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同里镇志 >> 第十五卷 教育 科技

第十五卷 教育 科技

2010/4/8 16:31:4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7714

    同里,历来崇尚教育。自唐宋至清末,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讲学肄业之所十分盛行,为科举考试提供了大量的生员。据史料记载,自宋至清末,同里先后出了状元1人,进士42人,举人90余人。清末,科举废止,同里开创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金松岑创建同川学堂,光绪三十年及三十二年,金松岑、任传薪分别创办明华女校和丽则女校。民国31年(1942年)薛凤昌等4人创办了同文中学。

    解放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同里镇的教育事业向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成人业余教育转入高等教育阶段,自学考试吸引了广大青年职工。全日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91年同里镇提前一年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要求,1997年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1998年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1999年11月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工程先进镇验收。

    新中国成立后,同里籍科技工作者中有中科院院士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20多人,教授级以上职称的有100多人。

第一章    旧式教育

第一节 书院 社学

    一、书院

    书院是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立的讲学肄业之所,始于唐代,明清仍盛行,大多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同里镇的书院,代有兴废。迨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陈奉苏州知府傅椿令,创建同川书院。陈捐俸购得富观桥北(今同里中学内)的朱姓土地三亩,作为书院基址,并倡议当地士绅捐金,共襄其事。历四月竣工,共费银五百四十九两七钱。建有讲堂、学舍20间,食堂、寝室等一应俱全。聘里人顾陶元任主教。顾陶元系同里孝廉,品学兼优,为里人所敬重。陈撰有《建同川书院记》一文,叙其本末,并勒石于同川书院中。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里人王士僧等募资重葺,知县沈名掞撰《修同川书院碑记》记其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邑人倪念祖出资二百四十五千有奇,里人合捐资六十二千有奇”(清嘉庆《同里志》),重修同川书院。嘉庆、道光、咸丰等朝屡有修葺。至清末,科举废,书院也随之消亡。

    二、社学

    社学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学校,系书院支流,属官方所办。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置学校一所,故名社学。明弘治五年(1492年),知县金洪奏革元时同里税课局,改建社学。八年,里人顾宽等负责修葺,三月后建成。设门庑、讲堂、斋舍。此后,清寒子弟就学、诸生肄业均能学有书斋,食有庖厨。里人史鉴作《同里社学记》,伐石镌词。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皆立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给廪粟。社学教学内容直接为科举服务。同治七年(1868年),在同里设社学一处,至同治十一年春裁撤。

第二节 义学 私塾

    一、义学

    也称“义塾”。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是为教孤寒生童而办的学校,以读书习字粗通文墨为宗旨,多为民间自办,经费主要来源为地租及乡绅捐助的银钱。

    同里义学,曾设在慧日忏院等寺院,也有在各姓义庄或祠堂设塾,延师教授平民子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里人倪兆鹏捐田123.1亩,资助创建同里、盛泽等义学。学田原有儒官掌管,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责令义学田亩仍由捐助者本人经理,以防官吏从中侵吞。此后,义学掌教者岁给银24两,夫银4两,永以为例。光绪三十年(1904年),里人民妇张陶氏捐助学田100亩。

    二、私塾

    旧时私人办的学堂。有塾师自设的学馆,有大户人家自设的家塾,也有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办的义塾。私塾塾师收取学费,生徒于端午、中秋及春节缴纳大米或银两。私塾没有严格的修业年限,学生年龄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就读于一室,不分班。课本都是坊间刻印的儒家书籍。教学内容主要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启蒙书籍。程度较高的读《四书》、《五经》。

    同里的私塾兴起较早,明代已盛。陈王道(后任南京道监察御使)即就读于章化光所办的私塾。在众多私塾中,以“墙里陈家”(陈序创办)最为有名。清初,里人任大任,设训蒙学舍“莲浦书塾”。清代的陈祖范(后任国学监司业)、沈德潜(后任礼部侍郎)在未显贵之前,亦曾应聘到镇上的王氏、袁氏私塾执教。

    清末,同里较有名的私塾有两所。其一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金松岑在“大夫第”西墙门的慎修堂创办的私塾,收学生10多人。其二是退思园女主人在退思园创办的私塾,陈去病执教,其学生都是任氏子弟。

    私塾学童一般限于男童,但清末同里已出现女塾,称“群雅女塾”,地址在成字圩,专收女童入学。

    清末民初,新学兴起,市镇私塾为适应潮流,亦作改良。据民国元年(1912年)5月“市乡教育状况调查”称:同里费氏私塾(在今西弄),塾师费哲甫,共收学生42人,其中女生3人。分堂讲授,分初一、二、三、四及高一级,教师共3人,课堂2间。有课程表,设修身、国文、算术、英语等科。读本也归一律,用商务印书馆版本。又有同里任氏私塾,在现漆字圩,塾师任杏生,收授学生26人,课程亦分修身、国文、算术等科,用商务印书馆版本及春风印书馆版本。同里和屯村的乡村私塾也较多,生徒大多在10人以内,均用《三字经》、《千字文》等为课本。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善炯7岁时曾入屯村乡村私塾读书。

    民国22年,开始对私塾进行改造。县教育局为“整理私塾,训练塾师”,举办过三届塾师训练班,通令各地塾师参加。参加培训者仅为塾师的三分之一。是年秋,在仪塔、陈家浜两村开办简易识字学校两所,以取代私塾。

    抗战前后,同里镇上私塾主要有两所。一是范定时(号云仙)所办的云仙私塾,地点在北墙门丰亨堂,学生10多人。1939年因不愿教日文而停办。二是严慰庭1930年办在陆家埭的私塾,学生6~7人,1937年停办。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私塾也逐渐萎缩、消亡。但也有以其他形式断断续续地办至解放初期。据1952年11月教育情况统计,当时,同里区农村还有私塾形式的学校27所,塾师28人,学生859人。

第二章    学校教育

第一节 幼儿教育

    同里镇的幼儿教育,以小学附设的形式为主。至今,同里镇中心幼儿园仍是同里镇中心小学的附设幼儿园。独立的幼儿教育尚未见记载。同川小学开创之初,即附设幼儿班(当时称半年级),以后,各小学基本上都附设幼儿班。民国34年(1945年),在南濠弄小学对面一平屋内,始设幼儿园。有2个年级,4间教室,教师是蒋金缄、陈素珍。解放后,各小学均设有幼儿园。1952年,幼儿班有5个,教员6人,幼儿228人。

    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尚未有正规的幼儿园,通常是由大队、生产队安排老人、妇女照看小孩。1980年同里乡中心小学开始附设幼儿班,各村也开始办幼儿班(时称红幼班)。至1983年,同里农村有27个幼儿班。

    1997年8月起,镇上两所小学合并,幼儿园也随之合并,由政府投资,新建幼儿园大楼,定名为同里镇中心幼儿园,园址在北图路24号。1998年9月1日开始启用。该园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户外绿化及活动场所面积6000多平方米。1999年,被评为吴江市一类幼儿园。2001年通过了“苏州市现代化示范幼儿园”和“苏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幼儿园”验收。2004年12月通过江苏省示范幼儿园考核验收,2005年6月正式认定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

    1982年春,屯村中心小学有附设幼儿班1个,后发展到3个,各村也办起了幼儿园(班),至1983年屯村乡有幼儿班28个。1999年,屯村中心幼儿园迁至经过改造维修的原屯村中学校园。现屯村中心幼儿园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6平方米,运动场所面积1200平方米,绿化面积3113平方米。1999年通过吴江市一类幼儿园考核验收。

    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至2003年,同里镇(含屯村)有中心幼儿园2所,村幼儿班12个。

表15-1 同里、屯村1994~2003学年幼儿教育情况表

学 年 园数(个) 班数(个) 在园幼儿人数 教职工人数
同里 屯村 同里 屯村 同里 屯村 同里 屯村
1994~1995 2 1 38 32 967 722 38 32
1995~1996 2 1 33 31 909 744 42 35
1996~1997 2 1 33 31 1000 813 42 36
1997~1998 1 1 31 32 951 765 43 29
1998~1999 1 1 31 31 909 635 41 35
1999~2000 1 1 30 26 836 537 40 32
2000~2001 1 1 24 23 688 449 37 30
2003~2004 1 1 13 12 378 332 24 11

第二节    小学教育

    一、解放前的小学教育

    1.概况

    清末,科举废止,有识之士提倡新学。同里率先开创本县近代教育之先河。著名教育家金松岑先生先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和光绪三十年创建了同川学堂和明华女校。光绪三十二年,任传薪创办了丽则女校。

    民国建立,同里称市,同里市所属学校共12所(包括农村)。根据民国2年吴江县乡学校统计,包括同里市第一高等小学(即同川学堂)和11所初等小学。

    民国13年上半年,同里为吴江县第二学区,有小学12所,具体情况如见表15-2。

表15-2 民国13年吴江县第二学区小学情况一览表
校名 校址 校长 教职员
(人)
学生
(人)
学级
(人)
毕业生
(人)
规定经费
(元)
公立第二小学(后期部)
(原同川学堂高级部)
章家浜 金曾灿 14 134 5 19 3250
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
(原丽则女校高级部)
荷花荡 严 琳 12 77 3 14 1850
公立第二小学(前期部) 富观桥 袁文田 5 139 4 26 1368
区立第二初级小学 盐店埭 顾遇春 5 103 3 8 1015
区立第三初级小学 铁匠弄 严 琦 5 113 3 7 1086
区立第四初级小学 陆家埭 金延熙 3 62 2 5 718
区立第五初级小学 同里屯村 曹心侠 2 32 1 3 280
区立第六初级小学 同里杨家村 叶季英 3 33 1 1 578
区立第一女子部初级小学 西 弄 顾凤昌 6 95 3 7 1029
区立第一义务学校 同里油车港 俞光耀 2 48 1 5 330
私立二铭初级小学 西 弄 费传基 5 86 3 4 748
私立丽则女子初级小学 荷花荡 任传薪 12 135 4 21 2113

    民国24年秋,同里区又新设3所乡村小学:守雅乡初级小学(校址在屯村贝厍港)、新农乡初级小学(校址在小叶港)、东林乡初级小学(校址在东厍港)。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因战乱等原因,学生不稳定,学校无法正常发展。至解放前夕,章家浜小学称“国民学校”,其余都称“保国民学校”。镇区有小学5所。

    2.主要小学简介

    同川学堂

    清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十八日(1902年4月25日),金松岑在同川书院的基础上创办同川学堂。同川学堂为吴江新式学校之始。光绪三十三年正月,改为“同川两等公学”。

    同川学堂分初、高两部分。高级部即“同川自治学社”,由金松岑主持校政,并建立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从属于上海中国教育会。

    同川学堂开设的课程与上海“爱国学社”相同。初级部设修身、算学、理科、国文、体操等;高级部设伦理、算学、物理、化学、国文、心理等。后又组织“军国民教育会”,在高级部增设“军训课”。

    民国初,学制改变,初级部和高级部分开。初级部改为市立第一初等小学(民国初年,同里镇称同里市)。高级部改为吴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简称“二高”。

    历任的知名校长有金培真、钱叔度、徐麟。北伐战争后,初高小合并,改称同里小学。同川学堂自创办至20世纪30年代,在江南颇负时誉,“图书仪器,花木园林,美无不备”,“他邑人士来观光者,谓普通中学均远不逮焉”(《修理同川学校校舍募捐启》,载1946年7月28日上海《文汇报》)该校建校十周年纪念碑由蔡元培撰文、章太炎篆额(附一)。

    民国8年(1919年),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恒源视察同川小学,为同川小学授“江苏省模范小学”奖牌,并书“乐育英才”匾额。建校三十周年时,《申报》为此制作画刊特辑,刊登各种纪念活动的照片,该校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评价。

    据《吴江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二十周年成立纪念录》记载,从光绪三十四年到民国9年,共有毕业生13届156人。同川学堂的创办,培养出如柳亚子、王绍鏊、范烟桥、金国宝、严宝礼等一批知名人士。据《同川小学三十周年纪念碑》中记载,同川小学“先后贡国内外大学、受博士学士位者,都三十有五人”。

    金松岑为同川小学亲自制定了校歌,原文:“千寻木,始于苗,百川水,朝宗遥。君不见,同川千里水影湖光相环绕。湖山毓出英灵早,诗书秀出人材妙,数到吴江,学界先河,后海还是同川导。学生联翩,宛虹长离,先后出发,相照耀。师范中学商船实业,工科大学今也到。入校惟闻弦诵清,出校但闻名誉好,名誉好兮是我小学校。新中国,少年军,新学界,少年人。君不见,我校教育第一宗旨先拿定。庄严法律,养成人格,鼓吹道德,成新民,共和精神,纪念讲台,日夜暮鼓晨钟声。使我学生,人人爱国,个个尚武,有精神。曾记开校春风三月,旗章宠把花王赠。花开花落校旗在,更有成绩年年新,成绩佳兮是我小学生。”歌词在民国20年由时任校长范系千改成:“千寻之木始萌亥,百川之水朝宗海,我同川小学名誉江南最,三十年春风时雨,培植起百辈英才。我学生,须勤学,大家把肩膀担起来,中华民族兴旺前途快,需要你多少出群才。出群才,出群才,学校里,一年年,增光彩。”

    民国16年至民国23年间,同川小学更名为同里小学;民国24年至抗战又易名为章家浜小学。民国27年,日军入侵同里,学校为日军所据,其后迭驻伪军,校舍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又更名为章家浜国民学校。

    丽则女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建校,由任传薪(味知)创办。

    任传薪(1887~1962),字味知,为退思园第二代主人。早年就学于同川自治学社,和柳亚子是同学,他们一起参加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一同参与编印《自治报》(后改名为《复报》),宣传反清思想。任传薪在金松岑、陈去病等人爱国思想的影响下,深感广兴学校是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而女子教育尤为迫切。他认为,只有女子获得了近代知识和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取得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参政权利,才能有真正独立的人格并走向社会。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在其母亲的支持下,以退思园为校舍,聘请名师,创办私立丽则女学。当时,园内的退思草堂是一年级教室,桂花厅为五、六年级教室,二、三、四几个年级的教室是新建造的,琴房作音乐室,在内宅南侧建造了操场,师生的宿舍就设在“坐春望月楼”里,后来的师范班开在“岁寒居”。办学之初,困难重重,任传薪慷慨解囊,毁家兴学,捐赠家藏书籍50000余册建图书馆一所,开设自然实验室、小工厂等,并在校外建雨中操场一处。学校还购买了大量新图书和实验设备,其中包括《大英百科全书》一套、自然实验仪器全套、动植物标本一套、钢琴一架,后出国考察时从德国带回电影放映机一部。这些教学设施在当时江南同类学校中是少见的。

    任传薪开始办学时,年仅19岁。不久他又与柳亚子、任守梅等人入上海健行公学继续读书,校务主要由其母亲管理。后任传薪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又自费赴日本、德国等国考察女子教育,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回国后,他又在丽则女校增设女子艺术教育,开设艺术专修课。宣统元年(1909年)开设了师范本科班,专为家乡培养女性师资。当时上海出版的《东方杂志》曾刊载专文,介绍丽则女校所设教科“悉照日本女子师范规程办理”,可见师范班的教育是非常正规的。为了提高师资水平,任传薪不惜出高薪,延聘名师来校任教,使丽则女校令人瞩目,声名鹊起,“远方童女也担簦负笈而来”。

    民国4年(1915年)7月师范本科班停办,继续办丽则女子中学。从丽则女校高小部毕业的学生可直接升入中学,丽则女学成为一所集中小学于一体的女子学校。民国3年8月,高小部(5~6年级)收归县立,称“吴江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初小部(1~4年级)仍为私立。宣统三年和民国5年,小学扩充,任传薪“不吝其私囊”,“相地得刘姓基”,耗银元八千三百,建三层教室大楼于退思园之东,以后又续建新楼一座及附属用房。新大楼落成时,时任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的傅增湘曾亲自到校参加庆典,并题“诚勤朴爱”四个大字,此匾镶嵌于大楼墙体正中,现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的校训。钱基博撰写了《校宇记》,蓝公武也应邀出席了庆典。此后,又在教学楼北建造两层楼房一幢,并将校外的雨中操场搬迁至校内。

    先后在丽则女学任职的知名教师有:

    钱基博,江苏无锡人,著名国学家,《围城》作者钱钟书之父,1913年应邀来校授国文。

    任传鹤,字守梅,早年就学于同川自治学社,复旦大学文科班毕业,教授英语等科。

    顾乃行,字品叔,同川自治学社社员,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教授理化等科。

    顾乃复,字启仁,同川自治学社社员,教授常识、书法等。

    钱祖翼(祥春),字云翚,书法家,亦长于绘画、音乐,教授美术等科。

    范烟桥,著名作家,教授国文。

    丽则女学不仅设施齐全,而且教学质量和办学成绩也属上乘。民国4年,丽则女校学生的绣品在巴拿马赛会上获银奖。民国10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新时代国文大观——全国学校成绩》,收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200篇,其中丽则女学有薛元雁、倪代军、叶芳祚、殷侠英、柳均权(柳亚子的妹妹)等8人14篇作文入选。

    民国5年《吴江县教育月刊》第15号褒扬任传薪“学识甚富,见地独高……其手创私立丽则女校规模宏大,学子众多,历年捐资已达万金以上,为全县独一无二之人。所办师范及甲种,造就女学师资,亦能济市乡女学之用,直接女界受福,间接地方得益。牺牲无限之精神、财力,尽力于私立学校,自是教育界有名人”。任传薪获得中央政府以大总统名义颁发的八等嘉禾奖章。

    民国4年5月,袁世凯卖国求荣,与日本政府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消息传到丽则女学,百余名师生召开声讨大会,写血书抗议,并自筹款项,建碑明耻。这就是著名的“五九”国耻纪念碑(附二)。此碑现仍竖立在丽则女学中,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丽则女学的校歌由钱基博作词:“庄严灿烂,扶舆淑气,钟毓女国民,质美嗟未育,此间责任是何人;循循善诱,一秉至诚,风气开家庭,小学定基础,自由焕发启文明;愿我同学倍相亲,诚勤朴爱励精神,四月丽天,江河行地,亘古永垂名。”

    民国16年,丽则女学改名为国民女子学校,民国19年改名为南濠弄小学,抗战时期,学校曾一度被日军占据为营房,抗战胜利后,校名仍为南濠弄小学,直至解放。

    明华女校

    光绪三十年(1904年)四月,金松岑创建。是吴江县内第一所女子学校,由西弄内的2、3间民房作为校舍。教师由自治学社教师兼任,金松岑亲自教国文、音乐。金松岑亲自为女校撰写了《女学生入学歌》:“二十世纪女学生,美哉新国民。校旗妩媚东风轻,喜见开学辰,展师联队整衣巾,入学去,重行行。/脂奁粉漉次第抛,伏案抽丹豪。修身伦理从教师,吟味开心第,爱国救世宗旨高,入学好,女同胞。/缇乐木兰真可儿,班昭我所师。罗兰若安梦见之,批茶相怀期,东西女杰益驾驰,顾巾帼,凌须眉。/天仪地球万国图,一日之摩挲。理化更兼博物科,唱歌音韵和,女儿花发文明多,新世界,女中华。/紫裙窣地芳帅糸,戏入运动场。秋千架设球网张,皓腕次第攘,斯巴达魂今来乡,活泼地,女学堂。/鱼更之跃灯花红,退习勤功课。明朝休沐归家同,姐妹相随踪,励志愿作女英雄,不入学,可怜虫。”明华女校的毕业生中有杨纫兰、费达生等人。该校后称西弄小学,民国19年二铭初级小学并入该校。

    正则学堂

    校址在南濠弄北口,后易名为东溪桥小学。民国18年11月,学校旁边一被封的草庵拨充为东溪桥小学校舍。民国19年改名为东溪初级小学,直至解放。

    二、解放后的小学教育

    1.概况

    解放后,人民政府逐步接管各级各类学校,对私立学校采取维持改造的办法,办理申请立案手续,向公办过渡。解放初,同里镇区有4所小学,农村有5所小乡中心小学。据1952年11月统计,同里区共有小学42所,82个班级,教职工116人,学生3011人。1957年全县撤区并乡,同里农村合并成立同里乡中心小学和屯村乡中心小学。1959年,同里乡中心小学一度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1962年又成立同里公社中心小学。因经济薄弱和农村中重男轻女等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入学率较低。1964年开始,各生产大队办起了耕读小学,学校办到家门口,学生不收费,教师记工分,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1966年,同里农村有耕读小学38个班,屯村有22个班,1968年耕读小学取消。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受到冲击,1966年下半年曾一度停课,1967年开始复课。1969年撤销公社中心校,成立公社教革组取代中心校的领导和管理工作。此阶段,小学学制为5年,1986年恢复6年制。在“普及初中教育”的号召下,1970年开始,农村小学开办附设初中班(俗称“戴帽子小学”)。1977年9月,同里农村有14所小学附设了初中班(当时初中学制为2年,至1980年恢复3年制),在校学生初一725人,初二581人,以后逐年整顿,直到同里第二中学成立。

    1978年8月,恢复同里公社中心小学和屯村公社中心小学。

    “文化大革命”后,学校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5年起,按照中央精神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学校由所在地方政府负责。1985年10月,成立同里镇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屯村乡教育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镇(乡)的教育工作,由分管副镇(乡)长任教管会主任,并配置文教助理员。随后,同里镇学校的校舍建设、教学设施开始迅速扩大、增置。1992年同里镇新建校舍9所,计7001平方米,改建校舍10所,新建围墙2055平方米,添置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共投资230.53万元。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号召下,单位、群众纷纷捐资助学,1992年,全镇共捐资131万元。1997年,同里镇政府决定调整学校布局,合并成立“四个中心”,即同里中学、同里镇中心小学、同里镇中心幼儿园、同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以后,逐年对村小进行撤并调整。2004年9月,同里镇共有同里镇中心小学、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即屯村中心小学)2所中心校;镇北小学、北联小学2所农村小学,东太湖教学点1所。

表15-3 解放后同里镇小学变化情况表(2003年止)
时间
(年)
解放初~
1957
1957~
1959
1959~
1962
1962~
1964
1964~
1966
1966~
1978
1978~
1985
1985~
1992
1992~
1997
1997~
2001
2002~

同里镇中心小学 富观街小学 第二小学(1977年撤销) 同 里
镇中心
小 学
同里镇
中心小学
南濠弄小学 东溪街小学 同里镇中心小学
东溪街初小
三元街小学 第三小学 第二小学

镇南乡中心小学 同里乡中心小学 1959年2月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1962年恢复 同里公社中心小学 撤销中心小学,成为大队办小学 同里公社(乡)中心小学 同里镇
第二中心小学
镇北乡中心小学
星南乡中心小学
屯村乡中心小学 屯村乡中心小学 屯村公社中心小学 撤销中心校,成为大队办小学 屯村(公社、乡、 镇)中心小学 同里镇
第二中
心小学
九里乡中心小学

    2.主要小学简介

    同里镇中心小学

    解放后,章家浜小学定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1964年秋又改名为富观街小学,而将原东溪街小学定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

    东溪街小学前身为丽则女校,民国16年(1927年)改称同里女子小学,民国19年改名为南濠弄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称为南濠弄保国民学校。民国36年6月,该校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邹月娥事件”。解放后定名为南濠弄小学。1958年学校更名为东溪街小学,1964年定名为同里镇中心小学。

    1997年8月,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校址迁移至同里镇南荒圩教育路原同里第二中学校园内。合并后的同里镇中心小学有办公大楼及教学大楼6幢,除了普通教室外,还有音乐室、美术室、阅览室、仪器室、自然室、资料室及多功能教室等专用教室与用房。班级与学生数量进一步扩大(见表15-4)。学校注重德育和教学教研工作,出版了校刊《求索》,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2003年下半年,同里镇中心小学辖村小2所,共有36个教学班,学生1626人。其中中心校有26个班,学生1249名。学校占地19541.6平方米,建筑面积7098.14平方米,操场面积6150平方米,有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篮球场3片,排球场1片。绿化面积6868.8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5%。各教室“三机一幕”(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银幕)到位,并开通了单向闭路电视。

    同里镇人民政府于2003年下半年起在同里镇北郊虹桥路南侧新建同里镇中心小学校舍,并于2004年8月正式启用。学校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2005年12月通过江苏省实验小学考核验收。

    解放后,同里镇中心小学历任主要负责人为钱小鹤、李旭初、凌天锡、陆永欣、顾洪奎、顾祖华、沈叔文、蒋建平、钱立、周智民、张玉平。

    1985年以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吴江市文明单位、吴江市卫生先进单位和省达标的庭园绿化单位。徐望苏老师曾于1964年和1977年当选为江苏省第三届、第五届人大代表。王曼瑜老师于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还有多名教师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1989届毕业生梁懿,自初小起即进行专门培训,在校时参与省级体育比赛。1990年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1996年9月23日在全国田径冠军赛上获女子百米冠军,1997年5月15日在第二届东亚运动会上获田径女子100米冠军。

    附:原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

    1957年,建立同里乡,设同里乡中心小学,校址在小叶港村。1959年2月,并入同里镇中心小学,1962年8月,重新设立同里公社中心小学,校址在大角圩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心校撤销,成立公社教育革命领导小组。1978年8月,恢复同里公社中心小学。1985年10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后,更名为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负责同里镇农村小学的领导及管理工作,下辖4所农村辅导学校和18所农村小学。1997年8月,同里镇中心小学和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合并为同里镇中心小学,同时撤销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

    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在办学期间,认真抓好学校的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1991年在县教育局的全县学校工作考核中获一等奖,1997年在市教育局转差工作考核中获一等奖,并多次被评为县(市)文明单位。

    该校历任主要负责人:李星、朱涵生、吴鸿基、钱世泽、陈兆璋、沈叔文、周智民。

    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

    解放前后均名为屯村小学。1952年9月,仅有2个班级60名学生。1957年,成立屯村乡中心小学,1958年更名为屯村公社中心小学,校址在屯村社区屯村大街48号,有4个班级140名学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曾一度被下放为生产大队办的小学。1978年8月,恢复屯村公社中心小学,1983年11月更名为屯村乡中心小学,1992年5月更名为屯村镇中心小学,2002年7月更名为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2005年6月更名为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学校占地面积21588平方米,建筑面积7597平方米。

    1992年,屯村镇中心小学有班级8个,学生236名,下辖农村小学19所,全学区有学生1489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布局的调整,农村小学逐渐进行撤并。2003年9月,该校有班级26个,下辖农村小学3所,全学区有学生1451人,教职工83人。其中中心校有教学班26个,学生1147人。1998年起学校先后获得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全国尝试教育实验研究先进学校、苏州市优秀家长学校、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2002年12月,学校被认定为新教育实验学校,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为学校授牌。

    写字教学是该校的一项特色教学。1999年4月1日,《吴江日报》载文介绍学校写字特色教学。同年9月,全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培训教育班的人员及江苏省教委艺教处领导先后到校参观、指导写字教学。2000年3月,该校有2名学生参加在苏州举行的中日友好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同年7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首期书法培训班在该校举办。2002年5月,该校师生书法展览在同里耕乐堂举办。2003年8月,该校师生又在苏州古籍书店举办书法展览。2004年先后有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会会议代表及广西、香港、浙江、广东、安徽、山东等省(区)的学校考察团视察了该校。

    该校历任主要负责人为陈行、俞芝明、顾祖华、赵和生、陆金全、马毓贤、钮云华。

表15-4 1984~2003学年同里镇小学教育情况表

学年 学区 学校
(所)
班级
(个)
学生
(人)
各年级学生(人) 教职工
(人)
1984 2 15 601 115 118 120 118 130 52
23 63 1866 292 307 303 465 499 84
1985 2 16 620 135 119 118 124 107 17 56
23 66 1845 414 277 315 281 425 133 93
1986 2 17 636 112 134 120 115 117 38 57
23 67 2086 578 389 293 299 261 266 82
1987 2 18 695 96 118 131 122 112 116 55
23 69 2162 430 526 384 280 287 255 81
1988 2 18 663 122 93 114 127 111 96 62
23 72 2387 516 420 523 373 274 281 85
1989 2 18 658 107 116 94 112 125 104 62
23 75 2433 378 490 424 501 369 271 92
1990 2 17 614 72 106 115 97 108 116 62
23 76 2254 115 373 483 415 498 370 115
1991 2 16 546 57 73 102 113 95 106 64
21 68 2022 143 126 373 476 413 491 115
1992 1 15 506 70 59 74 99 111 93 57
20 66 1793 273 137 132 368 470 413 114
1993 1 13 523 50
20 66 1744 381 263 134 133 370 463 113
1994 1 13 502 96 93 76 58 79 100 52
20 64 1636 395 365 253 135 126 366 112
1995 1 12 497 99 96 96 75 54 77 51
15 60 1636 378 393 360 251 134 120 109
1996 1 12 506 91 97 97 94 75 52 40
14 59 1850 346 372 386 364 248 134 106
1997 13 71 2586 421 429 462 474 458 324 134
1998 10 66 2861 445 423 423 456 479 455 123
1999 9 67 2578 364 443 423 423 448 477 117
2000 7 64 2470 395 355 438 417 417 448 131
2003 3 39 1626 181 190 301 318 285 351 89


表15-5 1984~2003学年屯村小学教育情况表

学年 学校
(所)
班级
(个)
学生
(人)
各年级学生(人) 教职工
(人)
1984 28 69 1995 479 349 404 429 334 94
1985 26 68 1999 422 420 341 413 123 92
1986 21 70 2089 462 376 373 349 352 177 92
1987 21 69 2138 369 375 370 362 335 327 94
1988 20 73 2165 410 361 373 356 353 312 99
1989 20 73 2029 255 393 352 351 348 330 100
1990 20 71 1825 145 258 389 342 348 343 106
1991 20 69 1582 119 153 268 377 326 339 107
1992 20 66 1489 279 117 150 264 364 315 107
1993 20 68 1614 422 294 117 151 268 362 107
1994 20 68 1602 363 417 292 113 153 264 107
1995 20 67 1641 306 364 414 290 115 152 107
1996 16 68 1775 300 295 361 419 284 116 110
1997 12 61 1919 284 297 291 356 415 276 96
1998 8 55 1965 326 283 299 283 354 411 83
1999 8 54 1861 311 328 281 301 284 356 88
2000 8 50 1755 258 307 329 278 299 284 86
2003 4 39 1451 154 176 210 270 307 334 83

    附一 同川公学十周年纪念之碑碑文

    同川公学十周年纪念之碑

    山阴蔡元培撰文 荣县赵熙书丹 余杭章炳麟篆额

    民国元年三月朔,吴江金君天翮,致书其友蔡元培,书曰:岁庚子,国有大刑,士恫于庠,庶人愤于乡,思懋厥修,一洒群垢。天翮筮易得同人,又得革之彖辞。壬寅建同川学校。越岁,东之海上。获接颜色,公特奖偕,使助爱国学校之成,因得推究天人感应之理,族姓嬗蜕政治损益因革之迹。念种之沦澌,非学无以拯济。归里,益大诏弟子,布蠖斯文。悴精劬力,一秉公教,不懈益奋。先后举卒业礼所成就者:五百四十人。其以学业殊异,贡入北京工科大学,上海复旦、南洋公学,暨直省陆军、法政、商船、实业或师范中学校者八十二人。辛亥我族受帝祜诞建民国,公之志事及身而大舒,如天翮无状,行能不章,而犹有著门下之籍,躬亲出入于行间者,使天翮得奏铙吹,宣教泽传之无穷,抑云幸矣。惟乡之人与群弟子谓校成立十年,大绩不纪,惧无以昭示来裔。念非公不能信其辞。国事未定,诚不敢遽以私干。逡巡入壬子,乡之人与群弟子相督益急,故敢以告。元培受命谘所司,具如君言,乃制铭授君勒之壁。

    洞庭之委,富土之村,哲人挺生,以昌其门。懿此哲人,遭际浊世。回澜障川,穹曜实誓。一旦植帜,奋集青毡。初颜自治,后榜同川。始时吴江,士习千禄。君战群魔,亭林是鹄。始时吴江,人溺厥文。君开实践,博野斯尊。宗吴悼潘,殉国殉史。杀身为仁,乐生为耻。爱造新命,宏我汉京。斩斩大义,莘莘式型。惟君之校,资之市榷。其用孔繁,其术大觳。惟君之家,不隃中人。惟校之故,时倾其囷。十年曰成,岁周复始。君泽既弘,心亦瘁矣。方春三月,杏花满坛。树之贞石,言告史官。

    附二 五月九日国耻纪念碑碑文

    【正面】

    民国四年

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
丽则女学同人泐石

    【背面】

    任立吴江丽则女校殷同薇等百四十人同立

国 耻 纪 念 碑
无锡钱基博撰文
桐城吴芝瑛写石

    唯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东人不德,实启戎心,要盟是利,以蔑我宗邦,为号五,为件二十有一。我国人无拳无勇,亦既爱和平而薄武力,相忍为国,越三日诺焉。于是诸姑姊妹耻之,乃买石置础于校之南方,颜曰“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以明耻也。夫知耻近勇,君子以为难,况弱女子乎?呜乎!可以风矣。抑吾闻之也,土耳其贵主塞基氏,皇之妹也,作嫔于巴耐农典亲王。巴尔干之役,亲王总戎焉,再战再北。主以大戚,日夜跽神祝战胜。乃琢木为花,砌花成圈,用火燔焉。意盖祈国势之隆炽,炎炎如火也。既火炽弥烈,光彻霄汉,主奋身投火中,扬手言曰:“天不祚土,男子执干戈卫社稷者,亦既不能发愤蹈难,继绳我皇祖之武烈,用固疆圉。予虽妇人,私心实耻之。今不恤牺予身,以祀大神,庶其天鉴。予忱厉战阵无勇者,而奋其虓怒。”卒燔以死。呜乎!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兹者强邻不戢,日蹙国百里。岂唯吾党二三子之耻,抑亦诸姑姊妹之忧也。往者斯巴达妇人逢战争时,辄以盾与爱儿,曰:“以此尸敌而归,否则尸汝而归。”呜乎!此斯巴达之所以地方不逾百里,而兵无敌于天下者也。唯诸姑姊妹实图利之。

金匮杨文卿镌

第三节    中学教育

    清宣统元年(1909年),任传薪在其创设的丽则女校附设师范本科班,三年毕业,相当于后来的简易师范。师范班先后办了两届,为本地培养了一批女校师资。该班毕业生杨宝瑜,解放前任苏州景海女中校长,后赴美国。民国21年(1932年)淞沪抗战时期以及“八一三”全面抗战爆发时,因旅外师生纷纷返乡,镇上办过初、高中程度的短期补习班,如在北埭的费家厅办的初一班、在顾家弄堂的顾家花园内办的初二班。范烟桥、薛天游、钱慕云等在民众教育馆开办初中补习班,三个年级共六班,后本县其他市镇及苏州等地学生亦蜂拥前来,校舍拥挤不堪,民国26年迁至红塔埭任家祠堂。

    以上都未能形成正规的中学,仅为同里镇开创中等教育的前奏。

    民国31年起,同里开始兴办正规的中等学校。2003年,同里中等学校有同里中学及同里初级中学。

    一、同里中学

    民国31年,同里开始兴办正规的中学,即现在的同里中学。同里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私立同文中学时期(民国31年~民国33年)

    日军侵华期间,同里为沦陷区。当时全国有不少学生和教师失学、失业,纷纷返乡,其中有一批是从各大城市回乡的中学教师和大学教授。地方教育界前辈薛凤昌邀集薛天游、陈旭旦、严玉成等筹建私立同文中学,借庞家祠堂为校舍,于民国31年9月正式开学,薛凤昌任校长。全校共6个班:初一2个班(男女各1班),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各1班。虽在沦陷时期,英语课照常开设,而不开日语课。同文名声,风动四方,全县各镇的返乡学子,纷纷来同文就读,校舍十分紧张,就修葺同川小学旧校舍,于民国32年9月迁入。这时全校初高中各班齐全,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欣欣向荣,大遭敌伪疑忌。一年以后,伪县教育局强行接收,改为县立吴江中学分校,薛凤昌仍任分校校长。但局方要派一日籍教员来教日语,被薛拒绝。民国32年11月,薛凤昌被日本便衣逮至吴江宪兵队,说他与县内抗日武装有联系,严刑逼供,不屈被害。

    2.吴江中学第二院时期(民国33年~民国36年)

    薛凤昌被害后,学校改称“县立吴江中学第二院”,校长由县中校长曹淮飞担任,另外任命严万里为二院主任。江中二院名义上是县立,实际上经费由同里镇各界筹措补贴。二院不设高中(原高中并入吴江中学),计有初一2个班,初二、初三各1班,共计4班,学生140人左右。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县教育局派金仲禹任二院主任,负责接收续办,其名称、体制等不改。1945年春,王绍鏊由沪返乡,曾来校参观,并与师生座谈、讲话。同年,金松岑来校视察,并作演讲。

    3.私立仁美中学时期(民国36年~1956年)

    由于国民党政府急于应付内战,削减教育经费,二院停办。地方各界人士协商,由杨天骥出面发起,范烟桥具体负责组成私立仁美中学校董会,聘地方知名人士严宝礼,延任传榜、费璞安、薛天游、钱自严等为校董,推定杨天骥为主任,范烟桥为常务干事,聘任费家骍为校长。民国36年秋季,正式公布校名,开学上课。校舍、设备沿用原“江中二院”。

    其时,内战频频,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危机严重,纸币大幅度贬值,国民政府所办的公立学校又经常拖欠教师的工资,公立学校教师的收入,远不如私立学校(仁美中学教师工资当时折发实物——白米,一般级任教师实发大米一石七斗到二石多),公立学校的教师纷纷转投私立学校,当时仁美中学的师资,可谓是人才济济,学校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民国37年学校由校董会筹集资金,建新楼一幢,名为“念修楼”。“念修楼”三字为钱慈念手书,乡人邹儒伯捐部分遗产购置古籍,在念修楼内创办“儒伯图书馆”,馆内藏有古今图书近万册。

    民国37年到38年间,在校长费家骍的倡议下,发行油印小报《美报》,报导时事新闻,传播解放区的信息,对澄清当时社会上的流言、谣言,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1949年春季开学,全校有5个班(初一、初二各2班,初三1个班),学生总数达280余名,教职员工20多人。此为解放前同里地区中学生最多的一年。

    解放初,校董会解散,经费无着落,校务停顿。在校的师生员工推出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任传济为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县文教局批示,正名为校长。当时,校长、教职员工每人每月一律为大米八斗。同年,省教育厅督学吴又明来校视察,号召师生生产自救,并拨款购置生产工具。当年,师生一起试种了十亩水稻。

    解放初,仁美中学师生在各项社会政治运动中,均走在前列。1955年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宋云旃曾来仁美中学,主要是总结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经验。

    1955年春,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团南下访求古旧书籍,时任团长、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曾来仁美中学察看藏书,认为一所初级中学能有这样丰富的藏书,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些藏书在后来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散失甚多。

表15-6 1950~1952年仁美中学情况表
时间 班级(个) 学生(人) 教职员工(人)
1950年7月 3 93 11
1951年7月 4 167 10
1952年7月 5 308 13

    4.同里中学时期(1956年至今)

    1956年7月,仁美中学正式由私立改为公办,同时更名为同里初级中学。当时同里中学为初中双轨,共6个班,学生总数为330余人。

    国家接管后的同里中学获得了新生。学校认真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走向社会,深入工厂、农村,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积极向上、知识丰富、有劳动技能的有用人才。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学校除招收本地区和屯村、金家坝的学生外,还向黎里、盛泽等地招生,班级数翻了一倍多,共有13个班级,学校还辟有仓场弄、章家浜宿舍和食堂。1962年后,学校恢复双轨制。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的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67年,在“文攻武卫”的口号下,社会上出现了武斗,同里中学的一名教师在武斗中死亡。1968年学校开始复课。1966、1967、1968届学生被下放到同里、屯村、金家坝等地。1968年8月,经县文教局和镇政府批准,原同里育青民办中学并入同里中学。学校一度改名为同里镇工农五七中学,由米厂派“工宣队”进驻。

    1969年2月,吴江中学在同里中学设一个高中班,主要招收同里地区的学生,1970年7月该班学生毕业,同年又招收第二届高中生,从此学校逐步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0年8月,更名为同里中学。同时,初中班级猛增,一个年级多达六七个平行班。当时师资奇缺,学校曾向社会借调了一批人,以充实师资力量。

    学校曾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学军。1974年,学校开辟了九里湖农场,占地近30亩,集种、养于一体,并雇有2名专职人员。80年代初,农场停办。

    1977年,同里中学有21个班级,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近百人。镇政府将原第二小学(富观街小学)的校舍划归同里中学,建立分部。

    1981年,由学校理化教研组设计制作的“单根导线切割磁力线演示仪”在中国物理学会举办的广州展览会上荣获三等奖。

    1986年,学校进行了第一次教师职务评聘工作,共评出高级教师12名,一级教师29名。1989年,学校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和省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

    1992年10月2日,学校开展“庆祝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特为此题词:“崇德、明志、好学、力行。”

    1997年8月,同里中学和同里第二中学合并,同里中学的规模逐渐扩大。

    1997年,同里中学教育现代化进程开始。拓宽校园,在东面原操场上新建了两幢四层教学大楼,有24间教室。到2000年,学校占地44798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1367平方米,建立和完善理化生实验室5个,仪器室10个,音乐、美术、劳动等专用教室7个,图书室1个,图书42816册,阅览室2个,40台电脑的微机教学室1个,56座的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投影仪34台。学校还装备了闭路电视系统,建成了学校主页。

    2000学年度,同里中学有班级30个,学生1432人(初一456人,初二418人,初三300人,高一93人,高二56人,高三109人),教职员工118人,专任教师82人(高级教师8人,一级教师33人)。

表15-7 同里中学历任主要负责人名录(2005年止)
学 校 名 称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私立同文中学
县立吴江中学分校
薛公侠 校长 1942年~1944年
县立吴江中学第二院 严万里 校长 1944年~1945年8月
县立吴江中学第二院 金仲禹 校长 1945年~1947年7月
私立仁美中学 费家骍 校长 1947年7月~1950年1月
私立仁美中学
同里初级中学
任传济 校长 1950年1月~1958年5月
同里初级中学
同里中学
胡宝璠 校长、书记 1958年5月~1972年1月
同里中学 杨信忠 校长、书记 1972年1月~1982年8月
同里中学 刘修律 校长 1982年1月~1986年5月
同里中学 沈才余 书记 1982年8月~1996年8月
同里中学 薛春明 校长 1986年5月~1987年8月
同里中学 陆永欣 校长 1987年8月~1990年8月
同里中学 吴祝民 校长 1990年8月~1995年8月
同里中学 单振立 校长 1995年8月~1996年8月
同里中学 史永康 校长、书记 1996年8月~2002年8月
同里中学 杨佰良 校长、书记 2002年8月~2004年8月
同里中学 钱火金 书记 2004年8月
同里中学 傅伟荣 校长 2004年8月

    附:

    1.同里第二中学

    位于同里镇西南。1982年正式成立,校名为同里公社中学。1986年8月更名为同里第二中学,1997年同里中学与同里第二中学合并,同里第二中学撤销。

    在办学的十多年中,该校以质量达标,向管理要质量,率先在全市(县)教育系统中实行目标管理,形成良好校风。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市初级中学中名列前茅。校长史永康,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人民教师”奖章。1992年《江苏教育》第九期刊登两篇专题文章,推广该校办学经验。学校连续四年被评为苏州市文明单位,1992年被评为苏州市德育教育先进学校。该校历任主要负责人有陆永欣、史永康、钱火金。

    2.育青民办中学

    1955年,樊刚(祖籍广东)以部队转业费资办。最初在松陵镇,开始称为育青民办初中补习班,1956年7月迁至同里,校址在人民广场西侧尤家弄中(现嘉荫堂及原印刷厂旧址)。1957年8月,经县文教局批准,正式定名为同里育青民办中学,1959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当时学生全部来自吴江县。以后,校址几经迁移。1968年,经吴江县文教局及同里镇人民政府批准,该校并入同里中学。时有教师8名,学生近200人。

    二、同里初级中学

    同里初级中学前身是屯村公社农高中,创建于1970年8月,校址在今厍头圩杀人浜东。建校时仅有几间平房,一个班级。1971年9月,增加到两个班级。1973年9月,学校始设初中班和高中班,同时更名为屯村中学,学校迁到现屯村社区西南面的王基角处。1985~1992年间,学校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实验楼和学生宿舍楼。1998年,由屯村镇政府投资,在屯村花泾浜建造新校舍,1999年5月新校舍正式启用。2002年7月屯村中学更名为同里初级中学。据2000年统计,学校占地30071平方米,建筑面积7056平方米。除了普通教室外,学校还配备了理化生实验室3个,音乐室、美术室等专用教室2个,另外还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184座阶梯教室1间,配有56台微机的多功能网络教室2间。学校设有运动区,建有250米标准环形跑道及篮球场、足球场等。学校有教职员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本科17人,大专35人,中师、高中及以下5人)。有班级21个,学生1021人(初一358人,初二401人,初三262人)。学校以其较高的办学水平,稳定的教学质量,受到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2000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2004年被评为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和北大附中远程教学示范学校。

表15-8 同里初级中学历任主要负责人名录(2005年止)

学  校 姓 名 职 务 任职时间
屯村中学 金民海 校长、书记 1973年8月~1986年8月
屯村中学 詹耀中 校长、书记 1986年8月~1992年8月
屯村中学 沈红钢 校长、书记 1992年9月~1995年8月
屯村中学 诸雪林 校长 1995年8月~1996年8月
书记 1995年8月~1997年8月
屯村中学 傅伟荣 校长 1996年8月~1999年8月
书记 1997年8月~1999年8月
屯村中学 王如荣 校长 1999年8月~2002年8月
屯村中学
同里初级中学
王如荣 书记 1999年8月~
同里初级中学 潘明明 校长 2002年8月~


表15-9 1986~2003学年同里(屯村)中学教育情况表

学年 学区 初  中 高  中 教职工
(人)
班级
(个)
学生
(人)
各年级学生(人) 班级
(个)
学生
(人)
各年级学生(人)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1986 同里镇 7 372 108 112 152 6 311 113 105 93 75
同里乡 18 861 265 317 279 46
屯 村 16 649 199 241 209 59
1989 同里镇 5 211 90 92 29 6 270 88 75 107 72
同里乡 18 697 254 231 212 66
屯 村 14 636 265 235 136 53
1992 同里镇 6 277 87 99 91 6 194 87 73 34 74
同里乡 22 1057 466 355 236 91
屯 村 17 875 309 301 265 57
1994 同里镇 6 270 98 88 84 5 178 45 56 77 74
同里乡 27 1273 440 386 447 87
屯 村 18 904 346 288 270 58
1995 同里镇 6 255 74 94 87 5 157 61 41 55 71
同里乡 25 1183 373 446 364 88
屯 村 17 856 252 344 260 57
1996 同里镇 6 236 69 74 93 5 167 65 62 40 70
同里乡 20 933 119 368 446 86
屯 村 15 733 151 252 330 57
1997 同里镇 18 780 174 182 424 7 274 161 53 60 122
屯 村 11 508 112 145 251 57
1998 同里镇 16 655 308 168 181 8 314 119 147 48 112
屯 村 12 524 270 110 144 57
1999 同里镇 19 890 421 302 167 7 312 57 113 142 122
屯 村 16 778 400 267 111 56
2000 同里镇 24 1175 458 419 298 6 261 95 56 110 116
屯 村 21 1017 354 399 264 59
2003 同里镇 22 1085 332 348 405 8 412 98 170 144 113
屯 村 18 813 259 280 274 54

第四节 职业教育

    同里镇职业技术教育开创甚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里自治学社附设理化讲习所,半年即可毕业。翌年,同里自治学社改设法政讲习所,同里丽则女校开办艺术专修科,皆仅一届。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丽则女校开设师范本科班,1915年7月停办。据《吴江县志》记载,这是吴江县师范教育的开端。

    同里公社农业中学,1958年开办,校址在章家浜。学生主要来源是高小毕业或相当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少年。修业年限为三年,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知识四门课程,实行全日制学习。1961年迁至上元街育青民中校园内。1962年6月底停办,时有3个班级,教工5人,100余名学生。

    同里镇农业中学,仅办一年,校址在退思园内。

    1984年,同里公社中学(即后来的同里二中)始设职业高中班——财会班。学制三年(二年学习,一年实习),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会计原理、财会经济法、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珠算及微机等课程。面向全县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1986~1987年曾办过两届电子专业班,以后仍为财会专业。

    1993年开始,同里中学开设美术职业高中班,学制三年(二年学习,一年实习),课程设置除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基础课外,专业课方面主要设有彩色、素描、三大构成、平面广告、POP广告、模型设计制作、室内设计、效果图、图案、美术字。开班时间虽短,但教学效果显著,学生作品曾在吴江市美术展览上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2名;1994年承担“江苏新型建筑材料厂产品展示室”的设计制作和中国旅游节江苏厅吴江馆模型设计;1995年,设计制作了吴江市中小学运动会大型会标,学生作品先后在《吴江报》、《苏州日报》上发表多幅;书法美术全国展览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书法美术香港展览获一等奖1名。1995年,吴江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艺术职业高级中学”。

表15-10 1994~2000年同里镇职业教育情况一览表

年 度 学 校 班级(个) 学生(人)
1994 同里中学 2 47
同里二中 3 158
1995 同里中学 2 42
同里二中 3 142
1996 同里中学 2 29
同里二中 3 111
1999 同里中学 2 28
2000 同里中学 2 28

第五节 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根据中央文件和法规,同里和屯村党委、政府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同里镇政府先后下发了3个文件,召开全镇性会议4次,提出了1991年同里镇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达标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调整了学校布局,镇第二小学并入镇中心小学,3所农村联中全部合并到同里第二中学,22所村小合并为19所。镇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还大力开展“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全力以赴,在学校内部加强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1991年,同里、屯村分别通过了吴江县和苏州市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1992年,又通过了江苏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其后,上级部门每年都对学校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进行年审。

表15-11 1992年同里、屯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情况一览表
项  目 同  里 屯  村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学龄(人) 2226 1395 1263 919
已入学数(人) 2226 1360 1263 874
入学率(%) 100 97.5 100 95.1
辍学率(%) 0.19 0.2 0.44 1.7
毕业生(人) 578 316 337 206
全科合格毕业生(人) 555 212 320 135
毕业生合格率(%) 96.1 67 95 65.5
体育合格毕业生(人) 569 313 322 197
毕业生体育合格率(%) 98.5 99 95.5 95.5
专任教师(人) 126 68 94 41
合格专任教师(人) 117 55 80 37
专任教师合格率(%) 92.9 80.9 85.1 90.2
校长培训率(%) 100 100 100 100
校舍面积(平方米) 11402 8126 9081 3937
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平方米) 4.96 6.1 5.74 4.5
图书(册) 19925 21382 14296 13125
学生人均图书(册) 8.67 16 9 15
教学器材(万元) 11.7 8.98 6.04 4.07
国家所拨经费(万元) 69.7 50.01 26.84 20.73
多渠道筹措义务教育基金(万元) 65.81 42.92

表15-12 2001~2002年同里镇义务教育情况一览表
项  目 同  里 屯  村
小学 中学 小学 中学
学校(所) 14 2 14 2
班级(个) 105 46 96 42
在校学生(人) 4004 2286 3751 2078
平均每班容量(人) 38 50 39.1 49.5
学龄数(人) 4004 2288 3702 2078
已入学数(人) 4004 2286 3702 2078
入学率(%) 100 99.9 100 100
年内辍学学生(人) 0 6 0 2
辍学率(%) 0 0.26 0 0.1
实际毕业学生数(人) 730 559 796 815
毕业率(%) 100 97..5 100 99.63
专任教师(人) 211 120 187 128
教师学历达标率(%) 97.2 97.5 100 96.1
学生人均校舍面积(平方米) 5.2 7.27 5.06 8.2
学生人均图书(册) 22 20 21 21
7~15周岁残废儿童入学率% 98 100
教育经费财政拨款(万元) 970 1095
财政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 33.98 30

第六节 教育现代化乡镇的创建

    1992年,同里、屯村分别通过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验收后,根据吴江市实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进入了创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两镇分别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任领导、分管镇长具体负责的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规划,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屯村镇把20所农村小学合并为5所,同里镇原有的两所中心小学和两所中学分别合并成一所中心校小学、一所中学。各校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校舍建设和教育设施得到了加强,专用教室各项设施配备齐全,除“三机一幕”(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银幕)进入教室外,还建立了微机室、语音室,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同里镇创建教育现代化总投入为1421万元,屯村镇投入了1700多万元。1998年,同里、屯村分别通过了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先进镇验收,1999年11月,两镇又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乡镇的验收。

表15-13 1999年11月同里、屯村教育现代化情况一览表

项  目 同 里 屯 村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9.28年 9.38年
18~21周岁青年中大专以上学历比例 16% 12.68%
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 157人 160人
每万人中高中(中专等)以上学历人数 2179人 1866人
建国后出生的青壮年非文盲率 99.21% 99.37%
乡镇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8.2% 9.65%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 100% 100%
每所小学平均服务人口 3604人 3714人
小学“三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 100% 100%
残疾儿童入学率 100% 100%
初中入学率 100% 99.51%
初中毕业班毕业率 100% 100%
上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93.22% 100%
上届高中毕业生省级会考全科合格率 93.62% -
从业人员培训率 44% 51.9%
电教应用 广泛 广泛
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95% 96.9%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 98.3% 100%
初中专任教师达标率 95.6% 96.15%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标率 85.7% -
成教专任教师达标率 100% 100%
上年度乡镇教育经费总额 1292.76万元 709.51万元

第三章    成人教育

第一节 成人初等教育

    一、民众教育馆

    民国18年(1929年),同里创建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馆具有民众教育的性质,除了阅报、办壁报外,也举办夜校,进行识字教育、文化补习等活动。还经常不定期的组织演讲会,宣传科普知识。

    二、扫除文盲工作

    1949年4月底,同里解放,同里区立即配备业余教育专职人员,在农村开办冬学,教育对象主要是农村青壮年干部中的文盲,后改称民校,又称夜校。

    1951年,同里镇工会办起职工夜校,校址在退思园内宅的十楼十底。夜校开设的扫盲班配备了专职教师1名,同时以能者为师,聘请群众教师,学习推广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

    1952年上半年,县人民政府在松陵镇举办扫盲实验班,全县七镇共选出识字不足500的工会积极分子首先入学,参加者有320名,其中同里镇选送76名。

    1954年开始,同里镇广泛开展扫除文盲的宣传教育,扫盲工作取得空前成效。1958年同里人民公社成立,公社配备兼职扫盲干部1名,各生产大队另配有1名领导兼职分管扫盲工作。主要抓青壮年的识字教育,教员由各大队小学教师兼任,要求识字量在500字以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扫盲工作处于停顿阶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扫盲工作又掀高潮。1980年,同里公社配备业余教育辅导员。同年2月,成立扫盲突击分队,由24人组成。突击分队深入各生产大队,广泛开展农村青壮年的扫盲工作。做到农村队队有夜校、文盲人人有课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扫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后几年,扫盲工作持续开展,基本上扫除了文盲,其中农村栅桥村非文盲率为99.05%,市镇南新街非文盲率达99.66%。

    据1993年的统计,同里镇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为97.34%,达标行政村24个,达标率为100%。1994年,通过江苏省扫盲工作检查,扫盲巩固率为100%。同里镇的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被评为省级先进。此后,又在农村开展了各类培训活动。同里镇因成功开展了农村妇女“双学”(学文化、学技术)活动而被评为苏州市先进单位。

表15-14 1990年同里镇扫盲情况表
总人数 15~40岁 13~14岁 15~43岁
非文盲率(%)
人数 文盲人数 人数 文盲人数 其中丧失学能
农村 13168 12618 1379 550 3 3 96.41
市镇 3667 3508 64 159 98.26
合计 16835 16126 1443 709 3 3 96.91

    三、职工业余教育

    在开展扫除文盲工作的同时,1954年职工业余学校开设政治短训班。当时,办有初小、高小年级共有7个班,专职负责人1名。有的企业自己单独办班。1960年,国家遭受暂时困难,入学职工锐减。1964年上半年,职工业余学校开始按“结合生产、全面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办学原则不断发展。1965年下半年,职工业余学校结合文化技术教育,全面掀起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

    “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学校被迫停止。

    1975年后,工会活动逐渐正常,职工业余教育再度复兴,但教学形式已逐步趋向中等教育及专业技术培训。

第二节 成人中等教育

    1975年,同里镇职工业余学校恢复,开设初中文化和机械、电子技术中专课程。1981年,掀起初中文化补课热潮,主要课程为语文、数学。形式多样,有的为大企业自办,也有小企业单位的职工集中职校,最多的时候达9班。职校还开办业余高中,开设文、理两班。此外还有各类短期培训班,基本上是利用晚上及周末的休息时间上课。其时,有专职教师1人,兼职教师大都是聘请的同里中学教师。

    1985年,同里乡镇合并。是年,开办行政管理专业班,入学者均为乡镇机关干部和各单位骨干,有20多人。1986年开设机械专业班,学员有30人。

    1988年3月,同里镇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校舍租借工会职工业余学校。

    1988、1989、1992年,先后开办了机电、化工、外贸经济等电视中专班,学制一般为三年,全日制办学形式,属苏州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每班30余人。1990年开设企业管理专业班(业余)。这一阶段,学校配有专职教师4人。

    1997年8月,成人教育中心校搬迁到新育路原同里镇第二中心小学校内,占地约5.2亩,建筑面积1262平方米。同年,成教中心校设置全日制艺术职高班2个,配有教职工7人。2002年学校开展了电脑、会计电算化、种植、养殖等各类培训,约有8000多人次参加培训,2003年参加培训的达1.1万人次。

第三节 成人高等教育

    1976年3月,吴江电机厂(同里)开办“七二一”工人业余大学。18日,开学典礼在镇工人俱乐部举行,县经委和文教局的领导出席典礼。首届学员40多人,于1977年12月结业。

    1979年,国家广播电视大学开办。经苏州地区教育局批准,同里镇设立一个教学班,开设电子、机械两个专业,收看电视大学的课程,并请苏州市电大、苏州地区电大、苏州职大、江苏师范学院的教授及冶金机械厂的高级工程师担任辅导老师。学员参加电大组织的统一考试,教育质量名列省市前茅,多次被评为苏州地区和江苏省的先进教学班。其中杨建明、顾熊田两名学员被评为省优秀学员,他们的毕业设计均被评为省优秀设计。1982年7月,同里镇首届电大生毕业。其中毕业28人,结业3人。这些学员后来都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部分学员走上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

    1987年2月15日,屯村“吴江胀管器厂·吴江化工设备厂职工大学”开学,开设“机械工程”专业,学制二年。当年招收学员30名。

    1998年初,同里成教中心校开始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1999年开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务站”。同年开办2个经济管理大专班。2000年和2003年,先后开办二年制财会大专班各1班。

第四章    科技

第一节 科学普及

    解放前,同里先后出版了十余种报刊,提倡平民教育,宣传科学、卫生等知识。民国9年(1920年)创办的《同川学会》杂志,设有科学栏目。民国18年同里设立民众教育馆,对民众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民国20年4月12日,范系千宣讲《水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水的认识。

    解放后,科学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50年代中期,同里区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面向广大农民,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化肥、农药的使用,帮助农民进行优良品种的繁殖及选留,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等。50年代末,米业、油料加工业及传统手工业的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6年,政府专门设立科技办公室,配备助理,同时成立了同里镇科学技术协会。从1989~2003年,连续15年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周活动(每年一次),利用广播、黑板报、图片等对广大群众进行科普知识的宣传。2000~2003年,每年都在退思广场开展大型科学普及展览,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驻足观看。同里镇街道及各社区都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的分会,对居民进行科普教育,每年开办科普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近千人次。1997年,同里镇通过吴江市科委等部门的检查验收,成为“吴江市科技先进镇”。1998年,同里镇又获得“苏州市科技文明镇”荣誉称号。

    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实施科技扶贫,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其项目主要有会计电算化、电脑、种植、养殖、消防安全、环保等。2001~2003年每年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50多期,有8000多人次参加。2000年11月,同里张塔村二组农民凌晓华在江苏省科协、科技厅、农林厅、卫生厅、农科院联合举办的“红太阳”杯百万农民学科学知识竞赛中荣获特等奖。

第二节 科技研究

    一、工业科技

    清末民初,同里已出现了利用柴油机动力碾米,1914年同里开始出现电灯,随后又出现了第一台电话交换机。

    20世纪50年代末,同里镇各企业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国营同里米厂成功地实行稻谷加工连动化生产一条龙,成为当时省内同行业中机械化程度最先进的企业。1960年,省粮食厅组织省内部分粮食加工厂、米厂工作人员来同里米厂参观学习。1965年,同里油厂采用千斤顶榨油。1969年油厂进行了技术革新,采用蒸气加热等科学方法,形成了一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使工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业产量也比原来翻了两番。70年代,同里电机厂与上海电气成套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成功地研制出了3KG·M宽调速直流伺服电机,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1977年1月,同里电机厂召开“全国小型直流电动机新结构、新技术经验交流会”,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电机的主要生产厂家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同时,同里电机厂还成功试制了JD11-4型矿用调度铰车及配套的11-4KW防爆电机,并受到国家煤炭部的重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同里镇各企业进一步重视科学技术。1994年,同里爱富希建材有限公司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江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也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至2005年,同里镇共有9家民营企业被批准为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在此期间,同里镇有许多科研项目被列入江苏省科技发展计划。此外还有一些科研项目在省市乃至国家的科研评比中获了奖。

    1985~1999年同里镇共有30项科研项目获得吴江市(县)科技进步奖。

    1985~2005年同里镇共有23项技术申请了专利。其中建材有限公司受理5项。北联村四组木工邹冬生的“雨感自动关窗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技术。

表15-15 同里镇获科技进步奖部分项目情况表
产品名称 生产单位 获优(奖)名目
CT811高压瓷介电容器 吴江晶体管一厂 1985年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1984年吴江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复方硝苯吡啶片 吴江制药厂 198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螺旋藻营养液 吴江制药厂 1986年吴江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脱氧核苷酸钠原料及片剂 吴江制药厂 1989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贵稀金属表层保护膜及其工艺 吴江眼镜一厂 1990年苏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硫化物产品 澄湖化工厂 1991年江苏省环保科技进步奖
磺化酞菁鈷脱硫醇催化剂 同里石油催化剂厂 1992年苏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爱富希牌”FC纤维水泥加压板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87年苏州市四等科技进步奖
1990年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LCFC板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省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
NALC板 江苏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 1999年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农业科技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里镇成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各村设农业辅导员,负责提供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新品的推广等农业科技情报。1962年,公社成立同里农业科技推广站(简称“农科站”),各大队辟有农业科学试验田,开展农业科研活动。70年代,同里万红大队宋其铭进行高梁稻试验成功,使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该科研项目在1978年召开的江苏省科学大会上获得科技成果奖,宋其铭也因此于1978年4月2日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1978年,在屯村开始进行三麦、油菜免耕法的试验,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成功。1982年,同里大面积推广三麦、油菜免耕法,获得成功。该项栽培技术在苏州市范围内是领先的。采用免耕法,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项种植技术不久就在全县、市范围内推广。1984年同里镇成立农业公司,设农业技术推广站,广泛宣传农业科学技术。1989年,同里镇开始进行栽桑养蚕的试点工作,一举获得成功,1990年迅速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开来。在农村科技活动中,群益村和三友村先后被评为1989年度和1990年度吴江县级科技进步先进村。1999~2001年,同里镇“高密度、高速度生长深水栽培蔬菜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农业科技计划项目。2002年同里镇中草药科技示范基地被评为吴江市五个科技示范基地之一,其中中草药“白花蛇舌草”等10多个项目被列入吴江市科研项目。

    三、其他科研

    1.“同里古镇生活污水的收集与研究”2000年列入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南京工业大学吕伟娅副教授为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于2003年在南京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2.同里镇各中小学均设立教科室,指导师生的科技工作。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宣传,橱窗内展出科普文章及图片,征订《科学大众》等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金钥匙”杯科学竞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3.同里是一个旅游胜地,各类景点较多,在修复过程中,聘请有关专家对施工队伍进行科技指导,使工匠们在施工过程中逐渐掌握园林建筑的技艺,从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人才。1984年7月,退思园的修复工作获得吴江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