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同里镇志 >> 第八卷 工业

第八卷 工业

2010/4/14 10:48:3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25841

    同里是方圆数十里的商贸中心,手工业作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明代,屯村的铁作已颇具规模。同里的油、木、石、五金等手工业作坊也有一定的规模,尤其以粮食加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清代时已闻名遐迩,同里的米业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江苏四大米市”。粮食加工业起源于各米行的碾米作坊,清光绪后,几家大的米行开始用柴油机作为动力碾米,其工场仍设米行内。各米行加工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标“苏同白”,民国7年(1918年)始,每年全镇十四、五家米行、运往上海等地的白米达五、六十万石,值银300万元,约占旧上海全部食米的十二分之一。民国15年2月统计,同里各米行库存糙米达11.5万石。民国3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同里才有碾米厂从米行分离出来,成为单纯的碾米厂。

    新中国建立后,同里、屯村的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决策的扶持进一步发展和繁荣。2003年,同里工业形成了以高科技电子、医药医保、新型建材、汽车配件和金属表面加工等特色产业。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65128万元。落户同里的外资、台资、港资企业45家,注册外资3113万美元,到账外资1209万美元,自营出口13717万美元,自营进口14209万美元。2004年,全镇工业企业235家,其中上规模企业47家,形成了电子、医药、化工、机械、纺织、蔺草、建材、印刷、包装等较为合理、具有较高水准的结构体系。2003年,同里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天瀚科技(吴江)有限公司、苏州常乐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美欣医用材料(苏州)有限公司、吴江通信电缆厂、苏州市吴赣化工有限公司等。

第一章 工业概况

    同里,自宋代建镇以来,即为吴江县之东北地区的贸易中心。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同里志》记载:“官牙七十二家,商贾四集。”鱼米之乡,四环富庶,地理环境优越,有史以来即为富豪、官宦乐于赋闲居住之地,这是同里工商业兴起发展快的历史原因。

    粮油加工工业发展后,其它工业也逐步兴起,有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医药化工、轻工纺织等等。1952年7月同里开办了吴江县第一家国营米厂;1956年马兆源油厂经公私合营后,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更新技术设备,发展成产品优良的现代植物油生产企业。

    1949年以前,同里除粮油加工工业外,其它工业主要是手工业,铁、木、竹三行业是同里镇手工业的支柱产业,1949年全镇手工业总产值463892元,1954年全镇手工业总产值470164元。1955年成立铁业生产合作组和木业生产合作组,1956年生产合作组扩大为合作社,1958年5月创办了同里最早的镇属集体企业“红心钢铁厂”,同年11月转为“同里镇机械厂”。1959年同里镇并入同里公社时成立“工业办公室”,负责全镇工业的管理,由党委副书记陈高声兼任主任;同年铁业生产合作社和木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同里人民公社铁木工厂,1960年,铁木工厂和同里镇机械厂合并为同里人民公社农业机械厂,1962年镇社分开,同时撤销工业办公室,并成立“同里镇手工业中心社”。当年铁业社和木业社从农业机械厂分离出来。当时同里中心社领导的还有五金社、印刷社、石棉社、竹器社、建筑社、机电站等,70年代发展成为农机厂、电机厂、印刷厂、石棉厂、建机厂等县属大集体企业,机电站发展成为水泵厂,为县水利局下属企业。

    1981年,同里国营工业在职职工477人,年产值1108.34万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2.03%;县属大集体企业在职职工1411人,占全镇职工数的58.35%,年产值1108.8万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42.05%。其中石棉厂发展成江苏爱富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生产的FC系列产品等不但在国内重点工程中广泛应用,且批量销往美洲、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20世纪70年代初,同里镇和同里公社分别成立“工交办公室”,1978年撤销工交办公室,同里镇和乡分别成立“工业公司”。这时兴建了五金厂、造漆厂、眼镜厂、助剂厂、色原厂、制线厂、锁厂等一大批镇(公社)属企业,至1980年底,计有镇办工厂10家,职工526人,年总产值421.86万元;公社办工厂15家,职工916人,年总产值333.85万元。

    1991年设同里镇农工商总公司,下设工业公司主管工业,工业公司经理项后复。下属的机电企业有:吴江化工设备机械厂、吴江富宝精密铸件厂、吴江市通达锻造厂、吴江恒达电子部件厂等;下属的轻工企业有:吴江汇华笔厂、吴江锁厂、吴江强生制笔厂、吴江同里镇包装厂、吴江新星电缆材料厂、吴江同里新艺塑料厂、吴江群力塑料制品厂、吴江市同里工程塑料厂等;下属的化建医企业有:吴江助剂厂、吴江富豪化工厂、吴江色原化工厂、同里建筑公司、吴江市同新门窗厂、吴江双花医用塑料厂、吴江联达保健敷料厂等;下属的丝绸纺织企业有:吴江市同里镇缫丝厂、吴江永达制线厂、苏州铭德纺织品有限公司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村办工业、民营企业逐步兴起、发展并形成气候。1987年4月成立同里第二工业公司,负责村办工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富士涂料厂,从村办厂发展成产值超亿元的富士集团公司。

    屯村在20世纪60年代只有木业社、铁业社、粮食加工厂等小型企业。70年代办起轮窑厂和五金厂,木业社、铁业社合并成屯村农具厂。80年代乡镇企业逐步发展。主要的工业企业有吴赣化工厂、澄湖化工厂、工艺草织品厂、屯浦棉纺厂、屯村织造厂等。1996年,屯村镇办工业16家,工业年总产值23614万元,利润162万元;村办工业年总产值5811万元,外贸收购3.6亿元,自营出口348万美元;1998年,屯村有28家有限公司,私营企业23家,独资企业4家,企业总资产2.5亿元。1999年,屯村的工业企业40个,工业总产值30523万元。新办有限责任公司14家,独资私人企业2家,落户屯村外资企业2家,总投资150万美元。2001年10月屯村并入同里。

    20世纪90年代以后,招商引资工作拓展,外资、台资、港资企业落户同里。先后组建了科技产业园区、方港工业园。老企业转制、改制,加大技改投入,走适应市场经济的道路。民营企业大量开办。

    同里镇工业发展情况,在1999年前可分成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和私营企业来统计(见表8-1),2000年后按外资企业、民资企业和集体企业来统计(见表8-2)。在百年的工业根基之上,同里创立了30余项优质名牌产品(见表8-3)。

表8-1 1986~1999年同里镇工业基本情况表
性质 镇办企业 村办企业 私营企业
项目

数(个)



(人)
工资
总额
(万元)
人均
(元)
总产

(万元)

上年
(%)
利润
(万元)
固定
资产
(万元)



(个)



(人)
工资
总额
(万元)
人均
(元)
总产

(万元)

上年
(%)
利润
(万元)
固定
资产
(万元)
总产

(万元)

上年
(%)
固定
资产
(万元)
1986 19 2019 205 1015 1360.7 98 645.6 117 2057 150 729 1221.51 3.6 282 627
1987 24 2108 241 1143 2338.2 174.76 174 695 118 2180 186 853 1554.9 127.29 4 437 35.99 217.2 574
1988 22 2223 313 1406 5448 140.15 275 805 118 2279 313 1375 2450 157.57 67 542 67.83 188.38 669
1989 24 2251 256 1138 5939 109.01 41 1320 108 2086 258 1237 2533 103.39 4 640 100.42 148.13 707
1990 24 2019 250 1240 5200 87.7 22 1492 102 1965 242 1229 3107 122.7 27 830 69.5 69.2 745
1991 24 2144 319 1477 8625 146.7 175 1857 110 2126 295 1385 5834 141.2 149 1358 108 152.1 1919
1992 20 2167 453 2089 14346 166.3 386 3081 107 1958 414 2114 10361 177.6 487 1960 110 101.9 1935
1993 19 2443 589 2934 21884 152.05 669 4082 121 2057 665 3231 24884 240.2 1380 2525 413 375.5 2747
1994 17 2205 637 3505 30002 137.1 778 5305 114 2244 742 3306 34129 137.2 1750 3410 646 156.4 3125
1995 18 1762 722 4013 37302 124.3 462 6252 106 2013 765 3801 45007 131.9 1241 3830 826 127.9 2933
1996 19 2438 848 4564 25298 67.8 405 7140 97 1543 807 4998 30668 68.1 1139 4766 1524 184.5 3499
1997 19 2038 983 5476 24341 96.21 327 8460 93 1343 831 6185 32159 104.86 916.5 5059 1723 113.06 4380
1998 19 1561 754 5236 20998 86.3 173 7238 1553 691 6360 29930 93.1 1032 4658 2000 116.1 6680
1999 20 1359 18044 85.8 -63 10247 1330 16514 55.2 1272 4429 17900 895 11929
    注:该表不含屯村。

表8-2 2000~2003年同里镇工业完成情况表
单位:万元
年份 企业分类 工业总产值 营业收入 增加值 利润 职工人数
(人)
固定资产
年末原值
实交税金
2000 合计 96424 75518 21466 2500 4369 26373 2505
外资 3324 4729 1171 436 474 913
民资 77368 56057 15943 1848 1851 14607 1775
集体 15732 14732 4352 216 2044 10853 730
2001 合计 121146 92100 24959 2413 4784 28807 3501
外资 10815 10899 2174 539 873 1971 89
民资 96524 71981 20339 2097 2786 14713 2553
集体 13807 9220 2446 -223 1125 12123 409
2002 合计 157166 127410 30510 2998 5771 33040 3374
外资 55048 50029 10245 1485 1547 4326 309
民资 96372 73552 18947 1450 3964 21832 2848
集体 5746 3829 1318 63 260 6998 217
2003 合计 265128 246215 53791 7289 7365 42634 3933
外资 159993 159386 32387 5371 2843 9327 910
民资 98189 83296 20133 1924 4270 20733 2871
集体 6946 3533 1271 -6 252 12574 152

表8-3 同里的优质名牌产品
产品名称 生产单位 获优(奖)名目
CT811高压瓷介电容器 吴江晶体管一厂 1984年苏州市四等科技进步奖
1984年吴江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姑苏牌”镀金金属眼镜架 吴江眼镜一厂 1985年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第一名
1985年国家级金奖
1990年苏州市优产品
复方硝苯吡啶片 吴江制药厂 1986年江苏省四等科技进步奖
1990年省优产品
螺旋藻营养液 吴江制药厂 1986年吴江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菊花牌”镰刀 吴江求精机械厂 1986年江苏省优秀产品奖
“珠塔牌”紫白秀郎眼镜架 吴江眼镜一厂 1986年苏州市优良产品
DT萤光增白剂 吴江助剂厂 1986年苏州市优良产品
G811高压瓷介电容器 吴江晶体管一厂 1987年江苏省优质产品
“爱富希牌”FC纤维水泥加压板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87年苏州市四等科技进步奖
1990年省优产品、省金牛奖
1990年部科技进步三等奖、部优产品
1999年工程建设推荐产品
1999~2004年省级名牌产品
2001年中国环境标志绿色产品
2002年无毒害(绿色)装饰材料
2003年江苏省著名商标
脱氧核苷酸钠原料及片剂 吴江制药厂 1988年吴江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富士牌”二级菜籽油 国营吴江同里油脂化工厂 1989年省优产品
1990年部优产品
贵稀金属表层保护膜及其工艺 吴江眼镜一厂 1990年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双花牌”黑色低密度聚乙烯电缆护套料 新时代厂 1991年苏州市优产品
硫化物产品 澄湖化工厂 1991年江苏省环保科技进步奖
对甲苯胺 澄湖化工厂 1991年苏州市优质产品奖
无石棉大幅面纤维水泥加压板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国家级新产品
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星火四等奖
框架FC板体系轻型房屋建筑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2年吴江县新产品金鹰二等奖
1992年苏州市金马奖
1992年全国四新展设计奖
1994年江苏省新产品金牛奖
生命口服液 莱福食疗有限公司 1992年吴江县新产品金鹰二等奖
增白剂 同里化工厂 1992年吴江县新产品金鹰奖
FOE系列纺织用制动电动机 吴江电机厂 1992年吴江县新产品金鹰二等奖
1992年苏州市科技进步金马奖
1993年江苏省新产品金牛奖
GRC多孔墙板 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4年优秀新产品
建设部发展中心 新技术应用金牛奖
快装房屋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3年江苏省新产品金牛奖
中国建材院 1994年优秀新产品
江苏省建材院 苏州市第二届优质新产品奖
同济大学 江苏省建材行业科技进步奖
总参第四设计院
“爱富希牌”大幅面高强度纤维水泥加压板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4年苏州市优质名牌产品
抛撤雷布雷系统电子引信厚膜电路 吴江晶体管一厂 1994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
LCFC板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6年国家级新产品奖
     省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华彦牌”榻榻米 太湖蔺草制品公司 1997年苏州市名牌产品
“富士牌”涂料 吴江富士涂料厂 1997年苏州市名牌产品
首届中华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
NALC板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9年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乘风牌”硫酸二甲酯、硝基甲烷、盐酸羟胺、磺胺系列产品 吴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苏州市名牌产品
2002年苏州市知名商标
江苏省著名商标
658聚氨脂 吴江富士涂料厂 中国名牌产品

第二章    粮油食品工业

第一节 粮食加工业

    一、解放前的粮食加工业

    同里盛产大米,粮食加工业应运而生。清末时规模最大者为“丰泰豫”。该米行在小东溪桥东北堍,系苏州官僚资本所开设,备有十数艘驳运大米的大驳船,每船能装三百石左右的大米(每石合150市斤),还有两只专供人乘坐所用的木船,叫航本船(近似账船)。收购大米用的斛子有13只(斛子系木质制成,形似方斗,口小底大,每斛可容大米5斗,约75市斤);立斛头(即粮食验货员)有9人。此行资本雄厚,规模巨大,乃江、浙两省中首屈一指。当时收购的粮食均为糙米,须经人力用石臼加工舂成白米后才食用、销售,时舂米的工人即有八九十名。迨至民国初年,该行购置了轧米机多台,原动力的主机以煤为燃料,大量的煤渣堆积在厂后的旷野,当地习称此地为“煤山头”。采用动力机械加工后的白米质量很好,畅销上海。后来该行股东(原苏州官僚的后辈)无意再经营米行业,将“丰泰豫”转让与本镇资本家经营,该米行即易名为“大丰”。

    此后,逐渐形成著名的大米行有:镇东“大丰”,镇南“源丰”,镇西“协丰”,遂成米业的“三足鼎立”之势。

    同里米行第一家购置柴油机是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据《吴江县政》记载:民国14年(1925年)起,源丰、大丰、协丰、东广丰、西广丰、正丰、福泰、萃泰、张晋享九家米行,先后购置了16~24匹马力的柴油机引擎为动力,兼营碾米业务,以边收购、边加工、边销售的方式,运销江、浙、沪等地。

    民国27年4月,国民党军队田岫山部在同里袭击日军,日军大肆杀人放火。福泰米行被全部烧毁,计有库存糙米2000多石,菜籽1000余石,柴油27吨。大丰米行亦被烧掉大半,有几家米行看守职工被枪杀,又一次引起全镇性逃难。与此同时,米业固有的运销体系,由于米船被掳、被劫,船主被杀,或日伪层层设卡,敲诈勒索,及水道梗阻等原因而彻底瓦解,妨碍了同里米业的复兴。代之而兴起了几十家小米行,营业总数很小,同里米业开始衰败。如协丰米行拆卖了厂房,东广丰、正丰等几家米行则变为单纯的碾米加工厂。

    抗日战争胜利后,相继开办了七家碾米厂:

    庚丰碾米厂,厂主顾久荣,创办于民国35年1月;

    寿丰碾米厂,厂主顾久觉,创办于民国35年2月;

    利农碾米厂,厂主胡杏生,创办于民国35年3月;

    协丰碾米厂,厂主俞光耀,创办于民国36年8月;

    大丰碾米厂,厂主顾久成,创办于民国36年10月;

    同发碾米厂,厂主张钟发,创办于民国36年11月;

    同立碾米厂,厂主沈文基,创办于民国36年12月。

    时碾米厂仍以柴油机为动力,附属设备亦较为简陋。

    民国36年前后大丰米厂还购进了价格昂贵的英国万能车床,成为同里机器修造行业的萌芽。同里的米业资本家虽曾意图重振同里米业,然而直至解放前夕,都无法挽回日益衰落的局面。

    二、解放后的粮食加工业

    由于同里的粮食加工业有雄厚的基础,据1950年“苏南区工厂登记”统计,同里碾米加工厂即有8家:

    庚丰砻谷碾米加工厂,厂址上元街(西车),资本总额4328万元(旧币1万元相当于新币1元,下同),职员7人,工人4人,厂主顾赓笙。

    利农工友碾米厂,厂址新填地(烂树头),资本总额2127.4万元,职员5人,工人5人,厂主胡杏生,合股者徐光浩、邱天一、赵翰云、范敬心、陆敬民。

    一大碾米厂,厂址南荒圩,资本总额2240万元,职员1人,工人3人,厂主朱明珊。

    寿丰砻谷碾米磨粉加工厂,厂址上元街(西车),资本总额7900万元,厂主顾九觉。

    同盛砻谷碾米加工厂,厂址三元街(西初圩),资本总额1130万元,职员4人,工人2人,厂主任传振。

    顺丰砻谷碾米加工厂,厂址东栅,资本总额4800万元,职员4人,工人7人,厂主庞震一,合资者庞义一、庞冬一。

    惠农砻谷碾米加工厂,厂址南荒圩,资本总额3000万元,职员8人,工人6人,厂主赵杏林。

    大丰砻谷碾米加工部,厂址三元桥南堍,资本总额2630万元,职员6人,工人4人,厂主顾久成,合资者15人。

    8家碾米加工厂合计资金28155.4万元,在厂职工45人。

    顺丰米厂于1951年由政府没收。1952年同里在顺丰米厂原址开办“国营吴江县第一碾米厂”。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加工由国家统一安排。1956年,国家实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米厂成为“公私合营同里镇碾米厂”,1961年并入国营同里米厂。(详见《企业选介》中“国营吴江同里米厂”)

第二节 油脂加工业

    油菜籽加工,原多为家庭作坊,名曰油坊,又名油车,以木床榨压的手工操作方式生产。在清末同里已盛称“九当十三车”(全镇九家当铺和十三家油坊),油脂加工业在同里镇起始甚早,分散而众多,规模悬殊。较大的有钱家车,位于严家廊下;陈氏油坊(陈去病家),在铁匠弄东;而发展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是开设至解放后转为国营的马兆源油坊。

    马兆源油坊创始人马春泉,字馥生,原先为陈氏油坊的伙计。光绪十三年(1887年),马馥生脱离陈氏油坊,创办马兆源油坊,地址在同里镇上元桥(汤家桥)堍。租用徐家竹行基地,搭建十多间简陋厂房,置木榨车八部、石磨一台、石碾一台,雇当地农村及苏北来的劳工七八人。开始专营棉籽加工,主产品是棉籽油,销于无锡等地(用于食品加工),棉籽饼销于当地农村。当时的木车,老百姓称“花车”。

    民国元年(1912年),马馥生病故,油坊由其妻胡氏掌管。民国16年其长子开始发展榨油(菜籽油)业务,于牛头湾潘姓处购进耕地5亩,至此厂面积共达6.24亩,建造厂房20多间及简易仓库20间,改造碾糟设备,增雇富有榨油经验的绍兴帮工人。扩大收购,发展生产,全年加工菜籽达2万石(250多万斤)。

    当时榨油设两个工场,因无电又无机械设备,生产完全依靠手工操作。时养有水牛10头,用以拉石磨轧胚;木榨车14部,生产工人60余人。采用计件工资制,每人每天定额生产8车油,每车籽55公斤,超产者按比例嘉奖。

    民国19年(1930年),马兆源油坊开设常熟分销处。抗战沦陷时期,生产发展受阻,马氏又开辟碾米业务,在苏州等地设立分销处。油粮原料收购于江、浙、皖,产品销售到江西、浙江及苏北,甚至外销日本。时有流动资产菜籽4000石(30余万公斤)。随着资本的充实和资本主义的输入,至抗战胜利,油坊生产开始由原始生产逐步转向半机械化生产,烘炒锅改用铁板滚筒,石磨改用钢轧辊,动力用引擎(柴油机)驱动。但是主要榨油设备木榨车,还是靠木榔头。这样的生产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解放初马兆源油坊资金达63800万元(旧币),职工77人。油菜籽属国家统购物资,油厂只有为国家加工,收加工费。1956年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公私合营马兆源油厂”。(以后发展见《企业选介》中“国营吴江同里油脂化工厂”)

第三节 食品加工业

    清初,同里的食品加工业已以独具的乡土特色,名闻遐迩。加工的食品主要有:

    闵饼,一名苧头饼,又名芽谷饼。出自漆字圩的闵氏一家世代相传其业,有300多年的历史,闵氏糕团老店名“本堂斋”。以祖传的配方,“筛串精而蒸煎得法,为同川独步”。

    酿酒,其一出自漆字圩孙氏,名“孙三白”;另一出自冲字圩(三元街)梅氏,名“梅松雪”,并远近驰名。

    腐干,最著名的是在陆家埭,陆国珍开设的作坊“隆兴斋”,所产腐干“精洁香细,远近驰名”。

    芡实,为同里一大特产。清嘉庆十六年《同里志》记载:“芡实,一名鸡头,产同里西北荡田者佳,紫梗蒲包,粒肉如榛,秋生,有梗糯二种。宋杨万里诗称其软过菰饭牛酥,苏子容称其为真佳果。”同里镇居民加工芡实,俗称“剪鸡头”,可谓涉及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民国时期有一首诗用“姑嫂姊妹次第就,负喧依墙剪鸡头”来描述剪鸡头的场面,又用“苦根年年压铁剪,玉碎珠残泪暗流”描述剪鸡头的辛苦。加工芡实自古以来即为同里地方特色。民国27年(1938年)2月,同里沦陷的当月22日,日伪就在同里设立加工芡实部。解放前夕,全镇经营芡实加工的共8户,资金2711万元,职工15人。有协兴芡实号(王景贤)、合丰芡实号(朱志根)、王竺云芡实号(王竺云)、仁丰芡实号(周登祥、顾申甫、金陈凤鸣)、公顺芡实号(邹兰宝)、曹鼎昌芡实号(余祥生),还有永大、乾泰祥等南货号经营,将带壳鸡头发放给居民加工,再收回、搓白、晒干、出售。1956年,在上元街原正丰米行旧址开设“芜湖芡实莲芯加工厂”。1958年开始经营“同里镇芡实加工厂”,开始时主要为芜湖加工,1960年后主要为上海土特产进出口公司加工,每年加工芡实、莲芯5万公斤。1989年后,私人专营且较具规模的是吴连宝、蔡德裕、张为民等,主要销往福建供出口。随着同里旅游业的发展,芡实作为地方土特产,日益受到重视。

    酱制品,同里的酱制品在解放前主要由公号、益隆、祥丰润三大酱园经营,产品为各种酱油及各式酱菜,以特晒酱油和特制小黄瓜闻名省内,1956年合并为“公私合营同里酱品厂”,厂址在三元街木湾上原公号旧址,1958年归属商业系统,由县供销总社主管。1992年转产,改为“新城特种复合材料厂”,迁移至迎燕东路。

第四节 企业选介

    一、国营同里米厂

    国营同里米厂的前身为顺丰米厂。原顺丰米厂系庞震一之父独资经营,于1951年由政府没收。1952年7月经吴江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改为“国营吴江县第一碾米厂”,隶属粮食局,任命凌子芹为厂长。其间,为实现在发展主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营,先后搞过有机磷生产、饴糖生产以及发酵饲料生产。1960年,省粮食厅组织全省部分加工厂来厂参观连动化生产一条龙,即净糙曲升运机送入碾米机,成品再通过长运机送到自动磅称计数,再由平面输送进入成品仓。为当时省内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企业。

    1952年,寿丰和大丰两家私营米厂,合并为同里镇碾米厂。1956年2月,在对私改造中成为“公私合营同里镇碾米厂”,由上级党委和主管局委派公方代表金江渔任厂长。1957年度曾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1961年6月,国营吴江县第一碾米厂与公私合营同里镇碾米厂合并,厂名仍为国营吴江县第一碾米厂。1966年初,改名为“国营吴江同里米厂”。

    1961年两厂合并时全厂分三个车间,一车间为原顺丰工场,二车间为原寿丰工场,三车间为原大丰工场。后经调整、扩展变为四个车间和一个部门。

    原一车间改为食品车间,主要为食品加工。1980年试制水磨年糕,后扩大品种有猪油年糕、百果年糕、油面筋、麦芽塌饼等,1985年又试制果酥、卤汁豆腐干等产品。同年该车间主要设备135米机更换为较先进的安乐米机2台。

    原二车间为大米车间,加工生产大米,品种有精粳、特二粳、特二籼、标二粳、标二籼等。为改变二车间破败不堪的面貌,新建三层大米车间,每层达140平方米。并安装全部气力输送玻璃提升管道,及自动变速砻谷机、高频震动筛、游动筛、自振筛、比重去石机等设备。气力输送是碾米工业一项较大改革,当时属吴江县第一流的碾米设备。

    原三车间,1973年经县局批准撤销,1984年重新建为饲料车间,主要经营饲料加工,品种有清糠、统糠及混合糠、配合糠、小稻糠等新型饲料。配套设施有全自动饲料搅拌及粉碎装置,投资20万元。

    麦芽车间,因改革开放形势所需,建于1985年,总投资达200余万元,主要加工麦芽,有澳大利亚大麦、加拿大大麦、国产大麦等。

    门市部经销各种饲料。

表8-4 部分年份国营吴江同里米厂主要生产、经济情况表
年份 1957 1960 1970 1980 1990 1994 1995 1999
固定资产
(万元)
一厂 14 4.4 33.9 195.2 162.8
合营厂 22 3.6
总产值
(万元)
一厂 92.5 101.6 395.7 370 1143.4 1017.6 594.1 280
合营厂 132.3 155.6
利润
(万元)
一厂 2.1 1 8.2 43.3 20 -1 -95.3
合营厂 1.4 0.8
人员
(人)
一厂 29 32 66 60 147 131 130 81
合营厂 55 54
工资总额
(万元)
一厂 1.36 1.5 3.4 3.73 30.1 62.6 73.6 62.1
合营厂 2.6 2.8
生产量
(大米、麦芽)
(吨)
一厂 3712.9 4150.5 1615.1 12159.1 6798.7 2930.4 6184.4 3419.4
合营厂 5153.7 6326.7 2788.4 3668.5 1773.4 1818.4

    企业自解放初以来,一直处于为国家计划加工状态,本身缺乏自主和竞争能力,尤其是资金,本属加工性质的生产,资金匮乏,积累不足。进入90年代,国家放开粮食市场,企业无力自主运转,资金匮乏,设备陈旧,技术力量不足,又无力更新。1995年开始,连年亏损,至1999年,全年亏损近100万元,企业已濒临破产境地。

    二、国营吴江同里油脂化工厂

    解放初,油菜籽属国家统购物资,油厂都为代国家加工,收取加工费。至1956年,国家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马兆源油坊实行公私合营。4月,政府委派何家雄(时任同里镇工会主席)担任公方厂长,马氏之三子马德钧担任私方厂长,油坊更名为“公私合营马兆源油厂”。在国家“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下,油厂经整顿,逐步纳入国家机制运行轨道。1960年6月始,马兆源油厂划归县粮食系统统一管理,1964年10月,公私合营马兆源油厂易名为“公私合营同里油厂”。

    1965年开始,对全厂36台木榨车全部进行改造,采用了24台千斤顶榨油,产量比原来翻了一番。工人从此摆脱了用木榔头榨油的落后生产方式。

    1968年,经县粮食局批准,更名为“国营吴江同里油厂”。

    1969年,又对千斤顶榨油设备进行再改造,引进“95”型榨油机14台,2吨快装锅炉1台,轧胚用轧辊、蒸炒用蒸缸,采用蒸汽加热,基本上形成了一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产量比原来又翻了两番,日加工菜籽达50吨,且生产工人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由于油厂生产属季节性,故在用工制度上除了少量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为全民性固定工,其余大量的一线生产工人皆为季节性临工,不管固定工或临时工,都为计日工资制,榨油工为1.96元/日,蒸炒工为1.48元/日,休息给生活费0.4元/日。至1972年,对长期在生产岗位上的临时工按国家政策转为固定工,月固定工资分别为51元及41元。

    在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经过两次设备革新,但由于农村长期人民公社化、生产大锅饭,油菜籽连年欠收,工厂秩序不正常,常处于半停工状态,经济效益徘徊不前。1966年至1970年间,利润从未突破10万元,1971年至1976年,利润仍在20万元以下。

    1978年进行了设备改革,引进JY-60浸出设备,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预榨浸出新工艺,提高了出油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油菜之乡的吴江连年丰收,产量大增,工厂现有的生产能力已跟不上发展需要。油厂于1984年进行了大规模的设备改造和技术改革。更换新置的设备有50吨平转器,代替JY浸出;202预榨机2台,代替了14台“95”型小车;轧蒸及炼油设备也进行了配套改造,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了一倍,日加工菜籽100吨。全厂职工达158人。产值与利润均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至1986年,年利润达到75.34万元,是70年代最好年份的五倍。

    自1985年始,油厂改变原单一的代加工为加工与自营并进,厂方直接去江西、安徽、苏北等地组织原料,自营加工销售,充分发挥了规模效益。至1987年,书记朱新民、厂长顾学田,为了生产更上新台阶,耗资50万元,再次进行了扩大规模和技术革新的改造工程。平转器扩大为80吨,浸出冷凝器全部改为由不锈钢制造,相应配套202预榨机3台,1.8米蒸缸4台,轧辊3台,采用全自动4吨锅炉,炼油水化锅增至6只,700吨油库增至8个,设备能力达到日加工菜籽150吨的水平,成为生产能力配套、设备能力配套、工艺技术先进、产品质量优良的现代化植物油生产企业。1986年,油厂更名为“国营吴江同里油脂化工厂”。

    产品富士牌二级食用油,198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90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

    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原料及成品吞吐量剧增,于1990年建造500吨储量的立筒2只,制作了散装设备,增建菜饼仓库3个,达1140平方米;为开拓市场,于1993年耗资90万元,新建精制色拉油车间。

    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科学管理,90年代初,企业的质量、安全、计量、档案等各项基础管理,分别达到市级、省级标准。油厂还加强了职工的技术等级培训,至1993年,全厂职工165人(包括临工30人),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14人;高级技术工人1人,中级技术工人42人,初级技术工人11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4人。

    1992年国家粮油价格放开,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以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的“双优信誉”赢得了市场。1990年以来,每年有2000吨以上毛油复炼业务,每年可自营菜籽1000吨以上(1995年由客户异地送货上门,自营菜籽达3000吨),年利润皆在150万元左右,在同行业中属佼佼者。厂连续九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五次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

    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厂容厂貌及职工住房福利等皆得改善。20世纪80年代,营造职工住宅三幢,计2250平方米,办公大楼一幢,计1000平方米,征用土地6亩,建仓库3只,面积达1140平方米。1993年,再建职工住宅一幢,计700平方米,购商品房8套。1994年5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将分割厂区的行人道路改道,使厂区成为整体,厂区总占地达19800平方米。

    根据体制改革要求,2001年3月油厂全体员工采取买断工龄形式,终止劳动合同,作下岗处理,工厂歇业关闭。是年5月后工厂租赁给私人经营。

表8-5 国营吴江同里油脂化工厂生产、经济情况表
年份 固定资产
(万元)
总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人员
(人)
工资总额
(万元)
生产量
(吨)
失油率
(%)
1956 42.39 -0.52 51 2.71 640.7
1960 10.09 74.15 0.13 111 879.37
1965 14.84 200.22 87 1463.79
1970 25.89 223.93 1.52 77 4.1 3867.17
1975 28.4 300.2 7.2 85 4.65 3785.1 3.65
1980 65.44 443.48 11.18 117 7.15 6345.73 3.84
1985 180.15 904.41 67.67 176 16.2 11951.09 1.43
1990 274.18 1300.79 144.12 160 40.9 17957.14 1.7
1992 370.22 5177.58 134.31 155 46.21 34137.79 1.82
1994 342 4278.76 150 153 75.75 26009.6 2.01
1999 1334 6965 110.14 150 188.88 40000 1.98

第三章    机械工业

第一节 机械工业简况

    同里机械工业的前身是铁、木、五金等私营手工业作坊。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屯村“居民百家,铁工过半”,主要生产铁制小农具、炊具和打猎器械。至解放前夕,同里镇(不含屯村)手工业有:铁业,8家,职工37人;竹业,11家,职工23人;木业33家。其中椿作(农具)11家、职工66人,圆作9家、职工15人,寿器9家、职工27人,船作3家、职工7人,橹作1家、职工1人。还有糖坊1家、硝皮作1家、石作1家、栲栳作1家、成衣业15家、染坊4家、制鞋1家、油漆业9家、水木作2家、香作4家、冥器作4家等。

    同里镇最早的机械工业企业是创建于1958年5月的红心钢铁厂。这是大炼钢铁的产物,其指挥部设在原丽则女校的教育楼内,厂址即在该校及退思园后园部分。同年11月,转为同里镇机械厂,属镇人民政府主管,厂址迁至退思园南(原永大南货店,现新辟的明清街处)。1959年(乡镇合并)改为“同里镇农业机械厂”。1960年,铁、木业社并入,两年后又分开。至1964年农业机械厂并入机电站,为农水系统管辖。

    20世纪90年代,同里机械工业企业主要有县属大集体企业苏州求精机械厂,镇办企业吴江化工设备机械厂、吴江胀管器厂、吴江马铁厂和屯村石油化工机械厂,属水利局的国营吴江水泵厂,供销系统的新城高功能材料有限公司等。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新的民营企业不断开办、发展,涉及机械制造、五金制品、机床生产、金属表面加工、精密齿轮、锅炉、胀管器金属制品等各个领域,2003年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机械工业企业有吴江市江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吴江市华夏铸造有限公司、快捷五金制品(苏州)有限公司等。

第二节 企业选介

    一、苏州求精机械厂

    1970年7月,由同里铁业社、木业社合并组建为“同里农具厂”。1971年3月,经县工业局批准改为“同里农机修造厂”,为县办集体企业。

    同里农具厂初创时,厂址在成字圩西北角处,工厂占地面积5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职工149人,固定资产5.43万余元。主要设备:C618车床、6尺皮带车床、8尺皮带车床、4.5尺皮带车床、牛头刨床、落地钻床、木工车床和锯板机各1台,35千克空气锤2台、电焊机2台、台钻3台、木圆钻5台。生产产品以农机具为主,如机动脱粒机;铁制农具有镰刀、锄头、铁塔、铧铲、船钉;木制农具有犁、牛水车、风车、耙、泥桶、粪桶、车板、鹤膝,还有部分木制家具。主要销往本镇农村及邻近乡村。

    1977年开始生产C6136A车床,当年完成20台。翌年年产量即达52台。

    1980年3月,经县计委批准更名为“吴江求精机械厂”。1986年与上海求精机械厂达成联营协议,成为上海求精机械厂的联营厂。

    1986年“菊花牌”镰刀获江苏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起多次被评为吴江市文明单位;1990年被苏州市评为“农具工作先进集体”。

    1992年1月,经苏州市计委批准更名为“苏州求精机械厂”,仍隶属吴江市轻工业公司管辖。

    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形势推动下,企业生产建设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拥有了滚齿机、插齿机、剃齿机、导轨磨床、花键铣床、龙门刨床、剪板机、折边机等主要设备,新增产品有:C620-4车床、车床配件、倍捻机成型箱、铁制小农具、环保设备等。环保设备被用于葛洲坝水利工程、人造卫星北京地面接收站、上海宝山钢铁厂、苏州工业品商场等重点建设单位,产品畅销江、浙、沪等15个省市。1992年全厂完成产值1122.92万元,销售收入1130.5万元,实现税利68.3万元。1994年实行股份合作制试点,年底全厂占地面积265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76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630万元。职工总数3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人,大专毕业生5人,工人平均技术等级4.5级。年总产值2200万元,利润30万元。

表8-6 部分年份苏州求精机械厂情况表
项目
职工数
(人)
工资总额
(万元)
工业
总产值
(万元)
固定资产
(万元)
利润
(万元)
主要产品 主要设备
(台)
名称 产量(台)
1970 149 6.08 24.43 5.43 1.21 27
1972 163 6.59 44.46 13.28 1.94 37
1975 210 7.6 50.11 21.21 0.54 56
1977 199 8.63 56.87 27.65 0.58 C6136A车床 20 63
1980 240 17.36 76.07 40.06 3.7 C6136A车床 17 77
1982 254 21.12 115.26 60.4 19.55 88
1985 389 48.31 311.66 128.66 35.54 C6136A车床 134 123
1988 390 68.72 500.51 236.57 37.67 C6136A车床 241 118
1990 380 78.35 464.72 302.69 6.66 C6136A车床 168 126
1995 349 210 2350 516 2.15
1997 310 218 922 1023 5.38
1999 298 99 102 939 -192

    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设备、技术诸方面都难以适应。生产、经济情况开始下降,1999年底,被列为全市特困企业。三分之二的下岗职工工资需上级拨款解决。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02年9月厂区土地转让给吴江市工业资产经营总公司。2003年6月,全厂停产歇业,工人解除劳动合同。

    二、吴江化工设备机械厂

    吴江化工设备机械厂前身为创建于1972年初的“小五金厂”。厂址在南埭东段下滩的两间店面房内,全厂职工20余人,主要以10多台仪表车床为农业机械作配套加工。1973年4月迁人民广场处,主要生产3吨吊车。

    至1976年,迁址三元街39号,开始生产各类精密铸造及通用机械加工,主要为石油机械、造纸机械加工配件。厂名始为“吴江化工设备机械厂”。1985年始,开发了不锈钢板框式压滤机和XHA系列粘度转水泵等新产品。销售地区有江、浙、沪及北京、山西等地。1993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利润达60多万元。于1994年投入近160万元开发新产品WO、WC系列空压机。时企业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固定资产240万元,职工人数180人。

    后因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企业生产自90年代下半期开始走入下坡。由于设备、技术及产品的落后,销售市场日见萎缩,于1999年12月由当地政府决定“歇业停产”。政府拨款120万元,作为买断职工工龄费用。

    三、吴江胀管器厂

    该厂前身是由铁业社、木业社合并的屯村农具厂和屯村五金工具厂。20世纪70年代开办,20世纪80年代更名为吴江胀管器厂。总资产90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15000平方米,仓库30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办公用房2000多平方米。

    主要设备有各种规格的车床、刨床、铣床、磨床、钻床、空气锤等50余台,发电机组75千瓦、120千瓦各1台,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备有车、船等运输工具。

    生产产品是各种规格胀管器、特种扳手、标准扳手、五金工具、农机具等。产品销往全国各石油、发电、造船、锅炉、化机、压力容器、空调等大型企业。产品荣获江苏省优良产品称号。20世纪80年代企业获得省政府嘉奖令。

    企业于1997年底全部转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改称“吴江市太湖胀管器有限公司”。2003年产值123万元,营业收入147万元,利润5万元,职工30人。

    四、吴江石油化工机械厂

    该厂于1984年开办。位于屯村镇南,总资产800余万元。1985年兴建新厂房,工厂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4500平方米,仓库12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办公用房1000余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C6160车床1台,C6100-C6130加长车床6台,Z-35、Z-80钻床3台,平磨铣床、刨床各1台,4米龙门刨床1台,叉车3吨、5吨各1台,卷铁机2台,剪板机1台,化学、机械分析仪器各1台,探伤设备1套,300型~500型直流焊机8台,自动焊机5台,400型硅整流机20台,250千伏安变压器1台,75千瓦、160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大、小行车8部,运输车辆7辆。

    主要产品:一、二类压力容器,年产量3000余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化工、炼油、制药、冷冻等单位。

    1987年获江苏省劳动厅颁发的生产许可证。1988年生产规模扩大。1991年获国家劳动人事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1990年获江苏省先进档案管理奖。

    1997年转制成私营企业,全称“吴江博霖医药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肖博霖。2003年更名为“吴江市博霖实业有限公司”,产值4175万元,营业收入3599万元,利润33万元,职工348人。

    五、吴江市华夏铸造有限公司

    该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注册资本200万元,资产总额2000余万元,流动资金700余万元,从业人员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45名。

    公司专业生产符合ISO2531国际标准或GB13295国家标准的直径80~1600毫米球墨铸铁上水道配件系列产品,产品销往上海、苏州、常州等地的自来水公司。2002年又投资200余万元,建造一座现代化的铸造车间,配置了现代化的铸造设备,于2003年4月运行。年产量可达8000余吨。

    公司严格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运作;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2541.3万元,利润79.8万元,职工150人。

    六、吴江马铁厂

    该厂1977年3月筹办,8月份投产。位于屯村毛塔湖内(注:原为毛塔湖,后围垦的土地)总资产16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3200平方米,仓库4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办公用房11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3吨熔化炉1台,15吨退火炉1台,混砂机1台,剪铁机1台,喷煤机2台,车床3台,砂轮机10台,180千伏安变压器1台,备有车、船等运输工具。

    生产各种农机、汽车、马铁配件,建筑脚手扣件。年生产马铁铸件300余吨,产品销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企业于1981年获吴江市人民政府嘉奖令。由于企业劳动强度大,生产烟雾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于1992年3月停产关闭。

第四章    电机、电子工业

第一节 同里兴业电灯厂

    同里的电灯,最早出现于民国3年(1914年),是由里人任家璧(连城)创办的福泰米行碾米用柴油机带动直流发电机供电。全镇电灯500余盏,由于电压较低,亮度不足,用户不能满意。

    民国13年创办了兴业电灯厂,资金总额为5万元,每股50元,共1000股;发起人及常务董事为庞文彬、叶衡之、金静甫、孙庆坤4人,庞文彬任经理,里人、时任上海德商海京洋行华方经理的杨锡仁任兼职工程师。厂址在成字圩,设备有50、100匹马力美国柴油机各1台,34、68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各1台,有职员5人、工匠5人,供给电灯七百盏。民国22年,兴业电灯厂向国家建设委员会注册,领到民字第172号电气事业执照,是“江苏省民营电气事业联合会”会员厂(当时全省平均每县不到1家厂能取得会籍),经营10余年后由薛凤钧接任经理(后期由其子薛天游负责),民国26年“八一三”事件爆发后,在日军扶植下的伪政权,以汉奸严绣文为主,敌伪勾结,以扩股的名义贬值原有资产,50匹马力柴油机被拆除,兴业电灯厂被变相侵吞。1944年同里兴业电气公司与华中水电公司苏州办事处签订供电合同,由庞山湖延伸至同里,在同里设变压器1台,从此同里由苏州电厂供电。

    兴业电灯厂是旧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下同里的进步人士热心创办的新兴事业,使同里镇上商店、居民获得二十余年(1914~1938年)的电气照明。

第二节 电机、电子工业简况

    从1966年夏天同里五金社第一台1千瓦电动机问世,1970年7月1日,创建了第一个电子工业厂——“吴江晶体管一厂”,当年8月,同里五金社更名为“吴江电机厂”,两厂为县属大集体企业,归吴江机电公司领导。

    20世纪80年代起,同里镇(乡)开始创办各类电器行业,90年代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主要有吴江金泰莱电器有限公司、屯村通用电器厂、吴江华亿热缩制品有限公司。电器零件及配件加工、电梯配件、电缆材料等行业也形成一定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开展,电子通讯业迅速发展,至2003年底,年度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有吴江通信电缆厂、萌权(吴江)电子有限公司、吴江泰兴电子有限公司、吴江广业电子有限公司等,电子行业还有吴江华绅电子有限公司、吴江太星电子有限公司、苏州宏宇电子有限公司、吴江宏伟电子有限公司、吴江市广恒电子有限公司、吴江总汇电子有限公司等,电器生产还有苏州雷晨电梯部件有限公司、吴江市星洲电缆材料厂、吴江市科腾电缆材料厂以及由原电机厂骨干组建的吴江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等,电子工业成为同里的一大特色产业。

    历年来同里生产的电机、电子产品有:纺织电机、防爆电机、电磁快速制动电机、变频调速储纬器电机、摆线针轮减速电机、晶体管、厚膜混合集成电路、高压电容器、电缆材料、电梯部件、光电精密器材等。

第三节 企业选介

    一、吴江电机厂

    1962年5月初,由镇上22名白铁工,组建起了“同里镇日用五金生产合作社”,俗称“小五金社”,地址在南埭东段下滩,租借了原“鸿福客栈”的两间破屋。开办资金只有100元,另有从农机厂分来的一堆锅、铲、勺子等半成品。固定资产仅有一台旧砂轮机和一台小鼓风机,总价值922元。一些生产必需的白铁手工工具还是工人自己购置的。第一笔业务是从由浙江嘉兴废品收购站赊来的两吨“大刀片”开始的。全社职工于7月1日领到第一笔工资。

    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煤炉、畚箕等白铁制品终于打开销路,赢得了市场,从销售中点点滴滴积累起了1300元资金,以此从合肥购进一台20吨冲床和一台13毫米台钻。迈出了探索走机械化道路的第一步。同时技术人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自制了剪板机、卷圆机、弓锯床等土设备和十几套板金模具。生产效率成倍提高,年产值从一万多元上升到十几万元,职工增至50多人。

    1966年春,借来的一台4尺半车床,抓住机遇,毅然接受苏州市机电设备公司年需1000台1千瓦电动机的生产任务,使企业在改变产品结构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经过三个月紧张攻关,自制了电机定、转子冲槽机,压铸机等关键设备和成套的电机模具。电气技术人员沈太郎、王安潜心试制,终于在1966年夏天制造出了第一批1千瓦电动机,经有关部门测试,性能质量全都合格。当年生产91台,翌年生产1044台。

    此后,陆续上马了2.8千瓦电机、JCB-25机床电泵、电焊机、变压器等产品。至1969年全年产值增至20多万元,固定资产4万元,职工80余人。并增设了铸造车间,解决了电机的铸铁件和铸铝件。

    1970年8月,企业更名为“吴江电机厂”,属县工业局机电公司主管。1971年,迁址富观街后港南侧面(原陈家牌楼处),大规模扩展厂房。时任书记严明华、厂长陆寅观。当时,电机供不应求,而原辅材料紧缺,在年终亏空钢材指标近百吨的情况下,企业改变原来的经营办法与销售渠道,面向市场,面向全国,走“自主经营、串换协作”之路。JZR2、JO2电机打入上海冶金局系统,560千伏安电力变压器远销包头,而且与福建三明钢厂、长春轧钢厂等串换了大批钢材。与吴江电机厂建立协作关系的还有成都、西安等地的大型企业。硅钢片、生铁、电解钢、圆钢、线材等贵重材料源源不断而来,确保了生产需要,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至1974年,人均创利税2326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8006元,年利润达41万元,职工人数达215人。

    1976年,企业与上海电气成套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了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3KG·M宽调速直流伺服电机。1977年1月,在厂新落成的办公大楼召开了“全国小型直流电动机新结构、新技术经验交流会”,出席代表来自上海、杭州、北京、天津、西安、武汉、重庆、包头、哈尔滨、汕头等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主要电机生产厂家。

    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试制成功了JD11、JD4型矿用调度绞车及配套的11.4千瓦防爆电机,受到了国家煤炭部的重视。部属各公司及省厅有关领导三十余人,先后来厂考察,并将所产的调度绞车全部纳入部配计划,产品直接发往全国各大煤矿使用。月产绞车50台以上,企业进入了国内大厂的生产水平,年产值为全县大集体的第二位(仅次于县农机厂)。

    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要求的提高,厂里自办“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学习并引进全国工艺最先进的上海东风机械厂的生产工艺,自行设计制造了整套工装模具,绞车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至1978年,企业已拥有铸钢、铸铁、锻压、板金、焊接、冲压、电工、金切、热处理、装配等十个车间和计量室、化验室,成为一个小而全的机电企业。在没有国家和地方投入的情况下,企业资金完全靠自我积累,当时固定资产达110余万元。随着企业的发展,先后有同里芡实社、竹器社、阀门厂(原席厂、并线厂组合成)等并入及建筑社、缝纫社、制鞋社等部分职工转入。1980年末,全厂职工已达500人。由于企业的社会化和国家宏观经济的重大调整,企业背负的包袱也越来越重,致使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出现了负增长。

    1980年至1981年,为了抓住机遇,谋求生存,快速上马和生产了12吋、16吋电扇电机35000余台,且部分以海燕牌电风扇整机出厂,弥补了生产任务的不足。同时又向纺织市场延伸发展,开发了FO、JFO2系列纺织专用电机。

    1984年,开发生产加油机用YBZ防爆电机,并通过省级鉴定,经省标准局检测,取得合格证书。

    1987年,在纺织机械更新换代和各类进口织机国产化的形势下,自行设计研制了FOE系列纺织专用制动电机,在同类产品中赢得声誉,获苏州市优秀新产品“金马奖”。产品不仅行销国内,而且打入了印尼等国际市场。

    1988年,开发生产BTZ系列防爆风机和防爆电机,至1992年底已生产44560台。加油机电机同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加油机生产厂进行配套,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1993年的销售量亦有大幅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厂长朱勇虎的带领下,企业连续进行了三次技术改造。第一次以提高电机内在质量为重点;第二次以提高电机外观质量和降低噪音振动为重点;第三次以提高生产能力、稳定工件质量为重点。在中共十四大和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企业为深化改革、转换内部经营机制而努力。1992年全厂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一千万元,在新建“综合大楼”内举办了“吴江电机厂建厂三十周年”厂庆活动,同时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但由于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竞争的激烈,更由于企业本身的设备老、人员老、技术老,资金短缺,产值、利润连年滑坡。1995年后的五年经济情况如下:

表8-7 1995~1999年吴江电机厂生产经济情况表
年 份 职工人数 工资总额(万元) 年总产值(万元) 利润(万元)
1995年 371 176.62 365 -219.84
1996年 351 139.5 269 -174.66
1997年 329 138.26 409 -110.40
1998年 318 109.75 145 -146.15
1999年 302 75.47 100 -132.37

    1999年11月26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企业宣布停产歇业。有300多工人解除劳动合同,买断工龄,市机电公司拨款570多万元,工人平均所得约为17000元。企业剩余资产由市机电公司及资产经营公司管理。

    二、吴江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吴江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由原“吴江电机厂”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在原任厂长陈雅昌的带领下组建而成。起步于2000年初,在苏州长安公司法人代表汪应关的支持下,租赁“吴江电机厂”的部分厂房设备进行生产经营;当时称“苏州工业园区长安机电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同里电机厂”,属二级法人企业。经过半年多的过渡,于2000年10月30日正式领取“吴江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工商营业执照。注册资金50万元,法人代表陈雅昌,属独立经营的股份制企业。经营范围:电动机、机电设备及零件的制造和金属材料、五金建材的销售。场所:同里富观街68号。

    同年12月18日召开“吴江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首次股东大会”,通过公司章程,有股东16人,组成股份制企业。持股比例0.5~3股,共27股。平时月工资500元,周六加班25元/天,年终根据经营状况按股分红。

    公司设二部一室四车间,即市场营销部、生产制造部、财会室和冲压、电工、金加工、总装车间。主要设备有:160吨以下冲床9台。100吨以下压机5台,普通车床10台,各类磨床5台,铣、刨、钻、锯、剪、割设备20余台,大小烘箱、电炉5座,总装流水线、喷漆悬挂线各一条。主要检测设备有:轴承测试仪、电机耐压机、匝间测试仪、转子动平衡试验机、声级计、振动测试仪、测速仪、光线示波器、调压变压器、变频器和电动机出厂试验。上述设备仪器均按照1999年11月资产公司评估价在公司成立时一次性购入。

    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三相异步电动机,主要有:YBSC71、YBFC80机座小功率隔爆型电动机,Y系列80~132机座二、四、六极电动机,FY(FYP)纺织用(变频调速)56~132机座三相异步电动机,FO系列4#、5#机座六、八、十二极纺织电机,FOE、FOQE系列剑杆、喷水、喷气织机用高起动转矩和电磁快速制动电机,FPCW71~90机座二极8~80周变频调速储纬器电机,FYLJ7134(4/6N·M)摆线针轮减速送经电机,FYXJ7114(250瓦)7124(370瓦)摆线针轮减速电机(慢车电机),FXGB-15纺织用吹吸两用旋涡气泵及真空吸尘桶等。

    产品中比较典型的是与比利时外资企业——“苏州必佳乐纺织机械有限公司”配套的增速剑杆织机主电机——FY112M2-2,5.5千瓦电机,系本公司自行设计,国内独创的优质产品,被外商和外资企业列为免检产品。至2003年末已累计供货2500余台。与此同时为普通剑杆织机配套的4千瓦电机亦供货2300余台。其中有多批电机已随主机出口世界各国。

    公司也从事机械零件制造。如为日本“明田舍”公司生产的起重机零件——隔爆箱体、电缆头、滑轮架,是价廉质优的“信得过”产品,累计通过上海港发货21批次。2003年末,又为本镇“江达机械厂”试制成功CSS400、500型粮机输送链,已批量供货。

    公司从筹建至2003年的四年中,2002年发展较快,全年实现销售347.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近6万元,上交各项税金28.5万元。股东们通过红利分配返回了全部投资额,打工者年平均收入达1万元左右。

    2003年因受宏观调控影响,产销量有所下降。公司为求生存和发展,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主要有以下新品:

    一是储纬器电机,随着无梭织机的发展,尤其是喷水织机的需求,及时开发成功了FPCW7112储纬器电机,2003年供“苏州三立乙铨纺机有限公司”800台。

    二是以送经电机为代表的剑杆织机配套电机。其中送经电机和慢车电机在设计时采用了新颖的摆线针轮结构替代原来的二级齿轮减速器,使产品外形美观,结构紧凑,提高传动效率,降低噪声。再加上同时开发的旋涡气泵及油泵电机,已成功配套于“苏纺机实验工厂”使用至今。首批产品已发往“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宏大集团盐城宏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浙江万利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苏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是瞄准喷气织机从进口到国产化的发展强势,主动与“上海中纺机无梭织机制造有限公司”合作,首先试制成功FYQE112M-4-B,2.6千瓦,具有高起动转矩和高制动性能的喷气织机主电机,已在盛泽、北厍等地使用半年有余,首批产品已配套黎里“飞逸织造”、“林盛织造”和“无锡龙力机械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发了FYQ112M-4-B、FYQ132M1-4-B、FYQ132M2-4-B、2.7千瓦、3千瓦、3.7千瓦高起动转矩的喷气织机主电机。不断增加品种,抢占市场。到2003年为止已与“江苏标准万工精密纺机有限公司”、“浙江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泰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纺织机械厂”等建立业务关系,进行样机试用,为今后国产喷气织机的大发展作好前期准备。

    三、吴江晶体管一厂

    吴江晶体管一厂创建于1970年7月1日。当时是为填补半导体科技的空白,发展现代先进科技事业而兴办的。

    1970年初,在同里下放劳动的江苏师范学院半导体实验室的教授及师生们的建议和帮助下,又取得了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支持,开始了筹组工作,由镇工交办公室负责人张荣观、杨宗仁具体负责。建厂工作受到县、镇政府的重视,从本镇的各工业、商业,甚至学校抽调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才,又从全县范围招工,后来又并入了缝纫社、制鞋社等。当年产值225.35万元。

    1972年2月,正式投产3DK5平面开关管,产品正品率42.8%,接近当时日本同类产品的质量水平。先后与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的有关部属企业签订供货合同,产品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的电子器件配套。当年,年产值434.95万元,利润34.68万元。1977年,年产值达2150.74万元,利润138.72万元。

    1985年,从英国DEK公司引进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生产线,投资36.77万美元。1987年正式投产,年产能力达200万块以上。

    1987年,通过香港华南贸易公司引进高压瓷介电容器生产线,投资24万美元于当年投产。G811高压瓷介电容器被评为省级优质产品。

    以上两条引进线生产彩电、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等配套产品,彻底改变了单一生产晶体管的状况。产品主要为彩电配套的日立机型上用的7940-ZSC帧输出厚膜电路,三洋83P机型上用的HMO114CJU114开关电源误差放大器厚膜电路,HMO005视放负载厚膜电路,HMO006伴音耦合厚膜电路等,经有关厂方认定,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1988年,年产值687万元,销售收入609.78万元,利润48.72万元。1993年研制、生产的“抛雷布雷系统电子引信厚膜电路”被确认为省高新技术产品。

    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占地面积9339平方米,建筑面积8950平方米,固定资产486.74万元,职工35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人。

    20世纪90年代后,外资企业、外商产品充斥市场,企业在生产能力、知识力量、科技人才及现代化的先进设备诸方面,都缺乏竞争力,市场逐渐萎缩,生产能力滞后,产值与利润逐年滑坡。利润出现了负增长,最后终于资不抵债。于1999年5月,由吴江市人民政府批准破产,时在职人员234人,政府拨款358万元,作为破产时安置职工之费用。

    四、屯村电缆厂

    1992年上半年筹办,当年8月投产。总资产85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8000平方米,仓库3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2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注塑机8台套,成缆机3台套,护套机2台,100千伏安变压器1台以及机械电器维修设备等。

    年产HY通讯电缆200万对公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电讯局。

    1996年由个人承包,1997年转制为民营企业,改称“吴江通信电缆厂”,2004年资产总计22617.3万元。营业收入15508.1万元,利润164.2万元,职工130人。

    五、屯村通用电器厂

    1983年9月筹备,当年投产。总资产35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800平方米,仓库2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100余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各种仪器、仪表,测试校对仪器,焊接机械等。

    年生产电动机保护装置100余套,PK瓶20余套。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动力电机单位。

    由于产品技术要求较高,设备不够完善,生产试验周期较长,效益不够理想。因工厂规模较小,技术力量缺少,1993年处于停产状态。1997年后转制给个人,改名“吴江市吴通电器有限公司”,2004年,企业资产总计50万元,营业收入80万元,利润2万元,职工8人。

    六、金泰莱电器

    金泰莱电器成立于1980年,前身为吴江电器成套厂,占地面积55000平方米。下辖苏州金泰莱电器有限公司、吴江电器成套厂、吴江金泰莱电器有限公司、淮安金泰莱电器有限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38%。

    金泰莱电器依靠科技进步,注重产品质量,先后荣获机械部、电力部颁发的整顿验收合格证书,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3C认证,连续十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金泰莱主要产品有:高低压配电柜、箱式变电站、仪表箱、动力箱、照明箱、母线槽和电缆桥架等。金泰莱电器先后为百事可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宝钢集团、虹桥机场、申花集团、苏州开元广场等上千家全国重点工程和外资企业提供配套设备,并成为江苏省农网城网改造成员单位。

第五章    建材工业

第一节 爱富希建材有限公司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始创时名为“同里石棉生产合作社(厂)”,前身为开办于1959年的同里绣花厂(厂址在三元街街委)和同里石棉加工厂(厂址在泰来桥南堍),此两厂为镇属的街道企业。

    1964年,两厂合并后迁到富观桥外的章家浜(现厂址),正式成立“同里石棉生产合作社”,属镇办企业。当时仅有脚车二十余台、脚踏轧花机两台、石臼一只,固定资产3000元及社员股金4000元。当年完成产值9.81万元,销售收入5.24万元,利润0.6万元。此后,逐步增添了织布机、纺织机、开花机、粉碎机和拌料机等设施,增加了石棉布、石棉带、石棉编绳、橡胶盘根等产品。1970年,企业升格为县属大集体,更名为“吴江石棉制品厂”。固定资产2.6万元,年总产值145.10万元,利润23.55万元,销售收入144.82万元。职工年平均收入自1964年的194元提高到323元。

    1971年,同里化工厂并入。1972年投资筹建石棉水泥生产线,翌年试制成功,投入生产,工人开三班制生产,石棉产品发展至20多个品种。

    1984年,吴江石棉制品厂固定资产达146.79万元,年产值565.32万元,利润62.88万元,销售收入591.34万元。职工317人,全厂占地面积2.3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

    1984年,企业贷款投资1000多万元,从西德新宝堪公司引进压力为9000吨的框架式液压机1台套,于1986年5月1日正式投产,1987年FC板通过部级鉴定,获省新产品“金牛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评为省优及部优产品。企业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产品信誉度提高,使企业得到了转机。1988年FC加压板销售量已达54.41万平方米,首先被上海火车客站工程大量采用,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市场。1989年FC板被广泛应用于第十一届(北京)亚运工程之后,相继被用于上海“一号工程”、卫星发射基地等。于1988年全部转产新型建筑材料,企业亦更名为“吴江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0年,与中国建材院、江苏省建材院和同济大学合作研制了FC快装房屋,获苏州市第二届优质新产品奖,江苏省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三等奖,苏州市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工作先进集体奖等。

    1992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一条FC板流浆法生产线。与江苏省建科所共同研制了FC复合墙板,同时又开发了莱特FC板、毛毛虫板、从众板、泡沫板、仿瓷涂料、多彩涂料和内外墙涂料等。产品已行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韩国、缅甸、乍得等国,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重点工程。

    1992年8月,企业升格为国家中型企业,厂名变更为“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2年、1993年,被吴江市定为全市三家投入产出总承包单位之一。

    1992年,为推广应用FC系列板,花费150多万元建造五层办公楼样品大楼(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该大楼无砖瓦,全部应用FC系列板,1993年3月18日工厂搬进办公,提高了企业对外的形象,改善了办公条件。

    1993年9月,吴江市搞改制试点,企业转换了经营机制,成立了股份合作制(企业),各项技经指标创历史最高记录,销售收入达4597万元(不包括分支机构)。

    1994年1月,总投资210万美元,与台湾化学板有限公司、太荣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创建了“吴江台荣建材有限公司”。同年,企业在开发系列化产品和配套产品的同时,不断开拓经营模式,企业外设19个三产企业、合资企业和联营企业。至年底,企业已拥有两条FC板生产线,年生产能力430万平方米;两条石棉水泥小波瓦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60万张;两条年产达200万平方米生产墙体、吊顶系列轻钢龙骨线,一条年产达1200吨生产内、外墙涂料、仿瓷涂料、多彩涂料的生产线;一条墙体彩色刻花装饰板生产线,年产为104万平方米;一条压型彩钢板生产线,年产200万米;一条轻质复合板生产线,年产15万平方米;一条从众板生产线,年产45万平方米。全厂共占地4.8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862万元,总资产达5000万元,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全厂职工558人,其中技术人员52人,职工年均收入达8530元。

    1995年3月,企业与香港威嘉斯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苏州威嘉斯建材有限公司”。

    1998年实行企业体制改革,转变为“有限公司”,其中国有股占34.46%,企业职工股51.18%,自然人(私人)股占14.46%。企业随之更名为“江苏爱富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随着企业的改制,1998年将“台荣建材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1999年9月又收购香港威嘉斯公司股份,注销“苏州威嘉斯建材有限公司”。其他分支机构作为国有资产均向政府买断分离。

    1999年底,职工年人均收入达9600元,年总产值3933万元,利润129万元。企业获“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绿色环境标志产品认证”。FC系列板连续四年获省名牌产品。企业同类产品销量、质量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爱富希(FC)”品牌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2000年10月,根据吴江市委、市政府“民进公退”的指示,企业内公有资本全部退出,有20多位自然人和职工持股,外来专家股东组成新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为1118万元,原三产、分支机构包括台荣公司中原投资的资本退出。公司产权明晰后,进行了机构并设、明确分工、减少冗员、层层考核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公司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003年12月,对全体员工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身份置换,初步形成了现代企业的框架。公司通过三次改制,分支机构分离,共减员分流员工200余人。

    近几年所获荣誉主要有:1999~2004年江苏省名牌产品、1999年NALC板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中国环境标志绿色产品认证、2002年苏州市工商银行信用特优企业(AAA)级、2002年无毒害(绿色)建筑装饰材料、2003年江苏省著名商标、1997~2004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江苏省AAA重合同守信用企业、2003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等。

    1999年以来,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公司经营几经沉浮,但公司认清形势,立足于企业,加强与海外客商沟通,努力开拓海外市场如台湾、日本、澳洲、德国、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对台湾客商的销售占整个销售份额的20%。由于产品在海外市场信誉良好,2004年美国、比利时、日本、马来西亚等六家国外客商先后来厂考察、订货,出口订单逐月攀升。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使公司的品牌能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第二节 一般建材工业

    20世纪60年代前同里的建筑物都是青砖黛瓦的砖木结构,木材主要靠外地运来,本地生产的建材主要是砖、瓦,靠民间土窑生产。

    1958年,由同里建筑社和同里装卸社在同里中学西北办起了最早的窑厂,由镇工业办公室领导,镇政府派刘文达任厂长,生产土坯、砖和石灰,开始也是土窑生产,1959年通过改造,同里有了第一座轮窑,用于烧石灰。1962年,依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窑厂停止生产,人员并入同里化工厂。

    20世纪70年代初,屯村、同里相继组建砖瓦厂,产品按计划分配给各建设单位,以后逐步市场化。1971年吴江县建筑公司第七工程队组建了“建筑机械修造厂”,后改名“吴江县建筑机械厂”,生产建筑机械及水泥预制品;70年代后期,同里房管所开办了同里钢窗厂,初办时因钢材紧缺,砍伐同里的大树去换取钢材,生产钢窗,1980年后钢窗厂搬迁吴江,直属建设局领导,更名吴江钢窗厂;1976年创办了同新门窗厂、屯村五金钢窗厂、屯村水泥制品厂等。

    随着建筑业和装璜业的发展,同里逐步开办了各种建材生产企业,除第一节专题介绍的爱富希(FC)新型材料厂外,规模较大的有苏州常乐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吴江市同欣彩钢板有限公司、吴江市常乐钢构件有限公司及吴江市常乐彩钢板业有限公司等,还有富华大理石厂、渔业村办的卷帘门厂、吴江市东亚大理石建筑装璜厂、吴江市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苏州市清冠彩板有限公司、申江特种建材有限公司、吴江市富华木业有限公司、吴江市明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第三节 企业选介

    一、屯村五金钢窗厂

    该厂前身是五金电器厂,1976年开办,1984年更名为五金钢窗厂。总资产12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1600平方米,仓库4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7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25吨、35吨、50吨冲床各1台,车床3台,刨床2台,剪铁机、折弯机各1台,电焊机,点焊机等。

    主要产品是民用钢窗、其它五金配件及修理。年产钢窗5万平方米左右,产品销往本市、上海、苏州。

    1981年该厂产值29.61万元,职工69人;1992年产值338.61万元,利润12.17万元,职工59人;1996年产值74万元,亏损7.58万元,职工33人;1996年由个人承包,1999年全部转制给个人。2000年产值77.45万元,利润2.85万元,职工20人。

    二、屯村砖瓦厂

    该厂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总资产180多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5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3000平方米,制坯晒场、取土550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18门轮窑1座,500-300型制坯机各1台,机动双拉平瓦机1台,运泥轻轨道1公里,翻斗车20辆,1吨吊车1台,装坯装砖板车100余部。配有机器维修车间,各种车床、刨床、钻床10余台。320千伏安变压器1台,75千瓦发电机组1台。

    年产八五机红砖、九五机红砖、红平瓦共3500万块(片)。产品销往本地及苏州、上海等。1981年产值79.01万元,利润14.22万元,职工286人;1985年产值168.93万元,利润18.59万元,职工399人;1992年产值253.9万元,利润30.49万元,职工258人;1997年产值137.9万元,亏损6.4万元,职工189人;当年转制为私营企业,厂名仍是“吴江市屯村砖瓦厂”。2000年产值639.5万元,利润44.32万元,职工150人;2004年资产合计109.7万元,业务收入155.2万元,利润2.3万元,职工40人。

    三、屯村水泥制品厂

    该厂1976年开办。总资产40万元。

    该厂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场地近1万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办公用房500平方米,仓库10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拌和机2台,拉丝机2台,震动机4台,高压水泵2台,3吨吊车1台,50千瓦发电机组1台,人力板车、料车20余台。

    年生产各种规格水泥楼板1.5万块左右,各种水泥预制件1万余件。

    产品主要供给本地民房、厂房之用,并承接上海郊区业务。

    1981年产值7万元,利润只有0.07万元,职工21人;1991年产值109.52万元,利润5.68万元,职工46人;1992年人员并入屯村建筑公司。1997年,因相邻工厂扩建需要土地,转产关闭。

第六章    医药、化学工业

第一节 医药工业

     同里的医药工业是从1969年创办吴江县医药公司药厂开始的,11月,吴江县医药公司遵照“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原则,在吴江县人民医院内成立“吴江县医药商店制药厂筹建组”,由程敬业任组长。1970年1月,于同里镇上元街始建“吴江县医药公司药厂”,时厂房仅平屋2间,设施仅土灶1座、铁锅3只,全部人员仅8名(其中两名为老中药工),因陋就简开始生产第一只产品——益母膏。产品由县医药公司销售,以后发展为“吴江市制药厂”。

    1986年同里镇工业公司与上海市血站、上海化工厂合作,三方投资30万元,征用原乡办粉丝厂废弃的场地,创建了县内唯一的输血(液)器材企业,是同里镇第一个跨地区、跨行业,国家和集体共同出资,按比例分红并共担风险的企业。1992年引进外资,由吴江双花医用塑料厂、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制品输血器材经营公司、美国稀有抗体抗原公司三方共同投资158万美元,于1992年12月25日成立“苏州莱士输血器材有限公司”。同里的医药工业还有吴江上海蔡同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吴江蔡同德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吴江市华鑫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吴江市宏欣医用敷料厂、吴江联达保健敷料厂、吴江市同欣医用材料有限公司、吴江联达医用敷料厂等。

第二节 化学工业

    同里的化学工业从1979年开办吴江助剂厂的前身东海化工厂开始,以后逐步发展到化工、生物、塑料、染料、颜料、涂料、化肥等各个领域,主要的企业有:苏州吴赣化工有限公司、吴江市屯村颜料厂、吴江市博霖实业有限公司、吴江市蓝天试剂厂、吴江三友化工厂、吴江市澄联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富士化工集团公司、吴江市同里新艺塑料厂、吴江振兴生物制品厂、吴江富豪染料化工厂、吴江色原化工厂、同里纺织助剂厂等。

第三节 企业选介

    一、吴江市制药厂

    1970年5月,吴江县医药公司制药厂成立了由王贵荣等五人组成的“六二六”调查试制小组,调查本县的常见病、药源开发及新药试制工作。生产狗皮膏药、红药水、紫药水、碘酒等小药品。1971年3月起,筹建西药车间;1972年输液车间开始生产20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1972年底,生产中西药产品达24只。此时,职工39人,厂房增至52间,计1000多平方米。1973年开始生产大输液。

    1973年1月,企业开始独立核算。企业内部进行机构归类设置,除设置一些行政管理科室外,还设西药车间、中药车间、药检组、药试验组、机修组。1974年建成眼药水车间。

    1976年上升为国营吴江县制药厂,归商业局领导。1978年,在全省输液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80年,设施已具规模生产针剂、片剂、输液等能力。全年总产值203万元,利润达25万元。职工140人,1982年,企业改由县经委领导。

    1984年医药市场疲软,产品由原苏州医药公司包销改为企业自销。面对严峻形势,成立销售组,走南闯北,终于打开局面,渡过难关。1986年两班制输液生产首次获得良好效益,企业在市场里受到锻炼,获得了全面发展。其间,选派了几名职工进入中、高等院校学习,开办了医药开放大学,兴建职工宿舍,进行工业普查,购买新发电机,调换变压器。1987年,实行厂长责任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经营机制,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开发新产品,是年产值达842万元,利润72万元,职工307人,企业固定资产达202万元。

    1989年成立了新领导班子,企业开展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经济效益明显,同时重视企业的自我改造,1990年技改投入77万元,1991年技改投入110万元。更新片剂车间设备,增加两台120千瓦发电机,换上500千伏安变压器,新建808平方米成品仓库和化验大楼,更换两吨新锅炉。企业还发展横向联系,1991年10月,与香港金马贸易公司合资创办“苏州莱福食疗工业有限公司”,投资33万美元;同年,又与上海医工学院联系生产氨基酸,完成氨基酸工程设计,并于当年投入生产。是年生产发展取得历史上最好成效,完成产值2256万元,利润141万元,固定资产达517万元。

    1994年输液产量达800万瓶,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5年1月,根据上级指示,吴江药厂有偿兼并同里哺坊,至此厂房占地达4万多平方米。并与上海“国家生物研究所”签订协议,购买生产“FDP”工艺技术,计划投资1000万元,工程于同年破土动工。

    1995年底,药厂固定资产已达1200万元;职工57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4人、高工25人;技术设备已能生产输液、针剂、片剂、眼药水等剂型115只产品。

    但由于“FDP”工程拖迟了4年多才竣工,耽误了市场竞争机遇,而且实际投资又超计划300多万元,给企业经济造成了重重困难。

    1998年,改选了领导班子,在管理上、生产上都作了重大调整,以迎接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但最终因为经济上的困难,2004年工厂倒闭。

表8-8 部分年份国营吴江制药厂主要生产、经济情况表
年 份 1973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1999年
固定资产(万元) 0.23 5.77 37.66 125.13 402 1075 2625
总产值(万元) 30.16 55.04 203.19 395.43 1496 2002 2000
利润(万元) 0.35 1.84 25.16 16.89 108 42.05 104
人员(人) 43 42 140 250 309 377
工资总额(万元) 1.86 2.0269 8.1366 20.5428 90.3716 195

    二、澄湖化工厂

    该厂前身是严舍化工厂,1978年开办。由于技术、资金、供销等因素,1982年由乡接管,属乡办企业。不断在技术、供销方面配备队伍、加强力量,逐年扩建厂房,增加设备,至1991年,总资产达到1500多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生产车间(7个)4200平方米,仓库(4个)18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办公用房2400平方米,三废处理25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2吨、5吨锅炉各1台,14万大卡冷冻机1台,10万大卡冷冻机2台,真空泵10台,各种反应锅1000~5000立升50余只,各种储槽1~15吨30余只,不锈钢干燥设备8套,500千瓦发电机组1套,315千伏安变压器1台,15~35吨运输船7只,5~10吨加长卡车4辆。

    年生产磷氯苯胺、对甲苯胺、硫化物、硫尿等4000余吨。产品销往南京市化工公司并出口日本、韩国。

    1991年硫化物产品获江苏省环保科技进步奖,对甲苯胺获苏州市优质产品奖。

    由于废水、废气、废渣长期积聚,对附近种植、养殖业有些影响,按照环保治理达标要求投入大量资金有一定难度,所以化工厂于1996年关闭,由台商投资转产精细化工;2000年改为港商投资的登吉化工(苏州)有限公司。

    三、吴江双花医用塑料厂

    吴江双花医用塑料厂是筹建于1986年6月的镇办企业,厂址在同里镇长胜路。当时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刚刚起步,仅在国内几个大城市医院使用,同里镇看准了这一新兴行业,设法与上海市中心血站挂上了钩,并联络了上海化工厂,三方投资30万元,创建了县内唯一的输血(液)器材企业。

    建厂的第二年即开始盈利。企业抓住机遇,全面扩、改建厂房,按医药工业的规范,建造了65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其中净化面积达330平方米。于1988年,连续通过了产品鉴定、全面质量管理、计量和企业等七项基本工作验收。同年10月,获得国家级的生产许可证。

    1989年,企业积极寻找市场,推销产品。1990年又一次对车间进行扩建和改造,增加了净化厂房280平方米,以及缓冲车间、参观走廊和机房等,对净化系统重新布局,增加了4万元风量的中央空调系统和防火设施。1991~1992年,连续两年产值超千万,利润分别达到126万元、132万元。

    在此基础上,引进外资,于1992年12月25日成立“苏州莱士输血器材有限公司”。由吴江双花医用塑料厂、上海市血液中心血制品输血器材经营公司、美国稀有抗体抗原公司三方共同投资158万美元,出资比例为40%、35%、25%,时有职工135人,固定资产1173万元,年产能力为输血袋1000万套,年产值3400万元。

    至1995年,新建参照国际水平的万级(局部百级)净化车间1500平方米,标准实验动物房1座,中心化验室1座。企业具有PVC造粒、注塑、制膜、热合、制水、配药、灌装、灭菌等一条龙专业生产设备。企业共有净化车间2座,2600平方米;质量管理中心(中心化验室)1座,350平方米,具有产品全项目检测设备和检测能力;实验动物房1座,320平方米。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40000多万元,厂房14500平方米,企业占地25000平方米,企业年生产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800万套,产品规格齐全,销往全国各省市,用户500多家;企业具有制药、化学、高分子、机械、电力等专业的高中级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34名,占职工总数的12%。1999年,苏州莱士输血器材有限公司被评为苏州市明星企业,还先后被评为苏州市重合同信用企业、苏州市计量合格确认单位、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文明纳税单位等,“莱士”牌PVC低温弹性粒料、“双花”牌低温弹性输血器材荣获第八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

    四、吴江助剂厂

    吴江助剂厂的前身为创建于1979年3月的东海化工厂。最初的设备仅为从上海购入的一只旧的半吨手抄锅炉。全厂工人20余人,于年底生产出了第一种产品——A邦浆,1980年产值即达54万元。1981年始,新增产品PEB塑料增白剂、固色剂、TA4肥皂增白剂等三种。1982年初,邻厂创新化工厂并入后更名为“同里镇增白剂厂”,属镇办企业。合并后,全力开发新产品荧光增白剂DT。加大了资金及技术投入,并从上海聘请了两位退休老师傅,改进工艺、加强技术指导,终于试产成功,正常投产。

    1983年7月,经县计委批准,更名为“吴江助剂厂”。为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的需要,着力抓了文化教育,开展扫盲工作。定向培养了一位应届高中毕业生进大学攻读化工专业,同时请进技术人员和教师,传授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1985年产值达450.8万元,利润38.67万元。主要产品为:DT粉、DT浆、固色剂Y、固色剂M等。其中,DT浆由于质量稳定,广受用户好评。1986年度被苏州市评为优质产品,是年产值达650万元,利润48万元,职工人均工资达1300元以上,人均奖金超560元。

    1986年投产防水剂和粘合剂后,1987年又大力投入VBL产品的筹建工作,并做到当年投产当年获利。此产品广泛用于棉织、造纸工业,市场看好,产销两旺。1988年完成利润105万元。企业成为江苏省印染助剂科技情报站的会员,全国纺织印染助剂协作组最早成员单位之一,并获得了出口企业合格证。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达2000元,人均奖金超千元。

    1991年,与沈阳化工研究学院等科技单位挂钩,开发了亚磷酸一苯二异辛脂和亚磷酸三苯脂两只新产品,新建了两幢车间,翻建了煤加热车间,创办了合资企业——吴江华达染料化工有限公司。吴江助剂厂被评为县级工业明星企业。其科学治厂的管理方法还被苏州电视台第100期科技之窗节目作了专题报导。

    1995年,企业固定资产已达300万元,占地面积26亩。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激烈,为适应形势发展,企业于1998年始,实行体制改革,进行租赁承包。

    五、吴赣化工厂

    该厂于1987年3月开办,当时与江西赣南化工厂联营,双方合办吴赣化工厂,生产双氰胺。1989年分开,隶属于吴江市供销社一个直属企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资金逐年投入,1991年更名为“苏州吴赣化工总厂”。总资产达3200万元。1994年被评为吴江市局办工业“十强企业”之一。

    工厂占地面积567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35500平方米,仓库18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356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2吨、4吨蒸汽锅炉各2台,21万大卡冷冻机2台,10.5万大卡冷冻机4台,75千瓦、200千瓦、400千瓦、500千瓦发电机各1台,315千伏安变压器1台,500千伏安变压器2台,余热锅炉27.14平方米1台,3吨叉车1辆。

    年生产硫酸二甲酊、硝基甲胺、磺胺系列两万余吨。产品销往国内染料、兽药行业,出口日本、法国、印度等国。

    产品获江苏省著名商标。年创汇150万美元。

    1999年5月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股东25名,更名为“苏州吴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当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2002年列吴江市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第44位,2003年产值10275万元,营业收入11280万元,职工人数330人,成为同里产值超亿元的5个大企业之一。

    六、江苏富士化工集团公司(吴江富士涂料厂)

    吴江富士涂料厂,是属同里镇栅桥村的村办企业。

    栅桥村位于镇的西南郊,改革开放前,是个经济薄弱村,人均收入不足100元。

    1988年5月,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村党支部倾力外出开发,在上海找到了合作伙伴,从“上海化轻公司”引进了科研成果——685树脂漆,借款45万元,作为投资。在厂长叶振涛的努力下,借助上海退休高级工程师的技术力量,于7月试产成功。1989年又开发685高级彩色树脂漆。同时将原村办厂“吴江轻型材料厂”(主要生产玻璃钢制品)更名为“富士涂料厂”。产品市场从江、浙、沪扩展到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山东等地。

    吴江富士涂料厂的创办,给栅桥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1988年至1993年的6年中,前三年摘掉薄弱村帽子,后三年连跨三大步:村工业产值1991年450万元,1992年1432万元,1993年5150万元;村年工业创利1991年38万元,1992年182万元,1993年790万元。产值逐年增长2倍多,利润逐年增长3倍多。1993年,70余人的富士涂料厂实现利润744万元,人均创利10多万元。

    1993年,富士涂料厂又投入269万元,建造新车间,增添新设备,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量。厂房从办厂初期的200平方米发展到5000平方米,产量从几十吨发展到5000多吨。企业先后荣获了“江苏明星企业”、“江苏省千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全国乡镇化工百强企业”、“首届中华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栅桥村也成为“苏州市综合经济实力百强村”。

    1994年,又与“上海染化公司”联合投资400多万元,创办“富士染料厂”,同时还新建了“富士纺织厂”、“富士大酒店”。富士涂料厂又引进意大利高级聚脂漆,增加涂料花色品种。同年,以吴江富士涂料厂和染料厂为核心,组建了“吴江富士集团”,叶振涛任董事长。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278万元,销售收入4400万元,利税380万元。1997年,吴江富士集团晋升为“江苏富士化工集团”,拥有成员单位11个,形成集化工、涂料、五金、纺织、工艺为一体的集团公司,成为拥有总资产达5700万元,净资产4000多万元,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600万元的大企业。成为“中国行业最大规模乡镇企业”、“658聚氨脂中国名牌产品”、“中国企业最佳形象AAA级企业”。栅桥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达5105元。成为“苏州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示范村”、“苏州市文明单位”、“省级卫生村”。

    七、苏州祥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苏州祥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是在原吴江纺织涂层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吴江纺织涂层厂是照浜村的村办企业,成立于1986年。1992年吴江纺织涂层厂与台湾祥顺行合资成立苏州祥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1997年12月又征用土地,1998年扩建厂房,用地面积1168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87.5平方米,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承接纺织品涂料加工,生产销售塑胶制品。2003年台湾祥顺行退出,厂房及土地转让成为股份制民营企业,企业名不变,股东俞向东(松陵)、任阿荣(同里)、赵学文(同里),注册资本21万美元,经营范围包括生产、销售纺织品、复合涂层布及塑胶制品;销售塑料制品、建筑材料、五金电器。2004年是同里镇方尖港村的民营企业。

    八、吴江振兴生物制品厂

    吴江振兴生物制品厂始建于1995年,利用原九里湖办公楼和九里湖养殖场开办的仁和化工厂旧房改造而成。1997年时房屋建筑面积2061.83平方米,为民营企业,投资人马继龙。2003年6月建新厂房,工厂土地面积13310.4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4800.1平方米;注册资金165万元。经营范围及方式:制造透明质酸、化妆品添加剂;水产品养殖加工。2004年,该厂资产合计829.5万元,营业额480.3万元,利润10.6万元,从业人员64人。

第七章    轻工业

第一节 轻工业简况

    同里轻工业的发展始于民国15年(1926年)朱纶仙等创办第一家印刷厂——合组印刷厂。1945年同泰烟纸文具号附设“同泰印刷所”,由孙志良、巢金宝、施正赓、施培荫合资,1950年时商号与印刷所总资金2257万元,设备仅有一台脚踏大二号圆盘印刷机、一把手工大拖刀(手工切纸刀),翌年添置脚踏小三号、中二号圆盘印刷机各一台。厂址在竹行埭21号同泰弄口。该印刷所后来发展成“吴江市同里印刷有限责任公司”。70年代以后同里又开办了眼镜厂、制笔厂、锁厂、屯村工艺织造厂及分厂等。90年代开办的民营企业中规模较大的有吴江市永利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吴江市金晟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吴江市华鹏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吴江市群众家具有限公司、吴江市华盛鞋业有限公司等,特别要提到的是吴江同新工艺厂,生产的国旗在北极、美国、南斯拉夫、北京、香港、澳门等地上空飘扬,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详见《企业选介》)。

第二节 企业选介

    一、吴江市同里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1956年“对私改造”中,创设于1945年的同泰烟纸文具号附设的“同泰印刷所”改名为“公私合营同里印刷厂”,1957年,企业归属国营吴江印刷厂,又改名为“国营吴江印刷厂同里工场”,时职工为14人,厂房面积(店面、生产用房及部分职工宿舍)仅90多平方米。1959年,进行技术革新,将原来的3台人工脚踏圆盘印刷机全部改为电机带动。

    1962年,根据发展需要,按“调整充实”的方针,同里工场搬迁到松陵,并入吴江印刷厂,原工场的私方人员及全部设备一起调入,其余职工由本镇另行安排。留下的职工一致要求继续办厂。经上级同意,全部设备留用,作价9200元,逐步归还。时厂名为“同里镇社会福利印刷厂”,职工11人。1964年归属同里镇手工业中心社管理,厂名改为“吴江同里印刷社”。当时企业有所扩展,厂房面积210平方米。

    1969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厂址迁至忏堂浜原育青中学校址,厂房面积525平方米。至1970年,固定资产1.38万元,年总产值7.01万元,利润0.92万元,职工24人。1973年,厂名改为“吴江同里印刷厂”。当时曾应市场需要,土法上马生产“熊猫牌”扑克,后因质量不过关而失败。1980年,厂房面积扩大至688平方米,设备逐步得到添置和改造,产品逐步向小彩印方向发展,职工增至43人。1984年下半年,同里镇原钟表、制鞋社的人员及全部资产并入本厂,时厂房面积增至933平方米,企业管理上分三个室、四个生产组。

    1985年始,贯彻落实厂长经济责任制,分设四个科、五个生产车间。全厂彩印包装生产比重不断增加,占全厂生产总量的70%,印刷车间划分为彩印、零印两个车间。企业加强了管理,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被评为吴江县合格企业。1992年定厂名为“吴江市同里印刷厂”。

    1990年在吴江市十面红旗竞赛中获“速度效益全面增长”优胜红旗,固定资产增达137.52万元,为1985年的七倍多。厂长、书记办公室下,设四个科室及胶印、彩印、零印、排字、装订和机修等六个车间。1995年,厂房占地面积6567平方米,生产用房3991平方米。

    1998年,工厂全部迁入新址——迎燕东路231号,占地面积3977.75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1712.79平方米。1999年新置设备四色胶印机1台,电脑切纸机1台。

    1998年2月企业实行转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总注册资本79.9万元,股份中吴江轻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占49%,严建中为主的自然人占51%。由严建中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企业更名为“吴江市同里印刷有限责任公司”。

    2000年企业当选为苏州市印刷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投入300万元进行技改,企业拥有全新三菱对开五色LX型胶印机、罗兰对开四色胶印机、单(双)色胶印机;烫金机、模切机;上光(过油)机、贴膜机;高速糊(折)盒机;程控裁切机;冲裁机;装订设备等。产品范围有:书刊杂志、广告样本、彩箱彩盒、拎袋、贺卡、明信片和纸制品的印刷、制作。企业成为中国印刷工业协会及包装印刷专业委员会的会员单位,出版物、排版、制版、印刷定点单位,政府采购印刷定点单位等。

    二、吴江眼镜一厂

    吴江眼镜一厂于1973年4月开始筹建,属镇办企业,时由镇工会主席叶禹门及李寿禄、叶小润先后带领40名男女青年,赴苏州眼镜一厂学习培训。至11月底培训基本结束,同时由本镇电机厂和求精机械厂支援两名金工,自制专用机械设备,正式建厂。厂址在三元街严家花园(环翠山庄)内。当年年底试产成功,翌年即正式为苏州眼镜厂加工生产低档镜架。至1974年上半年,在完成代加工的基础上,已增加了整装、抛车、冲床落料等工序,日产180打(180×12付=2160付),生产工人达70余人。1977年,一度由于生产任务不足,由镇党委决定,和当时的小五金厂(即吴江化工设备机械厂)合并。一年后又分开,1979年后转入自行产销。1982~1983年王连根等工作组进厂,王连根任厂长,着手电镀金属架设备上马,开发秀朗架、线型架两种新产品。1983年下半年徐菊仁任厂长,着重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至关系中断多年的苏州眼镜厂主动上门挂钩,联营产品“姑苏”牌秀朗架,在1985年全国眼镜行业同类产品评比中荣获第一名。联营直至1986年上半年,由于原材料紧缺而结束。

    1985年镇乡合并后,提供了电镀车间迅速上马的良好的外部条件。翌年,为上海手术器械厂加工的医用镶金电镀持针钳,荣获国家金质奖。

    1985年增设门市部。试产新颖金属架系列产品,1988年获苏州市级名优产品。企业开发出可以有各种度数的变色镜片,很受市场欢迎,畅销全国。

    1987年,创建厂史上最高发展水平,产值、利润、税收、人均创利均比上年翻了一番,人均年收入达2000余元,多项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1988年实行厂长经济责任制。企业与上海四大眼镜名店之一——茂昌眼镜店建立起横向联系,并在嘉兴市开办了“吴江眼镜一厂茂昌眼镜店”。

    1990年,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进口产品、个体户的冲击,眼镜行业出现了全国性的疲软,企业先后关、停、并、转。在此形势下,企业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转向加工制造笔类商品,为上海丰华、永生等制笔厂加工生产。同年10月1日,“吴江汇华笔厂”正式挂牌。1991年2月,被吸收为“中国制笔协会”成员。并在该年的“中国制笔原材料、零部件装备展览会”上以精湛的切削和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受到了好评。至1993年,创造了产值2000万元,利润350万元的好成绩,部分产品走出了国门,销往东南亚。同年,企业利用外资20万美元,创办了中外合资“苏州锦昌制笔有限公司”。

    企业于1998年实行体制改革,由个人承包。

    三、屯村工艺草织品厂

    该厂前身是屯村织席厂,1987年9月筹办,1988年4月投产。总资产150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34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近1万平方米,仓库20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办公用房1300平方米,晒场面积较大。

    拥有主要设备:榻榻米及双目织机120台,提花织席机40台,削草机20台,200千伏安变压器1台,另有烘干设备及维修设备。

    年产榻榻米、双目席、提花草席200万张,产品全部销往日本。1993年扩大生产规模,下设12个分厂(村办席厂),对各分厂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计划安排,统一产品价格,经济独立核算。产品全部交给总厂对外出口。

    1995年起,由于屯村农村种草面积减少,外包种草也逐步减少,草源出现紧张,加上日本市场疲软,价格不稳,大部分分厂停产,只剩三个分厂(旺塔、韩墅、裴厍分厂)保持生产。1997年底转制为民营企业,称“吴江太湖蔺草制品有限公司”,2002年产值226万元,营业收入169万元,利润2.9万元,职工20人。

    四、吴江同新工艺厂

    吴江同新工艺厂是由同新门窗厂演变而来的,俗称同里国旗厂,1995年开始生产旗类产品。原厂在迎燕桥东,1995年厂址在东溪街55号(原吴江晶体管一厂内)。1996年固定资产150万元,工业产值160万元。2001年迁至同里镇入镇口三元桥南。该厂年利润只有几十万元,职工20多人,工厂占地1670平方米,厂房近2000平方米。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国旗制作指定企业,又是苏州市唯一的国旗制作定点企业。专业生产国旗、彩旗、条幅、各式旗座等。其桌面台式国旗分单面I型和双面Y型两种,高度分别为32厘米和30厘米,旗杆和底座用铜铸造,外表镀金,其双面Y型桌面台式国旗的式样刊登在1995年《江苏宣传》第13期封面上,工艺精湛、豪华庄重。

    该厂主要业绩如下:

    1994年,在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50周年时,惊悉张思德纪念馆被出租,该厂厂长黄丹曙发动全厂职工捐款,并通过《中国建材报》转交四川省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为此黄丹曙应邀进京,受到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的接见,并举行座谈和颁发“荣誉证书”仪式。(1995年《江苏宣传》第13期封二上,有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接见和举行座谈、颁发“荣誉证书”仪式的照片)。

    1995年为《国旗法》颁布5周年,全国开展以“热爱国旗”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时该厂厂长黄丹曙组织了进京送宝,将精心制作的镀金双面桌式国旗座及国旗献给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宣部、文化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工人日报社、中国建材报等高层机构;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为该厂题词“祖国万岁”,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为该厂题词“弘扬主旋律——吴江同新工艺厂《祖国万岁》红旗出品”。当年,该厂精心制作的五星红旗被插到地球北极点上,成为在北极飘扬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1995年国庆节前夕吴江同新工艺厂在吴江市委宣传部及同里镇党委的支持下,用喜庆锣鼓、少年先锋队鼓号向吴江市民和同里镇市民赠送手挥国旗,正逢全国著名画家李琦及夫人在退思园观光,同新工艺厂把两面手挥国旗送到李琦夫妇手里,李琦激动地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热烈的场面,其意义深远,使我终身难忘。”后来,该厂到北京李琦家赠送双面桌式国旗座时,李琦老人把他的领袖画——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的画像赠送该厂。

    在迎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之际,该厂分别向香港行政长官董建华和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寄赠双面桌式国旗座、国旗和(香港、澳门)特区区旗,并收到表示感谢的回信。

    1999年5月7日,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使用3枚导弹袭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时,同新工艺厂发现在贝尔格莱德的华人抗议示威者手中的国旗不规范,就连夜赶制2000面标准手挥国旗及其他型号国旗,直送外交部,并由外交部送至贝尔格莱德的华人手里。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同新工艺厂特制了面积达560平方米,象征56个民族大团结的江苏省最大国旗,参加《空中看苏州》大型航拍,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播出,现珍藏在苏州革命博物馆。

    2000年6月3日是发起“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的百年华诞,同新工艺厂特制了双面桌式国旗座1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香港特区区旗和澳门特区区旗,作为庆贺礼品,其中双面桌式国旗座作为江泽民总书记赠给张学良将军的贺礼之一。

第八章    纺织、缫丝工业

第一节 纺织、缫丝工业简况

    1956年镇上几家衣装店、布店合伙在上元街铜匠浜开设织布厂,后改称“公私合营复康布厂”,1958年并入盛泽新生丝织厂、染厂等;20世纪70年代组建同里并线厂、复康丝织厂等;90年代以后有一批民营企业搞纺织工业,主要有吴江市利新织造厂、吴江新艺毛巾色织厂、屯浦棉纺厂和屯村织造厂等。

    20世纪90年代初,开办同里缫丝厂和屯村缫丝厂,同里始有缫丝工业。

第二节 企业选介

    一、吴江同里缫丝厂

    同里缫丝厂建于1991年7月,隶属于同里镇农工商总公司,为镇办集体企业。厂长唐岳明。

    1991年开始的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6.75亩,建筑面积6783平方米,主要设备有D201E立缫车156台3120绪,培训车16台320绪,煮茧机1台104笼,复摇机6组120窗,2吨蒸汽炉一台,变压器、发电机各200千伏安,以及相配套的辅助设备和设施。固定资产投资517万元,第一批赴八都缫丝厂培训的职工113人。1992年2月正式投产,职工达240余人。主要产品有19/21D、20/22D、27/29D、40/44D等系列白丝。获得了“出口商品质量许可证”和“出口纺织品生产许可证”。年生产能力80吨,产品平均等级3A23。

    1994年开始的第二期工程新征土地5.13亩,扩建建筑面积2740平方米,新增设备有国内较先进的D301A自动缫丝机4组1600绪和复摇机5组100窗,4吨蒸汽锅炉1台,煮茧机1台120笼和真空渗透装置1台以及其他配套设备,新增固定资产568万元。

    1994年生产出口厂丝10吨,平均等级4A。至1995年(第二期工程结束),已形成生产能力140吨、职工总数600余人、固定资产1085万元、初具规模的乡镇企业。

    1993年通过“七项基础管理”一级合格企业验收;1994年通过“设备管理先进企业”和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由苏州市绿化委员会评为“达标单位”。1998年出口丝商检平均等级3A38。

表8-9 1992~1999年吴江同里缫丝厂基本情况表
年份 职工数
(人)
工资总额
(万元)
工业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固定资产
(万元)
纳税
(万元)
产量(吨)
1992 242 39.66 413 15.26 472.35 15.11 25.711
1993 457 152.54 1148 115.9 517.31 78.54 70.321
1994 546 230.9 1740 176.14 975.87 164.32 79.349
1995 576 231.6 1883 -501.9 1093.61 286.35 89.73
1996 620 295.2 1774 -283.56 1110.22 350.95 115.52
1997 600 340 2450 119.61 1110.22 486.56 127.15
1998 441 259.8 1960 -90.19 1137.26 315.25 105.54
1999 341 189.72 1561 -323.04 1214.12 296.32 96.48

    二、屯浦棉纺厂

    1985年4月,由屯村乡政府与上海国棉十六厂合办,上海国棉十六厂负责设备投资,屯村负责土地、厂房、通电等。1986年正式投产,总资产42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255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6650平方米,仓库22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84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细纱机16台套(6600锭),梳棉机12台,粗纱机6台,摇纱机5台,筒子机4台,抓包机1套,2吨工业锅炉1台,160匹发电机组1台,300千伏安变压器1台。

    年产16支、20支纯棉纱2000余吨。产品交上海国棉十六厂统一销售。90年代由于原棉紧张,国际纯棉市场疲软,该厂于1992年春停产。

表8-10 1987~1992年屯浦棉纺厂经营情况统计表
年份 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工资总额
(万元)
人数(人) 工资附加
(万元)
奖金
(万元)
折旧
(万元)
税金
(万元)
1987 608.69 43 38.12 471 7.06 9.52 17.75 22.83
1988 699.43 0.23 36.28 490 7.35 9.06 42.62 26.33
1989 811.49 -42.46 33.22 432 6.48 8.3 46.79 22.25
1990 514.5 -64.7 26.66 392 5.88 6.66 47.28 12.97
1991 23.14 5.28 99 1.15 1.32 47.91 2.07
1992 19.61 -48.33 8.23 61 0.91 2.06 13.68 6.16

    三、屯村织造厂

    1979年8月筹办,1980年1月投产。总投资15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860平方米,仓库8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办公用房84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K611织机60台,摇纡机2台,牵经机2台,150千伏安变压器1台,50千瓦发电机组1台。

    年产各种化纤面料200余万米,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由于产品单一,更新产品缺少技术、设备,效益不够理想,于1998年春停产,设备转让给个人。

表8-11 1981~1998年屯村织造厂经营情况表
年份 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工资总额
(万元)
人数(人) 工资附加
(万元)
奖金
(万元)
折旧
(万元)
税金
(万元)
1981 136.6 20.23 3.01 134 1.51 0.75 3.94
1982 113.87 -2.55 2.96 124 1.48 0.74 4.07 6.39
1983 162.16 -0.06 3.95 151 1.67 0.99 4.2 0.72
1984 145.58 1.51 7.88 125 1.88 1.97 4.2 8.51
1985 196.47 -2.96 10.26 198 2.97 2.56 4.44 5.41
1986 111.03 -7.14 6.41 128 1.92 1.6 6.34 3.86
1987 416.12 4.18 12.25 182 2.73 3.06 8.86 14.23
1988 614.24 7.38 18.76 229 3.44 4.69 11.4 17.92
1989 436.82 -44.41 14.06 205 3.08 3.51 11.44 12.28
1990 529.1 4.69 13.05 160 2.4 3.26 10.93 11.06
1991 262.64 -38.86 12 150 2.25 3 9.56 5.96
1992 148.91 -13.25 12.51 228 3.42 3.13 16.37 1.53
1993 186.42 12.45 28.96 120 1.8 7.24 15.55
1994 254.01 8.3 27.47 111 1.67 6.86 15.55 2.64
1995 434 6.2 25.95 104 1.56 6.49 14.85 3.4
1996 429 44.6 104 1.56 11.14 14.3
1997 256 -0.8 29.36 80 1.2 7.34 7.04
1998 260.41 5.98 14.54 65 0.98 3.64 8.93

    四、吴江毛巾厂

    吴江毛巾厂于1987年下半年筹办,1988年投产。总投资25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4000平方米,仓库5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8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K1515毛巾织机98台,牵经机2台,摇纡机2台,2吨锅炉1只,150千伏安变压器1台。

    年产各种毛巾、被巾、浴巾、枕巾等300余万条,产品全部销往上海巾被公司。

    1989年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机台。

    1998年由于纯棉纱紧张,生产机台大幅减少,效益下降,下半年发包给个人承包。2000年转制为民营企业,并改称“吴江恒心毛巾厂”。

表8-12 1988~2000年吴江毛巾厂经营情况统计表
年份 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工资总额
(万元)
人数(人) 工资附加
(万元)
奖金
(万元)
折旧
(万元)
税金
(万元)
1988 200.94 -2.22 10.14 204 3.06 2.53 13.01 8.32
1989 348.95 3.22 16.46 200 3 4.11 13.27 11.06
1990 564.7 14.88 27.59 231 3.47 6.9 15.65 9.32
1991 777.1 11.16 40.46 310 4.65 10.11 18.85 9.93
1992 872.55 14.74 29.05 239 3.59 7.26 20.31 12.12
1993 372.03 35.3 187 2.81 8.82 28.82 12.07
1994 498.23 41.3 175 2.63 10.32 31.02 0.22
1995 588 11.36 230 3.45 2.84 43.89
1996 164 27.82 82 1.23 6.95 32.89
1997 545 -11.9 30.4 53 0.8 7.6 28.82 1.44
1998 665.52 8.08 26.48 60 0.9 6.62 22.93 1.54
1999 591 -12.3 33.68 60 0.9 8.42 9.65 0.6
2000 311.5 -5.41 23.32 40 0.6 5.83 9.01 0.4

    五、屯村缫丝厂

    1991年5月筹办,11月投产。总资产900万元。

    工厂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仓库40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20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缫丝机4组(80台),复摇机4组,2吨锅炉1只。400千伏安变压器1台。

    年产白厂丝100余吨,产品销往苏州、浙江。

    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市场白厂丝价格不稳,影响了农民种桑积极性,桑树面积减少,蚕茧收购不足,企业效益下降。1997年发包个人承包,1997年底转制个人,2005年关闭。

表8-13 1992~2000年屯村缫丝厂经营情况统计表
年份 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工资总额
(万元)
人数(人) 工资附加
(万元)
奖金
(万元)
折旧
(万元)
税金
(万元)
1992 638.23 45.67 43.95 357 5.34 10.99 25.13 12.1
1993 1507 106.29 122.11 580 8.7 30.53 74.83 26.14
1994 1342.47 212.06 153.46 540 8.1 38.36 96.66 66.91
1995 922 -56.6 142.46 456 6.84 35.61 101.42 58.6
1996 1724 -45.4 129.94 478 7.17 32.49 101.64 2.83
1997 2048 -54.6 84.08 260 3.9 21.02 123.64 16.91
1998 1330.02 56.71 109.6 200 3 27.4 87.53 8
1999 1268 -101.7 64.24 200 3 16.06 59.88 4.5
2000 1228.58 238.9 26.4 200 3 6.6 59.88 10.17

第九章    外资、台资、港资企业

第一节 外资、台资、港资企业简况

    自1992年开始,同里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投入,外资、台资、港资企业不断开办发展,2000年后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详情见下表。

表8-14 2000~2004年同里招商引资情况表
年度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合同外资(万美元) 496 1300 5552 3113 5059
到账外资(万美元) 241 605 597 1209 2419
自营出口(万美元) 554 1725 5721 13717 16249
自营进口(万美元) 340 389 4350 14209 14466
外资、台资、港资项目(个) 9 13 13 27
进驻外资企业(家) 38 52 64

    至2002年累计吸收外资、台资、港资20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32个;至2003年,已落户同里外资、台资、港资企业45家(不含短期内关闭及未开业的企业),详情见下表;2004年进驻的台资、港资、外资企业64家,总产值173106万元,营业收入158607万元,利润983万元,资产总计90568万元,实交税金2151万元,职工达5106人。

表8-15 同里镇45家外资、港资、台资企业情况表
2003年12月
序号 企业名称 企业
性质
总投资
(万美元)
注册
外资
(万美元)
经营范围 批准
年月
备注
1 天瀚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独资 1000 560 数码相机、数据通信 2000.12
2 吴江超拨音响有限公司 合资 50 28.85 音响、功放等 2001.07 转开发区
3 翔骏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30 21 各类灯泡 2001.02
4 宇翰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165 120 显示幕模组等 2001.05
5 钰恒电子制品(吴江)有限公司 独资 150 105 铁氧体磁芯线圈及零组件 2001.05 转开发区
6 富贸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220 160 导光板等相关部件 2001.05
7 丰亿电子(吴江)有限公司 独资 139 128 电子元器件 2001.12 转开发区
8 苏州莱士输血器材有限公司 合资 158 29 输血器材 1992.12
9 吴江祥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合资 30 8.4 塑料制品 1999.05 转开发区
10 苏州铭德纺织品有限公司 合资 157 117 各类毛巾 1994.10
11 苏州华莱利服装有限公司 独资 31 30 真丝、化纤服装 1996.04
12 苏州优尼工业家具有限公司 合资 20 5 各类家具 1999.12
13 苏州康斯坦普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合资 100 71.25 新型电子元器件 1999.08
14 美欣医用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420 300 医用手术巾 2000.02
15 苏州孝林渔具有限公司 独资 65 45 渔具 2000.05
16 普瑞迅金属表面处理(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91 65 金属表面化镀 2000.12
17 信万(吴江)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独资 57 40 各类电子塑胶产品 1998.10
18 日益和化工(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17 17 中磷无电解膜、酸洗剂 2001.06
19 登吉化工(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140 100 树脂类化工产品 1999.12
20 吴江华彦草制品有限公司 合资 79.5 37.25 草制品 1992.10
21 吴江信利模具有限公司 独资 80 56 精冲模、精密型腔模 2002.02
22 吴江恒利工艺编织有限公司 合资 50 15.2 工艺草制品 2002.04
23 苏州上大包装工业有限公司 独资 500 250 包装装潢印刷制品 2002.04
24 倍司特汽车配件(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180 120 汽车用压铸件、冲压件 2002.05
25 苏州三荣渔具有限公司 独资 40 30 渔具 2002.05
26 泓晟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2600 1040 平板显示器及电子塑胶 2002.06
27 宏圳精密模具(吴江)有限公司 独资 300 210 精冲模、模具标准件 2002.05
28 苏州柏谛化妆品有限公司 独资 14 10 护肤、美容化妆品 2002.03
29 吴江东成渔具有限公司 独资 40 30 渔具 2002.06
30 苏州友霖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独资 50 35 高档水暖器材 2002.06
31 吴江万达印刷包装有限公司 独资 500 250 纸板、纸箱等 2002.08
32 苏州宇大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独资 30 21 纸、塑包装材料等 2002.10
33 苏州恩信家具有限公司 合资 50 17.5 各类家具系列产品 2002.10
34 苏州中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独资 300 210 精冲模新型仪表器件 2003.03
35 快捷五金制品(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120 100 五金件及表面氧化处理 2003.03
36 吴江华韦缘材料有限公司 独资 40 30 包装及发泡材料 2003.03
37 苏州明志铸造有限公司 合资 700 262.5 汽车铸锻毛配件 2003.06
38 苏州铂联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独资 120 100 半导体专用材料 2003.06
39 吴江银灵服饰有限公司 合资 14 6.67 服装服饰 2003.06
40 国产实业(吴江)混凝土有限公司 独资 596 298 建材 2003.08
41 普瑞迅金属表面处理(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63 45 金属表面化镀 2003.08 增资
42 苏州大环生物化工有限公司 独资 2500 1000 甲红内酯 2003.09
43 富坤五金弹簧(苏州)有限公司 独资 200 150 五金弹簧 2003.12
44 龙圣制衣(苏州)有限公司 合资 1000 540 服装、床上用品 2003.12
45 信万(吴江)电子塑胶有限公司 独资 50 40 塑胶制品 2003.12 增资

第二节 企业选介

    一、天瀚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天瀚科技创立于1997年,董事长陈振田,是一家致力于发展数字视讯、无线通讯以及光电产品的专业开发、制造暨营销厂商。总部位于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并在北美、欧洲等地设有分公司。

    天瀚科技(吴江)有限公司是天瀚科技全球制造基地之一,位于迎燕西路189号,2001年1月登记设立,占地面积183亩,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公司秉承“创新、质量、速度”的企业精神,以完整的体制和遍布全球的后勤支持系统,确保提供完善和高满意度的产品及服务,成为数码影像产品及相关产品领域中的知名厂商。

    在天瀚公司成长发展历程中,2000年4月推出全球第1台“笔式数位相机”,11月通过ISO9000国际品质认证和德国TUV认证;在2002年吴江市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名单中天瀚公司列第16位,2002年11月推出全球第1台“蓝牙无线数位板”;2003年产值135000万元,营业收入135000万元,职工1124人,出口达3963万美元,列吴江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第8位,被吴江海关评为“出口退税”大户;2004年被评为吴江市十大优秀企业之一。企业以自有品牌“爱普泰克”(AIPTEK)开发出一系列产品:数码相机、数码摄影机、手写数位板、数字摄像头、蓝牙耳机、多媒体影音产品等,已获全球五百万以上使用者的喜爱。

    天瀚科技以国际网络为平台,着力开发并整合手写输入、多媒体影音、无线通讯三项技术为发展之核心领域。

    产品介绍:

    数码相机:是公司传统及成熟产品,在原有功能基础上持续开发300万像素以上中高阶产品,如自行设计数字望远镜相机系列,能够将远方的精彩拍下来。

    数字摄影机:爱普泰克数码摄影机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数码摄影机,它拥有摄影机、数码相机、摄像头、数码录音机、可移动磁盘、MP3等功能。同时它采用CMOS300万高像素感光原件,提供像素硬件差值,使像素提高达600万。它配备的4倍数码变焦、可270度旋转、2寸LTPS高清晰度液晶屏也能够帮用户轻松捕捉目标。

    多媒体影音产品:以时尚的外型、最佳的视听效果及可无限扩展的存储空间受到广泛关注。

    蓝牙周边:公司开发出蓝牙USB接口讯息发射器,可搭配蓝牙无线音响耳机收听。还开发出蓝牙无线打印机转接器、蓝牙行动电话机耳机及车用免持听筒转接器等。

    数位手写板:在手写板产品方面,推出针对会议简报场合设计的无线蓝牙手写板、专为手提电脑设计的随身携带型手写板、拥有光学鼠标及手写笔双功能的光学笔,笔触显现,是计算机绘图、电子签章的最佳工具。

    相机镜头模块:天瀚光学研发团队已成功开发多款35万、130万、甚至200万像素的手机相机模块,以完整的产品进军相机手机市场。

    二、美欣医用材料(苏州)有限公司

    该公司是由萨摩亚投资的外资企业,2000年2月开办,边生产边扩建。总资产5500万元。公司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其中生产车间6500平方米,仓库2500平方米,职工宿舍、食堂及办公用房5600平方米。

    拥有主要设备:锅炉2吨、4吨各1台,包装机R230、R620各1台,灭菌柜4台,烘干机11台,空压机ML32、ML37各1台,无纺布机器6台,中央空调机组2台,315千伏安变压器2台,注塑机6台,发电机组150千瓦2台,电力叉车1.5吨、1.6吨(进口)各1台,备有汽车等运输工具。

    公司生产棉布巾、纱布巾、医用针盒等产品,产品全部销往美国,并通过美国T·DA审核。年产值1.5亿元,利润500万元,2003年出口达1476万美元,列吴江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第15位。

表8-16 美欣医用材料(苏州)有限公司2000~2004年经营情况统计表
年份 产值
(万元)
利润
(万元)
工资总额
(万元)
人数(人) 折旧
(万元)
税金
(万元)
2000 2820 87 96 195 19 9
2001 7334 450 547 515 70 89
2002 10821 881 620 645 123 8
2003 14491 716 688 644 163 14
2004 160296 505 724 669 219 17

    三、苏州上大包装工业有限公司

    苏州上大包装工业有限公司在开办时称福州千大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2001年利用以468万元转让的汇华笔厂与日本株式会社日华贸易部共同投资于1993年开办的苏州锦昌制笔有限公司的厂房和土地,又新建厂房4930平方米。该公司是台资企业,负责人林俊杰,厂区土地面积12853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176平方米,主要业务包括生产包装制品、印刷商标及纸品加工。

    四、宇翰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宇翰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位于同兴村富士路3号,于2001年5月由台湾陈鹏威开办,厂区土地面积20676平方米,厂区房屋建筑面积5825平方米,其中厂房4219平方米,生活用房1446平方米。注册资金120万美元(实收61.25万美元)。能规模生产背光板模组及显示幕背光板,为国内手机生产厂家配套,年产显示幕模及显示幕透明板500万件。

    五、苏州友霖金属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友霖金属制造有限公司是2002年6月开办的港资企业,位于原仪塔村,原厂房是1991年仪塔村开办的裱纸厂,当时厂房只有1176平方米,1997年扩建为2479平方米,2003年3月厂房及土地转让给友霖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同时又扩征土地、扩建厂房,开业时厂区面积813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479平方米,分为造型一区、造型二区、自硬砂区、打磨区、清砂区、抛光区、制芯区、机修区、回火区、检验成品区、仓库、办公楼及生活区等。法人代表、董事长布雷汀汉·琼纳汉,总经理毕生洋,总投资50万美元,注册资本35万美元。主要生产水暖器材,年产水暖器材2000吨,产品60%在中国境外销售。2003年后划归吴江经济开发区。

    六、富贸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富贸光电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位于同兴村富士路5号,是2001年5月建厂的台资企业,厂区面积21211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330平方米,注册资本98万美元,法人代表郭恒晃。公司主要生产背光光源模组及导光板、绝缘片等相关部件及平板显示屏等,年产背光光源模组300万组,导光板等部件1000万件,平板显示屏20万台。产品在中国境外销售。2004年资产3532.7万元,主营业务收入3186.1万元,利润151.8万元,从业人员232人。

    七、登吉化工(苏州)有限公司

    登吉化工(苏州)有限公司位于屯村严舍村,是2000年1月利用澄湖化工厂的土地和厂房开办的港资企业,注册资本65万美元,土地面积31349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4726平方米。公司生产销售醇酸树脂、胺基树脂、二聚氰胺、纸用树脂、马林酸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乙二醛树脂、水处理剂、PVC助剂、氧化锌等。2004年扩建车间300平方米,资产总计2552.5万元,业务收入2409.6万元,利润701.6万元,职工40人。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