著名画家袁龙设计、建造了一座私家园林。园林造好后就取名“退思园”,还把彭玉麟赠送的对联挂在“菰雨生凉”轩。

(参见《苏州杂志》1993年第6期)

    二、灵璧石的由来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安徽凤颍六泗兵备道任兰生被罢职回乡,开始大兴土木,挖池作屋,建造园林。在荷花池挖得差不多之时,突然发现池边有个直径约一米的洞,里面还发出“呼呼”的声音。大家都感到奇怪,不敢再挖。任兰生就叫来一些胆大的人守在洞口。到了晚上,这些人听到洞里有“咯咯”的响声,大家马上准备对付,没想到从洞里爬出一只硕大的乌龟。乌龟刚爬出,水就从洞中“哗哗”地涌了出来,还夹着金银财宝一块往外流。任兰生这下可惊呆了,不敢再挖池了,马上请来了句容茅山上的刘道长测事。刘道长一进工地,就呼了起来:“宝地也,宝地也!”任兰生问其何意,道长说:“此龟乃神龟,池有神龟,大富大贵,大人喜也。”任兰生一听,喜上心头,就赏了刘道长,神龟也就留在了池里。

    隔了两年,园林竣工。一天,任兰生及夫人在游花园时,发现神龟肚子朝天,一动不动,已经气绝身亡。任兰生这下可急了,连夜派人快马加鞭去茅山请刘道长。刘道长一到大门口就说:“大事不妙,神龟一死,全家人命不久也。”任兰生忙问:“有何化解之法?”刘道长说:“有是有,只怕任老爷你办不到。”任兰生道:“道长请说,道长若能救任某全家性命,任某永世难忘道长恩情。”刘道长掐指一算,说:“好,你必须找与任老爷有缘之地,有天地灵气之石,且天然的状似神龟,放至园中,才可保任家平安无事,健康长寿。”任兰生请刘道长同他一起寻石。先是找太湖石,刘道长说:“太湖石湿气太重,不可不可。任老爷你仔细想想,你这些年可到过出产名石的地方?”任兰生豁然开朗,对刘道长说:“有,任某在安徽任上,灵璧县灵璧石,可谓石中上品,不知可否?”道长一听,说:“为何不早说,可也可也,灵璧石采地之灵,吸天之气。快,马上去安徽。”

    于是,任兰生一行马上来到灵璧县,在山上寻寻觅觅,找了半个多月。这时,有飞鸿传书,告知夫人病重,任兰生伤心之余,找石也心灰意冷。傍晚下山,突然一声巨响,一块状似神龟的灵璧石跳了出来,正望着月亮,发着金光。任兰生高兴地把这块灵璧石带回退思园,安放在荷花池边,取名“金龟望月”。这时,夫人的病也好了,全家平安无事。

    到现在,这块灵璧石已在退思园屹立了一百多年,成了退思园一宝。

(参见《小镇故事多》)

    三、影视拍摄花絮

    1.《天之娇女》在退思园

    1994年6月的一天,退思园里玉兰飘香,香樟吐翠,景色迷人,游客络绎不绝。

    这天,只见退思园大厅的门槛被拆卸了下来,这可是退思园自修复开放以来破天荒的事。一条大红的地毯,从大厅一直铺到园门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由浙江电视台和浙江越剧团合拍的1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天之娇女》剧组正在这里拍摄外景。剧组将退思园作为剧中大唐丞相房玄龄的府第,拍摄高阳公主出嫁的镜头。

    拍摄开始了。只见盛装华服的高阳公主在嫔相的引导、护送下,缓缓步入相亲大厅。这时,唐太宗的一班文臣武将屏息凝视,夹道匍匐迎接,而高阳公主却视若无睹,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把一位皇家公主恃宠而骄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随着导演一声“停”,这组镜头拍摄成功,“好!”旁边的观众不禁叫了起来。

    几天后,一位身穿古代服装、面貌俏丽、雍容华贵的年轻女子刚刚步入退思园,游客中就响起了“看新娘子啦”的喊声,人们的目光“唰”地集中到她身上。她就是《天之娇女》中的“新娘子”——高阳公主。她戏装未卸,利用拍摄的间隙,到园中来欣赏风光。她与游客亲切交谈、聊天,与剧中的高阳公主真是判若两人。

    2.明星聚会退思园

    1994年12月初,电影《风月》在退思园拍摄。

    为了选定拍摄电影《风月》的重要场景,著名导演陈凯歌先后到过退思园四次。陈凯歌说:“退思园是典型的苏州园林,且环境幽静,特别适合同期录音制作。苏州市区园林多靠近马路,游客众多,噪音很大,会影响拍摄。”

    《风月》中要数女主角的人选最难确定,前后有台湾演员王静莹、王祖贤、大陆影星周迅、陈红等四位女星来此试镜,再加上其他一些女演员,退思园一时间被游客戏称“美女如云”。

    摄制组中最受人瞩目的要数张国荣了。由于张国荣的知名度,不但经常有周边乡镇的影迷赶来退思园,甚至上海的影迷也赶到退思园,一睹其风采。有一次,同里的几个男孩来到退思园看张国荣拍戏,看着看着就喊了起来:“张国荣,签个名!张国荣,签个名!”张国荣笑嘻嘻地满足了这几个男孩的要求。

    拍摄过程中需要群众演员的配合,可同里的镇民竟然不愿当群众演员,其原因是在退思园拍摄的影视太多了,穿上那些古怪的服装,真有点别扭。因此,剧组只能从周边镇上请群众演员了。

    3.微服私访到“退思”

    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原定在北京搭景拍摄,但导演一到同里,便看中了退思园,这儿场景多么逼真。便决定改变计划,到同里退思园拍摄。扮演乾隆皇帝的郑少秋及扮演程淮秀的女主角赵雅芝等港台明星,也宁愿每天坐车奔赴离苏州20千米的同里镇退思园拍戏,早出晚归,竟坚持一个多月。

    戏中盐漕两帮开会,索拉旺率兵围杀,乾隆挺身而出,直至兵戈相交,最终捕获索拉旺的戏全部在退思草堂、眠云亭、三曲桥、天桥和庭院中拍摄。特别是假山上的眠云亭,离地足有三四米,是“乾隆”和“索拉旺”翻腾打斗的战场。在激烈的打斗中,丝毫不见园中有被损的地方。旁观的游客着实佩服,翘起拇指说:“功力真不错,佩服,佩服!”

    《戏说乾隆》播出后,很受观众欢迎,同时也认识了退思园。以后一段时间,来退思园的游客一进园门就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到了退思园,我们来了皇帝到过的地方。”

(根据有关文章摘编)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