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暂存 >> 地方志书 >> 一轮修志 >> 同里镇志 >> 第二十卷 人物

第二十卷 人物

2010/4/6 16:01:37    作者:  吴江档案局 来源:  吴江档案局    【字 号:  】   点击量:41665

    同里素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尚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滋育出代代英杰。自北宋至清末,先后出过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0多名。这里曾诞生了南宋诗人叶茵,元代翰林承旨徐纯夫,明代编修《永乐大典》的副总裁梁时、书画名家王宠、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南京国子监学正莫旦,清代军机大臣沈桂芬、著名画师陆恢等。至近代,更有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著名国学家金松岑,杰出的社会活动家王绍鏊,蓝公武,《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经济学家金国宝,革命烈士费巩等。优越的地理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诸多名士流寓同里,他们与本地文人雅士交相生辉,为同里增添了一抹重彩。时值当代,从同里走出了众多的高级人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亦有教授及高级工程师,他们在科技、教育、文艺、经济等各个领域学有所长,业有所成,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里自古至今的名人不胜枚举。本卷共收录338人,其中历史人物(2003年编志前离世的)181人,现代人物157人。

第一章    历史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略

    魏汝贤(1216~1245年) 南宋特奏名状元。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进士魏志的玄孙,居同里镇冷家浜。幼时父亲早亡,家道中落,母子两人靠几亩薄田生活。魏汝贤天资聪明,从小发愤读书,经童试进入松陵学宫就读,每次考试都名列笫一,21岁中举。

    淳祐四年(1244年)春,在昆山陈墓商人陆某的赞助下,凑足路费,参加朝廷在临安(杭州)举行的会试,得中进士,并成为特奏名状元。他是吴江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当年吴江知县李椿在松陵镇学宫东侧和同里冷家浜立状元牌坊,以示表彰。明洪武三年(1370年)吴江知县孔克中在学宫东重立状元坊。旧时同里镇富观桥向北至冷家浜修筑的大道,就命名为“状元街”。

    淳祐五年,魏汝贤因病不治而去世,时年30岁。其“状元厅”匾额和“职思奇居”、“世德作求”的亲笔题词手迹以及个人作品木刻本等遗物,后来不知去向。

    注1.按莫志云:“宋制有正奏,有特奏,是科正奏状元留炳炎,特奏则次榜也。”

    注2.清嘉庆《同里志》人物杂录中记:“宋时有所谓特奏名者。开宝中,诏礼部阅进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赐本科出身,谓之恩科。淳祐中,邑之同里有魏汝贤者,为特奏名状元。人不知特奏之义,谓是副榜者,非也。”

    叶 茵(1200~?年) 字景文,宋代著名诗人,同里隐逸名士。

    南宋宝祐年间,隐居顺适堂。“顺适”,取自杜甫“洗然顺所适”之句。藏书万卷,善诗文,诗格清矫。喜欢清静自放,不慕名利,曾因堂赋诗言志:“顺时不作荣枯想,适意原无胜负心。”在镇之西郊建筑水竹墅别业,并就其别业中景观题诗10首。平生仰慕唐朝诗人陆龟蒙之为人,欣赏陆龟蒙的诗文。宝祐五年(1257年)将陆龟蒙的《笠泽丛书》和《松陵集》两书所载及自编《附录》刻印成《甫里集》20卷。著有《顺适堂吟稿》5卷。曾出资建造思本桥(在今潦浜村桥港里,为吴江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具体卒年无考,据其文稿推算,享年90岁以上。

    梁 时 字用行,明初人,曾参修《永乐大典》,充任副总裁。

    出身富家,少时爱读书写字,博学多才,善于作文,文风豪放。后家遭党祸株连,被抄没,梁时被迫出走。曾讲学于长洲(今苏州)一带,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以善书荐授岷府纪善,永乐初迁翰林院典籍。有《噫余集》存世。

    何 源(1368~1453年) 初名德源,字幼澄,明代人。历仕五朝,官至江西右布政使。

    洪武乙亥年(1395年)贡入太学,丙子年(1396年)举乡试第七,会试中乙榜第一。授山东德州学正,为人师表,致力于政业,德州自此开始有取科第者。荐升本州知州,后任广西梧州知州。任职期间,赈灾民、毁淫祠、修学校等一系列善举深得民心。后因诖误,被迫到广西交趾镇守,后升为交州府学事,为交州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升为吏部考功员外郎、郑府长史、文选郎中。正统初年,为江西右布政使。三年后,告老回乡,自号东吴遗老,终日焚香读书。何源当官,为政廉明,时人称之“文章政事有古大臣风,家无余资,惟书籍万卷而已”。著有《澄庵集》。卒年86岁。遗老堂为何源归老处。墓在镇郊移定毕圩,历史上为“长山岚翠”一景。

    莫 旦(1429~?年) 字景周,号鲈乡,明代人,国子监学正,《吴江志》编纂者。

    家居谢里村,博学善诗文,成化乙酉年(1465年)举人,卒业太学,作《一统赋》、《贤关赋》成名,后为浙江新昌训导。成化九年(1473年)迁南京国子监学正。不久,要求归乡,年80余卒,墓在潦浜里二角圩。平生著作甚多,著有《鲈乡集》、《贞孝录》、《松陵志》。他考据掌故,搜集旧闻,积30年纂成《吴江志》,于弘治元年(1488年)刊行。另外还编写《吴江续志》、《新昌志》、《嘉鱼志》、《石湖志》及《学业须知》等。

    王 宠(1494~1533年) 字履仁,更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明代书画名家。

    年少时与兄长同拜师于吴县洞庭东山,两年后,又求学于石湖之上。他博览群书,书画文章样样钻研有得,但八举不第。为人和善豁达,与文徵明、唐寅最为相善。工书,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书法与祝允明齐名。画善山水,本不以画名,偶然兴到,随笔点染,深得黄公望、倪瓒墨外之趣。又工篆刻,与文彭齐名。卒年40岁,著有《雅宜山人集》。(录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陈王道(1526~1576年) 字孟甫,一字敬所,号浩庵,明代人,官至南京监察御史。

    嘉靖己亥年(1539年)为诸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范应期榜三甲四十三名进士。初授浙江鄞县知县,后补山东阳信知县,皆以才能廉慎著称。不久又迁为福建邵武守。万历初擢升南京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和朝廷检察管理中国南部,有直声。万历四年(1576年)病逝,卒年51岁。朝廷赐以“清朝侍御”名额,并敕建牌坊以表彰其“清理朝纲”之功绩。著有《西台谏草》、《宏略堂集》、《浩庵诗稿》等。

    故居陈御史府,包括宅第“孚寄堂”(原名“宏略堂”)及“侍御坊”,民间统称为“陈家牌楼”。民间故事《珍珠塔》源出陈王道家事。2003年,重建陈御史府,名为“珍珠塔景园”。

    计 成(1582~?年) 字无否,号否道人,明代杰出的造园大师。

    自幼倾心艺术,擅长书画。少时清贫,在同里会川桥东堍生活过,曾在松陵当书僮,后凭自己的才华,投靠一督察航务的官员,充当幕僚。在北京和两湖地区生活期间,游遍了国内的名山大川、园林美景。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了他的创作思想,立志开创立体的山水艺术。明天启元年(1621年),已届不惑之年的计成回到江南,定居镇江,常往来于南京、扬州、苏州等地,考察各地园林,开始了他的艺术实践。

    天启三年,计成到武进为被罢官的文人吴玄造园,将传统的山水画,结合议论、诗论及地方民俗、历史、文学、园艺等熔铸一炉,营造了一处人间仙境,名为“东第园”。从此,计成声名大振。后又为仪征汪士衡营造“寤园”,为扬州郑元勋营造“影园”,颇得时人好评。安徽名士曹元甫提议用文字、图样把造园的方法记述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计成于崇祯四年(1631年),创作一本初名《园牧》、后改名《园冶》的专著3卷。该书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园林史、美学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对世界的造园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录入《中国人名大词典》)

    沈桂芬(1818~1881年) 字经笙,清代军机大臣。

    明代进士沈璟之后人,寄籍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丰台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元年(1851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三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五年任文渊阁直阁事,七年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一年充广东乡试正考官,升礼部左侍郎。同治元年(1862年)调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二年署山西巡抚,三年正月率属僚倡捐京仓米石,得到朝廷褒奖。

    同治三年七月补山西巡抚。九月上筹费移屯奏章,对京师八旗后裔不农不商的现状深表忧虑,建议或移屯边疆,务农习武充实边防,北面可威慑强邻(指沙俄),南面可护卫京师;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各省自谋生路,允许以旗籍参加各种考试,求取功名。沈桂芬比较推崇移屯边疆。山西山多地少,粮食奇缺,但受高额利润驱使,民间种植罂粟趋之若鹜,致使粮价奇贵。沈桂芬上任后刊发章程,严厉禁种。试行情况向上禀报后,引起朝廷重视,通令各地一律严禁。

    同治四年正月,以筹解甘肃军饷无差错受到吏部表彰。四月上疏陈述练兵事宜,主张练兵中优奖劣汰,整顿营伍,以固边圉。六年补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七年迁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七月调吏部左侍郎,十月获紫禁城骑马殊荣,十一月充《方略》馆总裁。八年六月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九年迁兵部尚书,十一年六月充国史馆总裁。九月同治皇帝大婚典礼时,加太子太保衔。十二年,受赏御书“勤宜赞画”。十三年四月管理国子监事务。十一月皇帝出天花,当时被视为喜事,东宫慈安、西宫慈禧两太后赏戴双眼花翎。十二月皇帝康复,他自请撤销翎枝。

    光绪元年(1875年)命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即宰相),他奏请增加国子监肄业生员名额20名,共60名。二年充玉牒馆总裁。三年五月任教习教授庶吉士,九月充《实录》馆总裁,十月代表清朝与日斯巴尼亚使臣伊巴里订立《古巴华工条约》。四年二月陕甘总督左宗棠克复新疆南路和阗(今和田)等四城,沈桂芬等参与筹划的人都得到吏部表彰。四月,京师大旱,翰林院编修何金寿援引汉代遇天灾的做法,请斥责辅臣,受到处分。沈桂芬受牵连被革职,特旨改为革职留任。五年正月经过考绩,撤销革职留任处分,三月赏加太子太保衔。

    光绪五年九月,盛京将军、使俄大臣崇厚在里瓦机亚与俄代表签订《交收伊犁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丧权辱国,全国哗然。沈桂芬从中调停,在光绪六年一月改派一等毅勇侯、大理寺少卿兼充使俄大臣、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为谈判代表改订条约,迫使沙俄交还伊犁及乌宗岛山、帖克斯川诸要隘。二月,与德国使臣巴兰德续订通商条约6款、善后章程9款。抱病主政长达6年。十二月以病请假,光绪七年正月卒,享年64岁。追封太子太傅衔,谥号文定。

    沈桂芬从政30年,历经四朝,充会试复试阅卷大臣6次,乡试复试阅卷大臣7次,殿试读卷官、拔贡复试阅卷大臣各2次,进士朝考、庶吉士散馆阅卷大臣各3次,考试汉(族)教习、汉(族)荫生、汉(族)御史阅卷大臣、武会试较射、武会试复试大臣各1次。受赏御书“福”、“寿”、“龙”、“虎”字及御赐貂皮褂、绸缎、荷包等共11次。(录入《清史列传》《清代七百名人传》《清史稿》《中国人名大词典》)

    任兰生(1837~1888年) 字畹香,号南云,清代人,安徽凤(阳)颍(川)六(安)泗(州)兵备道,退思园主人。

    清咸丰八年(1858年)入皖军。因镇压捻军有功,于光绪三年(1877年)署凤颍六泗兵备道,五年实授。任内倡捐募银10万余两,赈济河南灾民11万人,筑凤阳城池,修驿道驿舍,还雇请江浙蚕户教当地农民育蚕缫丝。光绪八年,署安徽按察使。光绪十一年被劾削职,经张曜、曾国荃保奏,凤颍六泗士绅联名上书,光绪十三年复职。是年,黄河决堤,任兰生驰驱辖境,救灾保民。光绪十四年卒于任上。今同里镇退思园,即是任兰生革职回乡时出资建造的私家园林(详见《退思园》卷)。

    陆 恢(1851~1920年) 初名友奎,一名友恢,字廉夫,一字狷颔盦,号狷叟、廉道人,别署破佛盦主人、话雨楼主、客滕轩主人、寡癖居士等。清代人,吴门画坛一代宗师。

    幼年勤奋好学,县进学考试发榜为“案前”(第一名),后被人告发其父曾参加太平军而使他的仕途之梦破灭。早岁即从严承健、任釐瓒等人研习书法,博取所长,后专工汉隶,自成一家。更工画,先师从刘德六习花果翎毛,后又拜师陶焘、任立凡,画艺长进很快,山水、人物、花鸟、果品,无一不能。曾过僧寺,睹十八应真像,即以纸墨画描摹而归。

    后迫于生活,陆恢到苏州玄妙观卖画。晤吴大澂,相与谈艺,纵观吴之所藏各代名迹,上窥唐、宋,下览元、明,艺事大进。后为吴大澂之幕僚,卜居苏州东中市河沿街。曾随吴大澂游历三湘、辽东名胜。广博的阅历,使其笔意更为苍劲遒丽、古拙幽深。曾作《衡山记游图》八幅,诩为生平杰作,可与《黄易访碑图》媲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任两江总督,集海内名画家补绘王元恽所进承华事略,委陆恢总理其事。图中衣冠、彝器悉准历代制度。中年返归姑苏,与吴大澂、王同愈、吴昌硕、倪田、金、顾麟士等结画社于顾氏怡园,潜心绘事,考订金石文字,垂三十年。此举开吴门书画结社之先河,影响颇大。

    陆恢为清末民初江南著名画师,从游者数十人,如沈塘、沈麟、顾墨畦、陈摩、樊浩霖、黄裳吉、刘履福、陈昌、宗履谷、吴则峰、郑怀桥等,曾盛名于画坛。弟子再传,自成吴门流派。(录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

    金松岑(1873~1947年) 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字松岑,号壮游、鹤望、鹤舫,笔名麒麟、爱自由者、金一、天放楼主人等。近代著名爱国志士、国学家、诗人和教育家。

    清同治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1873年6月15日),金松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金凤标,父亲金光照,家住同里镇章家浜(西墙门),为金氏望族第九代传人。金松岑从小受族内诗社“学吟社”的影响,喜爱作诗吟对。12岁起,师从顾言先生学诗八年,继从钱焕先生学文六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金松岑参加吴江县学宫弟子高等府考试,成绩名列前茅。19岁时金松岑即写出了《长江赋》和《西北舆地图表》两篇佳作,抒发了中华民族要求独立自强的情感,对沙俄强占中国领土表示愤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金松岑与陈去病、蔡寅等组织“雪耻学会”,研究时政、新学,探求维新救国之道,当时在吴江县很有影响。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应江苏督学瞿鸿机之召,金松岑到江阴南菁书院学习,担任学长(相当于班长)。戊戌变法失败后,金松岑对清政府出尔反尔,取消经济特科,杀害“六君子”等行为,忿恨至极。于是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愿望,决定返回家乡,投身于警省民众、兴教办学的救国救民活动。

    光绪二十五年二月,他在“大夫第”西墙门家中办起了私塾,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八日(1902年4月15日),中国教育学会在上海成立,金松岑和陈去病参加了成立大会。不久,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成立,金松岑任会长。是年三月十八日(1902年4月25日),金松岑在同川书院旧址内创办同里第一所学校——同川自治学社(后改“同川公学”)。并在同川书院旧址立讲舍,创设“理化音乐传习所”,培养师资力量。同川学校创立于国家危亡之际,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使我学生人人爱国,个个尚武有精神”,开了同里办学新模式的先河,从同川学校走出了柳亚子、王绍鏊、金国宝、范烟桥等一大批爱国志士和著名学者。

    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应蔡元培之请,金松岑到上海爱国学社(中国教育学会附属机构)工作,资助邹容出版《革命军》。6月30日,《苏报》案发,报馆和学社被查封,章太炎、邹容等被捕。金松岑奔走于沪、同两地,筹措经费,延请律师为章、邹辩护。

    宣统三年(1911年),金松岑迁居苏州。民国元年(1912年)膺选为江苏省议员。民国12年任吴江县教育局局长,凡两年。民国16年任江南水利局局长,不久离职。曾任安徽通志馆编纂。民国21年,吴中成立“国学会”,会员遍及全国,约千人,金松岑及章太炎迭主讲坛。会刊有《国学论衡》、《文艺捃华》等,金松岑主持,后因日军入侵而停刊。东南沦陷后,金松岑拒任伪职,于民国27年春去上海,任光华大学文学系教授。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事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光华大学解体,金松岑复返吴门,在苏州濂溪坊家中潜心著作,寄情诗歌。

    金松岑博览群书,融古汇今,又好游历。以非凡才能与勤奋,写出了有关历史考古、文学评论、人物传记、诗词歌赋、水利研究等大量著作,主要有:《天放楼诗集》(正、续、季集)、《天放楼文言》(正、续、遗集)、《鹤舫中年政论》、《孤根集》、《皖志列传稿》、《词林撷隽》、《女界钟》、《自由血》(译本)、《三十三年落花梦》(译本)、《孽海花》(部分)、《新中国唱歌集》、《元史纪事本末补》等。

    民国36年1月10日,金松岑在苏州病逝。(录入《民国人物大辞典》)

    陈去病(1874~1933年) 原名庆林,又名佩忍,字伯儒、百如,号汲楼,别号巢南、垂虹亭长,别署有妫血胤、醒狮,晚年自署勤补老人,笔名季子、南史氏、伯雷、病倩等。近代著名诗人,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孙中山誉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陈去病先祖自浙江兰溪迁于吴,明中叶卜居周庄洪福桥,数代后,陈氏的一支在吴江县同里置产。自陈去病祖父起,入吴江籍。清同治十三年七月初一(1874年8月12日),陈去病出生于苏州娄门内平江路庆林桥旅次,故名庆林。其父允升,号湘洲,在这一年的3月20日即去世,所以陈去病是遗腹子。其母倪太夫人,就医吴市,生陈去病后返居同里,老宅在同里镇三元街(陈去病故居)。陈去病5岁由母亲倪氏教读,7岁延请塾师教授,9岁奉母命向陆恢乞画,15岁离家塾从长洲(今苏州)大儒诸杏庐学习古文诗词,22岁入学考中秀才。陈去病少负俊才,胸有大志,因钦佩汉代霍去病“匈奴未死,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故改名“去病”。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因耻于甲午战败,陈去病与金松岑、蔡寅等创办“雪耻学会”,立志报国雪耻,并自榜一联:“炎黄种族皆兄弟,华夏兴亡在匹夫。”并在吴江发行《新民丛报》,拥护维新变法。光绪二十八年,结识柳亚子,参加进步教育团体上海中国教育会,并与金松岑等在同里建立支部,宣传爱国、变法。翌年2月赴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人。留学期间任江苏留学生刊行的《江苏》杂志主编,鼓吹革命不遗余力,并加入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拒俄义勇队”。6月25日,在《江苏》杂志上发表了《革命其可免乎》一文,揭露清政府镇压学生拒俄斗争的阴谋,鼓动留学生及四万万炎黄子孙与清政府宣战。此时,陈去病已从拥护维新变法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反清志士。夏秋间束装回国。光绪三十年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同时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良。光绪三十二年,在芜湖经刘师培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同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徽州府(今安徽歙县)中学堂与黄宾虹等组织“黄社”。同时,筹款资助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与柳亚子一起办《复报》,鼓吹革命。翌年迁居上海,积极为《国粹学报》撰文,与刘秀平、吴梅等组织“神交社”。6月,绍兴起义失败,秋瑾牺牲,他与徐自华(秋瑾盟姊)护送秋瑾灵柩到杭州西湖安葬,并成立“秋社”。光绪三十四年在绍兴府中学堂组织匡社,并筹划在秋瑾忌日组织秋社同志祭奠。事泄后南走汕头,主持《中华新报》,并投身起义组织工作。

    宣统元年(1909年),与高旭(字天梅)、柳亚子等在苏州发起成立反清革命文学团体“南社”。“巢南(陈去病)坐镇苏州,以及时雨宋公明的资格,指挥一切。”1911年武昌起义后,陈去病在苏州创刊《大汉报》。民国元年(1912年)在绍兴为越社主编《越铎日报》。民国2年参加“二次革命”,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的秘书,许多讨袁檄文都出自他的手笔。民国5年,追随孙中山考察南北;民国6年,在浙东举兵响应护法战争;民国7年,到广东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民国11年,孙中山督师北伐,陈去病任大本营前敌宣传主任。民国14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陈去病参与治丧,任葬事筹备委员会委员,奉命去南京勘察墓地,作《紫金山考》。

    民国16年,蒋介石建都南京后,陈去病曾担任江苏省临时监察委员、国民党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和内政部参事等官职。此后,他的政治热情逐渐衰退,专心从事教育与文史研究工作,曾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上海持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民国20年,陈去病以年老多病为由,陆续辞去所任各职,返回同里。民国22年春,发起“秀餐会”。4月,至苏州参禅报恩寺,受比丘戒。民国22年10月4日(中秋节),陈去病在同里逝世。临终前,他写下“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遗句。第二年,南京国民政府与南社同仁为他举行公葬,墓地选于苏州虎丘冷香阁左侧。

    陈去病工诗善文,一生著作极丰,主要有《浩歌堂诗钞》、《续钞》、《明末遗民录》、《五石脂》等,还辑刊《吴江县志》、《笠泽词征》、《松陵文集》、《杏庐文钞》、《夏内诗文集》、《百尺楼丛书》等,尚有不少散文散见于清末民初的各报章杂志。(录入《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人物大辞典》)

    杨天骥(1882~1958年) 字骏公,号千里,别署东方、天马、闻道,斋名茧庐。近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幼年随父往镇江任所,学习诗词书法,数年后返同里就读,继而任教。曾师从吴昌硕治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入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二十八年壬寅科优贡。光绪三十年在上海澄衷学堂任国文教员。曾与金松岑等资助邹容出版发行《革命军》。《苏报》案发时,为营救章太炎等人,声援《苏报》,同父亲杨粹卿合著《满夷猾夏始末记》,控诉清廷残民罪行。后参加同盟会和南社。

    光绪三十三年,兼任《民呼》、《民吁》、《民立》报主笔及编辑,提倡新学,介绍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民国2年(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杨天骥一度离沪,到湖南任湘岸榷运局稽核官。不久到北京,任北京政府教育、外交、司法等部参事、秘书。民国6年去广州,参加中国国民党,担任护法国会参议员。民国9年任北京政府国务院秘书。民国10年任中国代表团咨议,参加太平洋会议。民国12年任国务院总理王宠惠秘书。民国14年任无锡县县长,民国16年、18年两度出任吴江县县长。民国17年1月任国民政府交通部秘书,民国20年4月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代秘书长,民国22年2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到香港,以经济委员会委员名义,协助国民党海外部部长吴铁成主持港澳党政工作。民国30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先赴桂林,再到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隐居上海、苏州。解放后,由柳亚子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曾任上海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特约顾问、徐汇区政协委员。后移居香港,直到病逝。著有《茧庐吟草》、《茧庐长短句》、《茧庐印痕》、《茧庐治印存稿》等。(录入《民国人物大辞典》)

    蓝公武(1887~1957年) 字志先,笔名知非。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论家。

    早年留学日本,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与张君劢、黄远庸被称为梁启超门下的“三少年”。民国2年(1913年)被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赴德国留学,第二年回国。民国5年第一次恢复国会时仍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民国6年任临时参议院议员,民国7年任安福国会(新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11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仍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其间,先后任上海《时事新报》总编、北京《国民公报》社社长、《晨报》董事。蓝公武的革命倾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国37年毛泽东在给蓝公武的信中还提及“三十年前拜读先生在《晨报》及《国民公报》上的崇论宏议”)。

    民国7年9月,《国民公报》因载文揭露段祺瑞政府丧权辱国向日本借款一事被封,蓝公武改任《晨报》主编和北京大学教授。民国12年以后,基本在大学任教。民国20年起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因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在北平被日本宪兵队拘禁1年零9个月。出狱后,靠典卖维持生计。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心笼络蓝公武,曾亲自圈定为“国大代表”。民国34年8月上旬奔赴晋察冀解放区,先后任察哈尔省(今属内蒙古、河北)人民政府教育厅厅长、北岳行署民政厅厅长、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民政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兼国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1957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9月13日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蓝公武公祭大会。刘少奇等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主祭,董必武致悼词,遗体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愿望,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译有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录入《中国人名大辞典》《民国人物大辞典》)

    王绍鏊(1888~1970年) 字却尘,又字恪成。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

    王绍鏊是明朝辅国大臣王鏊的后裔,先祖从吴县迁居同里,故居在同里镇南旗杆。4岁丧父,从小受祖父的严格教育和母亲的悉心培养,勤奋苦学,立志报效祖国。12岁时,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作《变法论》,提出“世无百年不变之法”的口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入同里同川学堂就读,师从金松岑。毕业后考入江苏省教育总会法政讲习所。光绪三十四年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回国。

    辛亥革命爆发后,与章太炎等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后改为统一党。民国2年(1913年)当选为众议院议员,随后又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以后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王绍鏊积极参加了讨袁护法运动。民国11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再任众议院议员。翌年因反对曹锟贿选而遭通缉,离开北平,秘密组织“新苏公会”。以后又与沈钧儒等组织“苏浙皖三省联合会”,支持北伐战争,反对孙传芳。

    “四一二”政变后,因对自己的政治信仰产生怀疑,遂闭门攻读马列著作。“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华民国国难救济会,又到北平与蓝公武等人发起组织救国协会,赴张家口参加抗日盟军。民国22年,由黄申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秘密党员。由于王绍鏊的身份和社会关系,组织上安排他从事对国民党和社会上层人物的联络工作,以爱国人士的身份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暗中担负着党的重要任务。曾到香港、广州策动陈济棠进行抗日,并设法让陈济棠与邹韬奋、黄申芗建立关系,在上海帮助救国会创办进步刊物,还和沈钧儒、史良、柳亚子、毛啸岑以及上海一些名流频繁交往,展开广泛的联谊工作。民国25年6月,因策动阎锡山、冯玉祥抗日反蒋,在浦口被捕。“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迫于形势,释放政治犯,王绍鏊获释。

    此后,在中共中央特科领导下,在苏南地区组织武装抗日小组,并参加太湖游击队的组织领导工作。民国30年转移香港,与张一麐等人组织宪法研究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与马叙伦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被选为党务理事。随后又创办民本中学,任校长。为了扩大争取和平民主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民主促进会与上海47个主要的人民团体于民国35年5月5日组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后来发展到68个团体,包括各界群众40万人,王绍鏊被选为联合会理事。6月,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组织10万群众,在北火车站举行盛大集会,欢送以马叙伦为团长的和平代表团赴南京请愿,王绍鏊担任大会主席。民国36年,与马叙伦等在香港成立民进港九分会。翌年5月由香港转赴东北,再到北平,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绍鏊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部副部长、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预算委员会副主任、第二届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三届至第五届中央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常委等职。1970年3月31日,于北京病逝,享年82岁。(录入《中国人名大词典》、《民国人物大辞典》)

    金国宝(1894~1963年) 字侣琴,经济学家,中国统计学权威学者、现代统计学奠基人之一。

    金国宝为金松岑堂弟。故居在同里镇章家浜。清宣统二年(1910年),金国宝毕业于同川小学,随后入苏州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苏州第一师范学校,今苏州中学)求学。民国2年(1913年)10月,因参加倒袁运动,被校方开除。民国3年到上海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攻读经济学。民国5年毕业后,先后在吴江中学、苏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其间,常为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及北京新学社出版的半月刊《解放与改造》撰稿。1919年9月1日在《解放与改造》创刊号上,发表译文《鲍尔雪维克之所排斥与要求》(列宁原著)。这是国内最早翻译的列宁著作。还在该刊第二卷第六期上发表《建设中的苏维埃》(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部分)。

    民国11年,金国宝由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资助,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统计学,次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吴淞中国公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国立上海商学院等学校教授,曾兼任国立上海商学院教务长。民国17年当选为以马寅初为社长的中国经济学社理事,同年4月受委派赴欧美各国学习人口统计,考察统计事业,历时一年。

    民国18年5月任南京市政局财政局局长,兼建设委员会专员。民国19年4月到日本考察地方财政。同年7月转入上海金融界,历任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襄理、副理,总行业务部副理、总稽核,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专门委员。民国36年8月,金国宝以国家副代表的身份出席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统计学第二十五届年会及世界统计大会,在会上宣读论文《四川省九县户口普查经过及结果》,受到与会者的好评。1949年8月任复旦大学商学院教授,兼统计专修科主任。院系调整后,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1950年,被正式接纳为国际统计学会会员。1959年8月调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国宝是上海市第三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分社委员。著作有《统计学大纲》、《统计新论》、《中国经济问题之研究》、《工业统计学原理》、《高级统计学》、《中国币制问题》、《侣琴诗存》等。(录入《民国人物大辞典》)

    范烟桥(1894~1967年) 乳名爱莲,学名镛,字味韶,号烟桥,别署含凉生、万年桥、愁城侠客,斋名鸱夷。近代著名作家,南社社员。

    范烟桥出身名门,父名范葵忱(清末举人),故居在同里镇漆字圩范家埭。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同川学校,师从金松岑。宣统二年(1910年)高小毕业。翌年入苏州草桥中学。因受“南社”影响,与同里友人结“同南社”,出《同南》社刊,刊载社员诗词文章。宣统三年办《同言报》。后经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民国2年(1913年)肄业于南京国民大学商科,后因“二次革命”学校迁沪,辍学从教。曾任八坼小学教员、八坼乡学务委员,吴江县劝学所学员,吴江县第二高等小学(同川小学)、第一女子小学(丽则女校)教员。

    民国11年初,在同里创办《吴江》报。是年,随家迁居苏州,始与苏、沪、锡报界文人严独鹤、周瘦鹃、毕倚虹、江红焦、蒋育津、包天笑等交游,以写作、编辑为生。民国17年去持志大学兼授小说,后又在东吴大学及其附中任教。民国25年起与影剧界相接,任明星影片公司文书科长、金星影业公司文书,先后为国华影业公司编写电影剧本《乱世英雄》、《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无花果》、《解语花》等。后因日伪统治,与吴仞之、高季琳等一起辞职。民国27年应母舅严宝礼的邀请,任《文汇报》社秘书。翌年,《文汇报》被迫停刊,其后仍以教书、写作为生。抗战胜利后,《文汇报》复刊,再任职于报社总务部兼编辑,同时主编《文汇画报》,与王亢元一起发行《新纪元》周刊。民国36年,在家乡筹办仁美初级中学。

    解放后,范烟桥被选为苏州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0年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52年,东吴大学附中并入苏州高级中学,继续任教,其间曾任该校工会主席。1955年任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苏州市文化处处长,同时离开教职。1956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是年被推选为江苏省文联副主席。1958年改任苏州文管会副主任,为筹建苏州博物馆和发展地方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范烟桥多才多艺,一生著作丰厚。小说、电影、诗词、笔记、方志、小品文、弹词无不通谙。且善书画,工行草,为人书扇册,绘图寄意十分精雅。其藏书及手稿共46种243册,1989年由其家属捐赠给苏州大学图书馆。

    严宝礼(1900~1960年) 字问聃,号保釐。著名爱国人士,《文汇报》创始人。

    故居在同里镇盐公堂。民国5年(1916年)秋入南洋公学,民国9年辍学,入沪宁、沪杭甬铁路局,在总稽核室任职,长于理财运算,被推为“两路局”同仁会负责人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业余创办集美广告社,后扩充为上海交通广告公司,承办铁路沿线及上海市区路牌广告。“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沪宁、沪杭甬两铁路均中断,大部分职工被遣散。当时,日方串通沪上租界当局,设新闻检查所,强行检查华文报纸的新闻消息。沪上诸报或停刊或外迁,继续出版的报纸或态度灰色或噤若寒蝉。

    出于民族义愤,严宝礼会同路局同事和新闻界爱国朋友,于民国27年1月,通过英国人克明在英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创办《文汇报》,同时发行晚刊及《文汇年刊》,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救国。严宝礼既是五董事之一,又兼任总经理。民国28年5月,因刊登纪念“五九”国耻社论,《文汇报》被勒令停刊。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东南办事处专员,并以经商为掩护,往返于上海、屯溪(今安徽省黄山市)之间,作复刊准备。民国34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日战争胜利后,获蒋介石授予的胜利勋章。但由于几次抵制国民党对《文汇报》的控制花招,所以得不到国民党当局的实际支持。经过艰难筹划,于民国34年9月将《文汇报》复刊,并实行改版革新。《文汇报》鲜明的政治倾向,引起国民党的忌恨,民国36年5月再次被查封。民国37年春,与徐铸成等人在香港筹办《文汇报》,得到当时在香港的李济深、郭沫若、柳亚子、茅盾、夏衍、潘汉年、龙云等人多方面的支持,于当年9月9日刊行。

    民国38年5月上海解放,6月上海《文汇报》再度复刊,严宝礼任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兼总经理。1956年一度停刊,工作人员迁往北京创办《教师报》,严宝礼积极参加筹划。1956年10月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文汇报》再次在上海复刊,严宝礼任副社长兼总经理。曾任上海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候补委员及上海市政协委员。1960年11月18日在上海病逝。终年60岁。(录入《民国人物大辞典》)

    费 巩(1905~1946年) 原名福熊,字祥仲,又字寒铁、香曾,费仲深子。著名教授,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革命烈士。

    故居在同里镇北埭。民国6年(1917年)赴上海入南洋模范小学,毕业后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民国12年考入复旦大学,翌年被推为学生自治会评议委员会主席。学生自治会开办贫民子弟义务学校,被推为义务学校董事长。民国14年参加“五卅”运动。是年冬,与袁世凯孙女袁慧泉结婚。民国16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学系,获文学士学位。自费学习外语两年,先赴法国巴黎留学,第二年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

    民国20年毕业,后取道苏联回国,改名费巩。先任《北平日报》社评委员,继入中国公学任教。翌年,回复旦大学任教,讲授英国政治制度。民国22年秋,应聘到浙江大学,主要讲授政治经济学和西洋史,先聘为副教授,继为教授。“一二·九”运动时,积极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多次保护中共党员及进步学生。随浙江大学先迁到广西宜山,民国28年11月再随浙大迁到贵州遵义。民国29年7月被推举为浙江大学训导长,在浙江大学推行导师制,从学业、生活和思想上多方面关心教育学生。民国33年,连续撰文和演讲,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民国34年1月,应邀赴重庆复旦大学讲授民主与法制。为了讲课和著述,广泛调查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情况。3月5日凌晨,费巩准备到重庆复旦大学讲学,在千厮门码头遭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关入中美合作所。民国35年1月,中共代表提出和平谈判八项要求,其中第七项就提出“立即释放叶挺、廖承志、张学良、杨虎城、费巩”。最终,费巩还是在“中美合作所”被秘密杀害,并被毁尸灭迹,年41岁。197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费巩为革命烈士。著作主要有《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英国政治组织》、《比较宪法》、《世界各国政体》、《中国政治史》、《中国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录入《中国人名大词典》、《民国人物大辞典》)

第二节    人物简介

    杨 智 字孔照,宋真宗咸平时,任江南财赋司副使。故居在屯村杨巷浜。杨巷浜在屯村西北,因杨智占籍而得名。

    曹  字祖符,宋武惠王曹彬之孙,江淮防御使曹诜之子。曹诜移镇平江,没于官;曹年幼不能归,侨居郡城黄州牧宅。后随黄州牧甥杨智占籍杨巷,仕终颍州团练使。孝慈皇后(彬之女)特恩授秉义郎。后曹族殷盛,故杨巷浜又名曹家浜。

    曹联芳 字齐美,宋时授承事郎,官至舒州司户参军。归老后,在屯村新湖滨构书楼数间,搜讨群籍,渔猎百氏,晚年论著弥富。后书楼遭火,泯灭无传。

    宁昌言 元代人,元太尉魏国武宣公宁玉之少子,曾任太中大夫、江南财赋司副使。在秵圩有别墅“万玉清秋轩”。镇西北处“珠子山”相传为其墓地。清嘉庆《同里志》载:“墓在秜字圩,今俗名‘团圆山’。”

    周 镠 字孟坚,明代名医。元末,祖上从昆山徙居同里。承家学之传,精医术。明洪武初,征入太医院为院使,治病如见五脏,京师人目为长桑君。洪武十五年(1382年),奉命为马皇后治病,因病情不见起色反而加重,周镠被处死罪。大臣尽力相救,于是髡首削秩回乡。归居后,四方求医者踵至,周镠不分贫富,不计钱财,有求必应。

    周 黼 字彦威,名医周镠之子。精医术,明成化年间入太医院。后自京师归,声誉益振。

    顾曾唯(1518~1566年) 字一贯,号鲁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浙江金华知县,行取江西道御史,差查盘八闽两粤军储,复差巡按广西。异绩嘉猷,德才并茂。其宅在同里东圩刘家弄,名曰“侍御第”。

    朱 祥 字廷瑞,号耕乐,明代有名处士。曾因协助江苏巡抚周文襄公修建澹台湖上宝带桥立下功劳,抚衙授其官职,朱祥不愿为官而归隐故里,时人重之。在同里镇陆家埭建造宅第“耕乐堂”。

    朱鹤龄(1606~1683年) 字长孺,自号愚庵,明代诸生,著名文人。因五次不第,绝意科名,致力于古文辞研究、经书注疏和儒家理学研究,汉学、宋学亦精,曾笺注杜甫、李商隐诗。著有《愚庵小集》、《毛诗通义》、《易广义略》、《尚书埤传》、《读左日钞》等。

    戴 笠(1614~1682年) 字耘野,明末隐士,著名文人。少年孤贫,曾为僧,还俗后隐居同里朱家浜,教授著名。与顾炎武、潘耒等相善。著作有《□事编年》、《殉国汇编》、《骨香集》、《耆旧集》、《发潜录》、《圣安书法》、《思文纪略》、《鲁春秋》、《行在阳秋》等。(录入《中国人名大词典》)

    吴 骥 字材良,明代人。洪熙元年(1425年)举明经,博学善教,时称名师。在山西、河南、陕西诸省乡试中,曾五次被聘为考官。卒年83岁。著有《蒙庵集》、《归田稿》、《同里先哲志》。居所在同里西圩,宅门榜有“三司木铎,五典文衡”之句。

    陆云祥 字嘉卿,号凤期,明代天启甲子(1624年)中副榜,丁卯(1627年)举人。好古文诗赋。性高旷,淡于荣利。家贫,常“日午未炊”。顺治间为锺离教谕,后升山东掖县县令。因不善钱谷俗事,一年后,即辞官回家,囊中只剩二两银子。其居所简朴,称“筠轩”。著有《筠轩集》、《鸿撰堂自选稿》、《浮湘指略》等。

    陈沂震 字起雷,号狷亭,清代人,陈王道五世孙。康熙庚辰(1700年)中进士。历任礼科给事中、山东提学使、刑科掌印给事中,里人称之为“小御史”(陈王道为“老御史”)。在外为官二十余年。归家后,修葺侍御坊、家祠及住宅。雍正初年,陈沂震虽已告老还家,但因旧事牵连,遭抄家,家宅被官府罚没,陈沂震在书房中上吊自尽(一说是吞金自尽)。博学善诗,有盛名,著有《狷亭集》、《微尘集》、《敝帚集》等。

    顾我锜 字湘南,号帆川,清代著名文人。博学多才,善诗文。从陈沂震游,诗学日进。及陈沂震督学山东,顾我锜为其募僚,与嘉兴高孝本、同邑周龙藻及陈沂震相倡和,为《海岱联吟集》。大学士额尔泰官江苏布政时,得顾我锜试文,称其为“南国才人冠”。雍正九年(1731年),曾为《江南通志》编写艺文、人物、江防、职官诸类,深得好评。后以修志积劳,遂发疾卒,终年46岁。著有《纲目志疑》、《三馀笔记》、《邑乘备考》、《浣松轩集》、《堪著斋杂志》等。

    顾我钧 字陶元,号发千,顾我锜之弟。为诸生时,已名噪大江南北,弟子著录者数百人。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举人,经魁。曾参与修《五礼通考》。著述甚富,有《春秋去凿》、《昏礼集传》、《为人后考》、《松陵耆旧集》、《同里传信录》、《律赋汇钞》、《发千近稿》、《发千订课》、《陶元文稿》等。早卒。

    袁 栋(1697~1761年) 字国柱,又字漫恬,别署玉田仙史,清代乾隆间监生。专心古学,工诗词,兼善书画,能制曲。著有杂剧《陶朱公》、《姚平仲》、《郑虎臣》、《鹅笼书生》、《白玉楼》、《桃花缘》,总题《玉田乐府》。另有《漫恬诗词》、《漫恬诗钞》、《四书补音》、《书隐丛说》等。

    袁 棠(1760~1810年) 字尚木,号湘湄,清代诗人。嘉庆元年(1796年)荐举孝廉方正科。擅长五言诗,有唐诗风格。作品深受时人推崇,著有《秋水池堂诗》、《洮琼馆词》。继承父(袁景辂)志,续竹溪诗社,颇有影响。

    董兆熊(1806~1858年) 字敦临,一字梦兰。清代人。本性王,父早逝,从母姓。咸丰元年(1851年)荐举孝廉方正科。曾参阅史集千余种,助辑《金山县志》。工文,著有《新唐书注》、《南宋文录》、《明遗民录》等。

    周星彩 字景如,号白庵,清代人。岁贡生(就读于国子监),年近八十举孝廉方正。国子监祭酒。诗工长律。刊刻时文《启秀集》,深得好评。

    周之桢 字祝年,号省庵,清嘉庆《同里志》编纂者。工画,尤善画兰竹,颇具神韵。父亲周羲,善诗文,著有《采录同里先哲志》等。嘉庆十六年(1811年),周之桢承父遗稿,纂成《同里志》24卷。

    刘德六(1806~1875年) 字子和,清代画家。从小师从夏之鼎学画花卉,喜对花写照,或对物取形,栩栩如生。花卉、翎毛并臻妙境。尤善画细腰蜂,人称“刘胡蜂”。为吴门画师陆恢的启蒙老师。

    严惕安(1820~1885年) 故居在同里镇凌家廊下。国学生布政司经历衔。苏杭地区著名中医。在家宅正厅“寿南堂”开设诊所,有岐黄之术,是治伤寒的行家里手,往往一服而愈,被称为“严一帖”。曾治愈邻居凌少云的儿子凌东海的伤寒病,后来名医凌东海以同样药方治愈其他伤寒病人受到赞誉时,总说:“此严惕安先生之妙方也。”

    袁 龙(1820~1902年) 一名汝龙,字怡孙,号东篱,清代书画名人。幼承家学,潜心诗词、书画、篆刻、考据诸学。家中富有藏书、文物珍品。宅后自建小园,名“复斋别墅”,园中亭馆窗腹,均亲手雕刻书画。是同里镇退思园的主要设计者。(详见《退思园》卷)

    任艾生 生卒年无考,任兰生弟,清代书画名人。故居为“田滩浪任氏宅”,在退思园南面。嗜书画碑版,收藏甚富。工楷书,意在欧、虞之间。晚年失聪,自号半聋,乃学写花卉。与吴昌硕、陆恢等名流俱有交往。

    严友兰(?~1919年) 字鸿藻,清代诸生。善画花卉,又精书法,尤擅十七帖。家建环翠山庄,有园林池石之胜。

    曹质成(1854~1924年) 家住屯村中市,中医全科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贫困病人免费诊治,甚至自费给病人配中药,赢得极好的声誉。

    金祖泽(1867~1941年) 字砚君,晚号钝髯,乡人私谥贞靖先生。民国期间,曾任吴江县劝学所总董,谘议局议员,江苏省议会秘书长。故居在同里镇永安桥南堍。父名金兆枚。少孤,勤奋力学,15岁即补县学生,试高等廪膳,名闻当世。工古文词,似大苏(苏轼)。为诗清丽,有唐人之风。书法苏灵芝,参以欧、虞,行、楷秀劲,间作篆、隶,邑中碑刻多为其书。晚年为人书扇面,辄题感事诗。著有《毅远堂诗文集》文稿,未刊印。

    薛凤钧(1867~1941年) 字淦夫,号梅隐,故居在同里镇富观街高地上。晚清诸生,工辞翰,书法刘镛,小楷精劲遒美。曾任同里兴业电灯厂经理。

    马春泉(1867~1912年) 号馥生,生于商人之家,马兆源油厂的创办人。早年在同里陈氏、李氏油车坊做工。后与他人合作开油车,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同里镇上元桥堍开办马兆源油坊,专营榨制棉籽油,注重质量,不断改进经营策略,提高效益。后来,油坊扩建为油厂(国营吴江同里油脂化工厂的前身)。

    庞元润(1867~1932年) 字二如,“初劬于学,继瘁于商,至晚岁则擘画地方财政乡党公益”(《庞二如像赞事略》)。少从袁墨林、王啸桐、钱迪生诸先生诵习儒书,好数理。后从商,精于理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东旗杆建造新宅五进48间,称“庞家墙门”。光绪三十一年,被推荐为吴江县商会第一任总理。三年后连任。民国元年(1912年),任吴江县署第二科科长,兼任里中(同里)市董事会董事、协丰米行协理。民国3年,受任无锡县公署税务科主任,兼任吴江县政府顾问。民国13年,与弟兰如(元泳)在东溪组设大丰米行。民国16年,买市西南云圩地西车建筑仓宇,新组协丰米行。民国19年,捐资创办义庄,在里中字圩建立宗祠。

    凌小海(1870~1935年) 故居在同里镇凌家廊下。善治喉症的名医。父亲凌东海,业内外咽喉针灸诸科。凌小海承父业,亦精医术。治急性喉症,善用萝卜汁、豉汤为药料,每收显效。据《江苏省吴江县地名录》记载,同里凌家廊下即以凌小海屋前有走廊而得名。

    薛凤昌(1876~1944年) 原名蛰龙,字砚耕,号公侠,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教育界名人。薛凤钧弟。故居在同里镇盐店埭,晚清秀才,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协助金松岑办同里自治学社,教授自然科学知识,主持理化教习所,主编《理学杂志》。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吴江中学,任校长,后执教于无锡师范、上海光华大学。民国30年返乡创办同文中学,任校长。因拒绝敌伪强行接收同文中学和派日籍日文教员上日语课,于民国3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44年1月20日)被日本宪兵队杀害。生平喜金石、碑帖、图书,收藏甚富,书房名“邃汉斋”。又工书法,行、隶、楷皆秀美。曾编《龚定庵年谱》,著有《邃汉斋谜话》、《松陵文征》、《语石考证》等。

    任传榜(1879~1953年) 又名筱珊,曾任沪宁、沪杭甬两路管理局局长、南洋大学教授。故居在同里镇道士埭(任氏老宅),小时靠义庄救济生活,直至大学毕业。1946年去美国。

    叶与仁(1881~1926年) 字心安,号心道人。清末诸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上海理科学校,肄业后被苏州知府聘任为府中学堂及农业学堂教员。民国2年(1913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理科正教授。后南归从事实业,创设光文墨胶厂、振益松香厂。因遭挫折,遂著书立说。亦工书画,旁及六艺。

    邹云秋(1881~1954年) 字涤,号尚志,女科名医。在同里乌浦港(在张塔村)购宅居住。年轻时师从李松溪学医。李松溪术精岐黄,专长女科。云秋深得其中奥秘,悬壶开业,凡数十载。为便利病家,自设“同春堂”药室,拣选各地药材,虔修丸散,疗效显著。当时乌浦港女科名声大噪。

    任传砚(1883~1927年) 字墨缘,曾任丽则女校教师。留学法国,回国后任津浦铁路局负责人。故居在同里镇新填地(任氏老宅)。

    严三和(1883~1929年) 字椿年,画家。严友兰子。早年与好友钱祖翼等十余人在家中成立“同里画社”,延请樊少云为师,初画山水花鸟,后专工墨梅墨兰。家中画室四周植梅,室内悬有银杏木刻“梅坞”匾额,自号梅坞居士。

    费树蔚(1883~1935年) 字仲深,号韦斋,企业家。费巩之父。故居在同里镇北埭。幼聪敏,与外甥柳亚子同桌学诗,一卷在手,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清尚书湖南巡抚吴大澂慕其才,以女嫁之,与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结为连襟。民国4年(1915年)7月,任肃政厅肃政使。袁世凯僭号称帝,费树蔚直言劝谏,未被采纳,遂于11月退隐苏州。在苏州期间,创办公民布厂,支持苏州电气公司争回民族主权,并出任公司董事长。关心家乡吴江的农村经济,邀地方人士集资开设江丰银行,以微利放贷给农民。继而在苏州开设信孚银行,扶助商业发展。民国13年(1924年)被推为苏州总商会特别会董。在此期间,对吴江兴修水利、治理太湖港溇,以及各种慈善事业等,均多有捐助。发起创建吴江红十字会,任会长。集资救灾恤难,深得里人赞颂。善诗词,著有《费韦斋诗集》。

    王家燧(1886~1951年) 字子钧,精绘画。出生于吴江松陵镇。12岁出嗣至同里镇远房亲戚,入衣庄店学艺。喜画,曾经拜樊少云为师。辛亥革命时,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常去观看张聿光挥毫,对吴友如画册亦仔细揣摩。曾在商务印书馆图书编辑室工作,为小学课本画插图。不久离沪返乡,先后在吴江中学、震泽小学、同里丽则女校执教图画。后在家潜心绘事,往往废寝忘食。花鸟画学恽寿平及华喦,但并不一味临摩,主张观察自然。曾对退思园中数百种名菊一一精心写生。其画笔墨流畅,画猫及牡丹尤为人所爱。亦工山水,又擅水彩画、连环画。1937年出版《看看想想》、《扯址贴贴》、《涂涂改改》等10册儿童美术丛书,还出版《图画案资料》、《柜台橱窗广告画》等,未刊作品有连环画《模范家庭》、《刘永福》、《顾正红》、《白蛇传》等。

    钱祖翼(1887~1963年) 字祥春,一字云翚,教师,诗、书、画皆绝。居同里镇西弄。清末废科举后,曾去上海音乐美术传习所学习,后回同里执教。曾协助金松岑创办同川自治学社。与范烟桥等组织“同南社”。工书画,擅篆刻,尤精鉴别。善诗词,成《西柳诗钞》一卷。

    任传薪(1887~1962年) 字味知,任兰生之子,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丽则女校的创办人。早年就读于金松岑创办的同川自治学社,与柳亚子等人同学,并与柳亚子等一起参加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柳亚子一同创办编印小报《自治报》,后改名《复报》,宣传反清思想。光绪三十二年在其母亲的支持下,以退思园为校舍,聘请名师,创办私立丽则女校。任传薪开始办学时,年仅19岁。不久又与柳亚子、任传鹤(守梅)等人入上海健行公学继续读书,校务工作主要靠其母亲管理。后又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以后曾赴德国、日本考察教育,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回国后,在丽则女校增设艺术专修课。宣统元年(1909年),开设师范本科班,专为家乡培养女教师,前后共办两届。丽则师范班停办后,任传薪马上接办丽则女子中学。“不吝其私囊”,“相地得刘姓基”,“耗银币计八千三百”,在退思园东侧建造一幢三层教学大楼,于民国5年(1916年)11月15月落成。后来,任传薪离开同里,赴沪任教。

    庞文彬(1887~1950年) 字琴生,早年业医,后为实业家。庞元润长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于上海理科专修学校,业医,卫生部注册的医学士。后从事实业,在同里经营米业,创办兴业电厂,开设苏(州)同(里)轮运。民国17年(1928年)任同里市政局局长,翌年任吴江官产湖田事务所主任,民国20年调任昆山官产事务所主任。

    任慰原(1889~1934年) 曾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回国后任东北吉长铁路局副局长。

    任家璧(1889~1934年) 字连城。故居在同里镇新填地(任氏老宅)。清末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在同里发起组织新剧团体“桐花社”,开设福泰米行,开办电灯厂。

    庞敦敏(1890~1956年) 曾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

    王挽澜(1890~1978年) 曾留学日本,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攻园艺。北京大学教授。

    叶得露(1897~1962年) 字逢春,号垂虹。美术教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首届毕业生。曾在同川小学、吴江乡村师范、同里仁美中学、南濠弄小学、同里镇中心小学任教。擅长花鸟画,喜书法,曾出版《毛笔画教本》,供中小学生使用,存有《百菊图》、《百花图》等画册。

    宋爱人(1897~1963年) 名翼庐,内科名医。家五世业医,而宋爱人尤擅内科杂病。27岁时从苏州名医顾允若研习伤寒、杂症。在苏州行医四十余年,常为医刊撰稿。1958年被聘为南京中医学院伤寒瘟病教研组组长。协助其师顾允若编著《顾氏医经》,著有《马元仪临床学诠证》、《伤寒论讲义》、《春瘟伏暑合刊》、《瘟病演绎》等。

    庞京周(1897~1966年) 出生在同里镇,民国10年(1921年)同济医工专门学校毕业后,在上海开业行医,曾任上海同德医学院院长、上海医师公会副主席。民国24年公派赴日本及欧美十余国考察医学教育。民国26年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秘书长,并兼任救护委员会副总干事。在南京筹建首都伤兵医院,任院长。民国28年夏,以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身份,与救护总队队长、著名医学专家林可胜护送印度尼西亚华侨馈赠八路军的药械至延安。同年冬,任陪都(重庆)空袭救济委员会主任。民国30年,调任滇缅公路卫生处处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开业。1956年任职于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一门诊部。著有《上海十年来医药鸟瞰》、《中国疟疾史》、《结核病史话》等。

    薛天游(1897~1975年) 教育界名人。薛凤钧之子。故居在同里镇富观街高地上。民国11年(1922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科。任中学数学教师多年,先后任南京第一中学理科主任、扬州中学教务主任。民国21年,著《薛氏代数》,供中学作课本,风行各省,代替了原版教材。此后,被江苏省教育厅聘为编审委员。民国23年,创办省立松江高级应用化学职业学校,任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办,回到同里。民国30年,协助其叔父薛凤昌创办私立同文中学,任教导主任兼数理教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江苏省教育厅督学。民国35年,任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解放后院系调整,先后任无锡私立中学教员,苏北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主任和理化科主任,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和院务委员。

    何建章(1898~1981年) 儿科名医。原是北厍人,19岁跟随母亲戚氏学医,学成后帮助兄何柏荪开诊中医儿科4年。民国14年(1925年)独立到同里镇成字圩开业行医,后定居同里。继承戚氏儿科精髓,加上自己钻研、探索,遂形成何氏儿科,擅长治疗疹、痘、白喉、百日咳、消化不良、惊风等症。曾治愈一位患乙型脑炎后遗症的瑞典籍女孩。1952年加入同里联合诊所(后并入同里卫生院)。1980年,出席江苏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讲习会,并整理出《戚氏儿科医案》。

    金仲禹(1899~1957年) 民国期间曾任同里区北辰镇镇长、吴江县参议员、吴江中学二院(办在同里)主任。金松岑族弟。故居在同里镇章家浜(直楞墙门)。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有才学,淡泊名利,曾拒绝上海杜月笙的聘请,谢绝邵力子去陕西任县长的函请,婉辞老师陈望道聘任其为复旦大学教授之请。民国13年(1924年)在仓场弄建造花园洋楼,名曰“颐贞楼”(今“松石悟园”内)。解放后,在上海复旦大学附中任教。

    凌翔云(1899~1976年) 名石仙,字凤生,号翔云,书画竹刻名家。故居在同里镇凌家廊下。与里人钱祖翼等有师友之交。喜书画刻印,尤精竹刻。嗜收藏,爱盆栽。时人有“栽培兰蕙研花谱,刻镂筼簧媲竹书”之赞誉。

    周石泓(1899~1942年) 民国期间任同里区区长,抗日英烈。故居在同里镇北旗杆(“陈家牌楼”西侧)。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民国16年(1927年)春,考入江苏省区长训练所(在镇江),学习两年毕业。民国18年8月,受吴江县政府委派,任同里区(吴江县第二区)区长,直到同里沦陷。在同里任职期间,调整行政区域,竖立乡镇标界,整顿治安,加强保卫团实力,保护农业,除虫抗灾,整顿市容,修桥补路,为地方自治办了许多实事。民国27年1月25日,授意部下周凯元枪杀汉奸邱纠生。民国28年9月1日至30年1月,兼任国民党吴江县党部第二任书记长。同里沦陷后,周石泓转入国民党地下工作。1942年,周石泓在赴沪工作途中被日伪抓捕。在松江宪兵队,敌人威胁利诱,逼其助日工作,周石泓宁死不从。2月16日,被杀害,时年44岁。1946年,为纪念这位抗日英烈,里人召开追悼大会,在仁济道院(南观)内设纪念馆,立“周烈士石泓区长纪念碑”,并将原来的星南乡改名为“石泓乡”。

    沈铭盘(1903~1997年) 大学教授,水电总工程师。清朝军机大臣沈桂芬的后代。早年留学法国,就读于高等电气专门工程学院,曾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闸北水电公司总工程师。1950年去马来西亚,任水电总工程师,后任马来西亚电力局总理。

    叶茀康(1904~1975年) 民国期间的大企业家。故居在同里镇严家廊下。曾留学美国,毕业于康乃尔大学法律系。民国21年(1932年)从马尼拉商人手中接办上海“小吕宋”鞋帽店,并扩大至杭州、苏州等地,继而又开设振丰棉织厂和振丰毛纺厂。解放后,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纺织行业的同业公会主任。

    严一士(1905~1991年) 字如锷,电气工程专家,南京工学院电机学科创始人,解放后中国首批电机学科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学院,民国24年8月任上海高昌庙电机制造厂工程师,民国27年1月任长沙中央电工器材厂第四厂正工程师,同年7月任南京金陵大学电机系教授,民国38年2月兼任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1952年10月起任南京工学院电机系教授。

    李鉴澄(1905~?年) 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曾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机电院研究所研究员,后调到北京天文馆工作。

    任百川(1905~1971年) 中医。14岁始随舅父金梅春学习中医。19岁起从名医凌小海学医5年,通岐黄,专治内科热性病,善治脾胃病。著有《脾胃拾遗》、《凌氏秘方局录》等。

    金元宪(1906~1985年) 字立初,号赟盦,大学教授。金祖泽的长子,诗词古文秉承家学,师从堂兄金松岑,弱冠从无锡钱基博游。民国18年(192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善诗文,尤擅骈文,驰名海内。书法遒美,得晋、唐余韵。为文长于史传考证,与金松岑先后应聘撰《安徽省通志·人物志列传》。金元宪先据史料研究起稿,后经金松岑点定成篇,民国25年,《皖志列传》印行。曾任杭州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苏州东吴大学教授。与章太炎、费仲深、金松岑等发起组织苏州国学会。解放后,为苏州市政协特邀代表,任苏州市政协委员。一度应华东师范大学及江苏师范学院之聘为古文进修班教授。

    钱太初(1906~?年) 苏州业余大学教授,《汉语大辞典》主编。故居在同里镇东旗杆,毕业于复旦大学。曾任苏州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苏州市委委员、苏州市书法协会理事长、苏州大学书画研究会顾问。著有《后乐诗声》。

    叶玉衡(1906~1975年) 妇科名医。16岁从乌浦港名医邹云秋习女科5年,21岁归里世业,擅治崩漏、求嗣,声誉吴中。

    任家昆(1909~?年) 工程师,任传薪子。留学德国,曾任柏林西门子电机厂工程师,回国后先后任交通部电政司工程师、上海钢铁公司副总经理。解放后,任华东电业管理局总调度所主任、工程师。

    顾昌栋(1909~1978年) 同里“西宅别业顾氏”后人。毕业于东吴大学研究院。南开大学生物系教授,著名动物学家。

    金圣一(?~1989年) 金祖泽第五子。1936年毕业于上海雷士德工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教授。

    刘汝醴(1910~1988年) 字百余、百斋,艺校教授。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南国学术学院肄业。民国19年入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学习。民国21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曾参加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民国22年从苏州美专毕业,赴日本入东京川端美术学校,研究西洋画与美术史论。民国29年任苏北鲁迅艺术学校教授。民国36年在上海办个人画展,任淮阴华中建设大学教授,兼文联委员。民国37年任大连军工部文艺顾问。1949年起,任浙江美术学院军事代表,上海文管会主任秘书。1953年起,历任华东艺专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院长,江苏美学学会副会长、顾问,江苏美术馆顾问,江苏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市造型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美术纵横》主编。著有《苏联艺术的发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史》、《古代埃及艺术》、《竹内栖凤》(画册)、《英国水彩画史》、《欧洲美术史》,译著《艺术的社会意义》。

    钱 玄(1910~1999年) 字小云,钱祖翼长子。故居在同里镇西弄。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汉语大辞典》编委。

    胡高武(1911~1977年) 伤科名医。原籍吴县,13岁进上海国术馆学艺,18岁起师从苏州名医葛云彬,习伤科5年,24岁始在苏州山塘街行医,1946年徙居同里。善术于人,就医者甚众。1951年个人举办抗美援朝专场国术赈演。曾出席江苏省民族体育武术表演大会,受到嘉奖。

    陈旭旦(1911~1994年) 字雅初,同里才子,与钱太初、金立初合称“同里三初”。早年师从金松岑,后转益多师,还向多名前辈学者请教,从而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根底。曾从同里余允谐学习《周易》、佛学;又从姚俊受宋明理学及古文;继从芦墟沈颍若受《诗》、《礼记》、《左氏春秋》;从无锡钱宾四学《论语》、《公羊春秋》;又从武进陆忍謇学奇门遁甲之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旭旦避居浙江安吉县晓墅镇三社村。翌年,上海光华大学聘金松岑任教,他随师入沪执教。其后,他在同文中学、钱圩中学等校任教。“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饱受折磨。1967年,被下放农场劳动改造。是年冬,他“地处一室,追忆少年时学诗情景”,“追惟师友之生平行事”,遂撰成《节广诗话》。书中抚今追昔,以诗歌创作为主线,怀念昔日师友,寄托作者的无限沧桑之感。三年后,离开农场,回到钱圩中学。

    费以复(1913~1982年) 又名彝复,画家。早年从沈瀛学山水,1936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擅油画,为颜文梁高足。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中国美术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协会理事。

    顾学民(1914~1987年) 女,大学教授。同里“西宅别业顾氏”后人,毕业于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后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厦门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

    任家纬(1915~1951年) 女,任筱珊长女。圣约翰大学毕业,留美国工作。

    任以沛(1915~1982年) 又名任孝夔。外交官。任家璧子。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记者、编辑、翻译工作,曾任中共香港工作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后,历任外交部情报司科长、驻德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亚洲司专员。1966年任驻印度大使馆参赞。后任国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1982年病逝。

    严秉淳(1916~1988年) 教授。严纪堃之子。故居在同里镇凌家廊下。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精细化工系化学制药专业教授。1958年起担任副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主持倍半萜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生育活性的研究工作。

    袁自复(1918~1990年) 内科医生。故居在同里镇竹行街袁家厅。高中肄业后,从姑苏名医顾福如学医。1940年回同里开业,擅治热性病、内科杂症。后入吴市江第一人民医院,任中医内科主任医师。著有《通假字汇》一册。

    王稼冬(1918~2003年) 王德魁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同知衙门”王氏老宅。解放初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工作,后调至上海华山医院任秘书。致力于九里湖新石器考察及乡土古文化研究四十余年,为考证同里历史、弘扬同里文化作出一定的贡献。

    任传济(1919~1998年) 中学校长。任传谦胞弟。故居在同里镇道士埭任氏老屋。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和党的外围组织工作。解放后任私立仁美中学校长、同里中学校长。

    陈望歧(1920~1975年) 原名陈业经,部队转业干部。陈祖启之子,“陈家牌楼陈氏”后裔。抗战前曾在上海某会计事务所工作。1938年去苏皖边区参加新四军,改名王歧,历任军需长、后方医院政治指导员、支队军需处长、团供应处长、旅供给部长、纵队供应部部长、豫皖苏七分区工商局局长。解放后恢复原姓,改名陈望歧。先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信托部经理、交通银行华东区行经理、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合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华东局财贸办主任。1975年病逝于上海。

    钱国桢(1921~1996年) 大学教授,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家。钱植之之子。故居在同里镇东旗杆。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中国协和医院解剖科研究生。曾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教授、教研室主任、专家组成员,总后卫生部第四届科委会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兼组织胚胎学专业组组长,《解剖学杂志》副主编、编委会顾问,《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第一届编委。

    顾昌寅(1925~2002年) 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行业专家。同里“西宅别业顾氏”后人。毕业于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科,曾在苏州华盛造纸厂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厂停办,回同里任小学教员。后经徐世功介绍,到南京有线电厂工作。后任南京国营七三四厂高级工程师,享受教授级研究员待遇。

    项祖英(1926~1999年) 著名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4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历任苏州吴平国乐团团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等。40年代,潜心研究我国古典民间音乐及刘天华、阿炳等的经典作品,并首次将《二泉映月》、《听松》搬上舞台。1956年随中国艺术团访问苏、德、波、匈、捷等国,被誉为50年代中国四大民乐演奏家之一。1956年至1962年曾三次为毛泽东表演《二泉映月》等。1986年应邀赴香港举办学术讲座及独奏音乐会。1990年获上海市优秀园丁奖。1994年获国务院“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电台曾收录其二胡演奏的精品。曾培养了肖白镛、闵惠芬等一批二胡演奏家。与乐器厂工艺师合作设计试制“二泉琴”和改良二胡,均获成功。有上海唱片公司录制出版发行《项祖英二胡独奏专辑》及著作《怎样拉好二胡》、《孙文明二胡曲集》、《二胡教材十六讲》等。

    附:流寓同里的名人

    倪 瓒(1310~1374年) 即倪云林,字元镇,无锡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后人将之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为画坛“元四家”。至正年间避兵患寓后同里。陈去病之母倪太夫人,为其后裔。

    顾 瑛 即顾德辉,字仲瑛,元代昆山人。举茂才,署会稽教谕,辟行省属官,皆不就。避张士诚召见,弃家徙居同里法喜寺,断发庐墓,自称金粟道人。著有《玉山草堂集》。《语林》云:“顾仲英风流文雅著称东南,才情妙丽。”

    姚广孝(1335~1418年) 明代长洲(今苏州)人,幼名天禧,十四岁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曾策动燕王朱棣(明成祖)起兵。成祖即位,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广孝,封荣国公。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著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方孝孺(1357~1402年) 明代浙江宁海人,字希直。燕王(明成祖)兵入京师后,因不肯为其起草登极诏书,遭诛。庞山湖滨“有竹居”主人任仲真之父任晖,与方孝孺相交甚善,方孝孺特以画竹相赠,故名之。陈绍文作诗《方正学墨竹为任氏世藏》记之。

    沈 周(1427~1509年) 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明代长洲相城人。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画山水,兼工花卉、鸟兽,名重于明代中叶画坛。后人将之与唐寅、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流寓同里间,著有《苎头饼》等诗及画作多幅。

    祝允明(1460~1526年) 明代书法家、文学家,号枝山,长洲(今苏州)人。和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人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为当时书法家代表,相为友善,在里中留有多处书迹(碑刻)。

    唐 寅(1470~1524年) 明代画家,字伯虎,长洲(今苏州)人。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为“明四家”之一,兼善书法、能诗文,人称“吴中四才子”之一。与里人正德嘉承事郎顾宽友善,素有交往,常寓里中,曾为顾宅乐寿堂中同心堂撰记。

    文徵明(1470~1559年) 明代书画家,长洲(今苏州)人。为“明四家”之一,又是“吴中四才子”之一。学生众多,形成“吴门派”。与顾宽友善,常交游,曾为顾宽“感梅亭”题诗。又有七律《阴风宿九里湖》等。

    董其昌(1555~1636年)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明代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书画家,对明末清初的书画坛影响很大。明末官南京礼部尚书。曾授教于同里王氏家塾多年。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清长洲(今苏州)人,累官至礼部侍郎。曾执教于同里,且与陈王道后人世交甚厚。

    陈祖范(1675~1753) 字亦韩,号见复,常熟人。清雍正元年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荐授国子监司业。曾执教于同里袁氏家塾。

    胡雪岩(1823~1885年) 人称“红顶商人”。曾为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又为清廷办理采运事务,筹供军饷,订购军火。曾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在杭州创建胡庆馀堂药铺。因为购运军火,一度流寓同里,与养和堂药店有来往,与朱姓米行主结交甚厚。寓居同里时,几番豪赌,在里中影响颇大。

    费璞安 吴江人,费孝通之父,曾任江苏省政府视学。流寓同里时,热衷于里中各种社会活动,为创办仁美中学的发起人之一,曾任校董事会董事。

    蔡 寅(1873~1934年) 吴江黎里人。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江苏省政府代都督。曾就读于同里自治学社,为金松岑之学生,师生交往甚深。曾与陈去病、金松岑三人结拜兄弟,组建“雪耻学会”。

    叶楚伧(1887~1946年) 吴江人,寄居吴县周庄镇。祖籍同里,在同里就读时,寓居在耕乐堂之黄家。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江苏省政府委员兼主席。后参加南社,与陈去病、柳亚子等常有往来。

    钱基博(1887~1957年) 无锡人,国学家,《围城》作者钱钟书之父。民国2年(1913年),受聘到同里丽则女校任教。

    柳亚子(1887~1958年) 吴江黎里人,诗人,社会活动家。青少年时,就读于同里自治学社,与任传薪等为同窗至友,随陈去病、金松岑参加中国教育会,与陈去病等一起发起组织南社。与同里的一些名流交往甚密。

    杨之华(1900~1973年)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烈士之夫人,长期从事妇女运动,并主持中华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工作,20世纪20年代曾流寓同里,开展妇女工作。曾在同里镇组织主持“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大会。

第三节 人物名录

    一、历代进士名录

朝代 姓 名 登榜时间 备  注
北宋 谢 涛 淳化三年(992年)孙何榜 太子宾客
谢 绛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蔡齐榜 涛之子,祠部员外郎
谢景初 庆历六年(1046年)贾黯榜 绛之子,大理寺评事
麋 锴 政和二年(1112年)莫俦榜 因受排斥,愤而弃官
南宋 糜师旦 绍兴十八年(1148年)王佐榜 锴之子,尚书左司郎中
魏汝贤 淳祐四年(1244年)留炳炎榜 特奏名状元
徐纯夫 至正四年(1344年)科分不详 翰林承旨
邹 奕 至正八年(1348年)王宗哲榜 赣州知府
魏俊明 至正十四年(1354年)薛朝晤榜 浙江临海县丞
范 琮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榜 广东左参议
梅 伦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榜 湖广右参议
任 孜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榜 广东琼州知府
莫 灏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榜 行人司
金 鼒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榜 南京工部主事
陈天祥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榜 左副都御史
金 符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榜 监察御史
王 守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榜 右副都御史
陈 椿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榜 湖广荆州知府
顾曾唯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榜 监察御史、广西巡抚
钱锡汝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榜 刑部员外郎
陈王道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榜 南京监察御史
储纯臣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榜 兵科给事中调高州知府
蒋 杰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榜 广东南雄知府
吴 默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榜 会元,通政司参议
顾自植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榜 江西兵备道
吴瑞徵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榜 河南按察副使
顾之俊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榜 浙江奉化知县
吴之纪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榜 瑞徵孙,湖广按察司佥事
沈自南 顺治十二年(1655年)史大成榜 山东蓬莱知县
周爰访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榜 祠祭司郎中、江西提学道
陈 锐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榜 陈王道玄孙,未仕
陈沂震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榜 陈锐侄,刑部掌印给事中
俞 韩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 江南巩县知县
俞武琛 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榜 俞韩弟,未仕卒
王曾翼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榜 兰州道台
王 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榜 浙江按察使
王祖武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榜 曾翼子,江西道监察御史
陈毓咸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榜 沂震孙,国子监学正
沈桂芬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榜 军机大臣
费延釐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榜 翰林院编修
庞庆麟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榜 刑部主事
王文毓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榜

    注:

    1.名录中的榜名,均以该榜状元的姓名记之。

    2.在清嘉庆《同里志》记载的进士名录基础上,增补进士糜师旦。糜师旦是糜锴之子,17岁登进士第,先后担任高邮、西安(浙江衢县)县尉,南通州、南康军、衢州三地教授,授宣教郎知富阳。由御史台主簿转朝奉大夫,除秘书郎。后任刑部郎官、秀州(浙江嘉兴)知府。庆元初,升尚书左司郎中,正好金国贺南宋宁宗赵扩诞辰的使节到,遂以显谟阁学士、正议大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咸安郡(四川营山)开国侯的身份担任接伴使。清嘉庆《同里志》卷九载:“糜锴,字师旦”,是将“子”误为“字”,认为糜师旦就是糜锴,显然是错误的。

    3.谢徽没有列入进士名录。清嘉庆《同里志》卷九在“(至正)二十五年乙巳(1365年)”下列有进士谢徽名,《吴江县志》未载,《苏州府志》将谢徽列入相同科分长洲县(原吴县)乡贡,有传曰:“谢徽字元懿,洪武初召修《元史》,史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寻擢吏部郎中,力辞不拜归。复起国子助教,卒。”查《中国历代状元录》无此科进士。根据清嘉庆《同里志》科第的印刷编排,凡进士都列有榜名,凡举人都只列科分。所以,谢徽应是举人,清嘉庆《同里志》将之列入进士应是印刷上的错误,今在名录中删去。

    二、革命烈士英名录

姓 名 籍 贯 生卒年 牺牲地点 备 注
费 巩 同里镇北埭 1905~1946年 重庆 著名教授,爱国人士
范建国 同里镇范家埭 ?~1941年 不详 新四军,抗日战争中牺牲
顾葆恒 同里镇富观街 1916~1942年 江苏阜宁 新四军6师18旅组织科长
王金生 同里镇新填地 1914~1950年 朝鲜 志愿军31军275团战士
张洪富 同里镇厍浜村 1926~1951年 朝鲜 志愿军炮兵41团战士
翁元泉 同里镇后浜村 1928~1951年 朝鲜 志愿军炮兵41团战士
张木根 同里镇潦浜村 1933~1951年 朝鲜 志愿军炮兵41团战士
吴海生 同里镇北圩村 1920~1953年 朝鲜 志愿军24军209团班长
吴凤昌 同里镇照浜村 1934~1953年 朝鲜 志愿军炮兵4团战士
殷德泉 同里镇湖南村 1935~1953年 朝鲜 志愿军179师37团战士
董加良 同里镇三元街 1928~1954年 山东牟平 解放军0936部队副排长
陈菊生 同里镇双庙村 1940~1960年 安徽安庆 解放军1072部队战士
张亦凡 同里镇燕浜村 1947~1979年 中越边境 53014部队副指导员
朱阿来 屯村钭港村 1925~1951年 朝鲜 志愿军炮兵41团战士
凌继生 屯村三友村 1935~1953年 朝鲜 志愿军炮兵41团战士

    三、首开风气“第一”人

    第一个大学毕业生——顾铭之,字怀素,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曾任沪宁线铁路工程师。

    第一个女大学毕业生——陈韵兰,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南京体育学院教授。

    第一个师范毕业生——严琳,清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于江苏省优级师范学堂(后改为江苏省第一师范,校址在今苏州三元坊苏高中),曾任同里丽则女校校长。

    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人——赵仁铸,字汉威(原系八坼人,自幼在同里求学)。20世纪20年代在瑞士获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化学专业教授。

    第一个留学生——任传榜,号筱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官费留学美国,学铁道工程,曾任京沪、沪杭甬两路管理局局长。

    第一个编写科学杂志的人——薛凤昌,编辑出版《物理》杂志。

    第一个出版英语学习杂志的人——任申甫,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上海编辑出版学习英语的专业杂志《通学报》。

    第一个军事学校的毕业生——王汉丞,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炮科,由清廷派赴江苏丹阳驻防,在新军中任炮队见习队官。辛亥革命爆发时,新军起义,曾参加革命军苏浙联军进攻南京之役。

    第一个在同里创办报纸的人——柳亚子,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同里自治学社出版《复报》。

    第一个创办私人图书馆的人——邹儒伯,民国32年(1943年),邹病重时立下遗嘱,将其部分遗产创办图书馆,委托陈旭初(字雅初)办理此事。

    第一个创设医院的人——钱天民,民国16年(1927年)在陆家埭创立福民医院。

    第一个开设西药房的人——庞文彬,字琴生,民国13年(1924年)在竹行埭西端开办乐安药房。

    第一个组织放映电影的人——任传薪,字味知,民国11年(1922年)赴日、德等国考察,购回电影放映机一架,同年在福泰米行试放,利用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内容是沿途的风光。

第一个自制无线电收音机的人——谢赐泉,民国15年(1926年)自己装配成一架矿石收音机,用来收听上海市场的每日米价。

    第一个演奏钢琴的人——钱祖翼,字祥春,清宣统元年(1909年)丽则女学购置法国立式钢琴一架,置放在退思园“菰雨生凉轩”中,当时仅有钱一人能演奏。

    第一个组建铜管乐队的人——何念椿,民国21年(1932年)同里小学建校三十周年纪念,由何借来小号、中号、圆号等铜管乐器十多件,在其组织指导下,由学生在校庆日登台表演。

    第一个上实验演示课的人——顾品叔,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丽则女校师范班(退思园桂花厅)做化学演示实验——制取氢气。

第二章    现代人物

第一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

    冯新德(1915~2005年) 又名心得,原籍同里。中国高分子化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民国22年(1933年)入苏州东吴大学化学系,翌年转入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民国26年毕业,获理科学士学位。民国27年至28年执教于昆明云南大学,民国29年在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科任教。民国30年底去贵州遵义,录取为浙江大学化工系研究生,后转为讲师。民国34年考取公费留美研究生,入美国诺脱丹大学研究生院化学系,民国3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任北京大学教授。1958年成立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化学教研室,冯新德任主任至1986年,并长期兼任《高分子学报》与《中国高分子学科》(英文版)主编。曾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顾问、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

    先后发表了中英论文近三百篇,出版专著《高分子合成化学》等。获国家自然科学、国家教委和其他部委奖励八项。与沈家骢教授共同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烯类双烯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1992年5月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并被评为优秀项目;与天津合成材料所等单位合作,用PEU材料制成临床用的心脏导管、反搏气囊等;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了能长效恒速释放避孕药的微胶药物。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冯新德共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60多人,其中有两位博士生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为表彰冯新德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绩,中国化学会在1989年授予其育才奖。1997年2月,冯新德获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1998年获何梁利科技进步化学奖,2000年获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研究一等奖。

    沈善炯 1917年生,屯村澄墟人。中国最早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父亲沈时则,曾在屯村乡间教书。母亲沈贞是农民。7岁时,沈善炯入家乡私塾读书。一年后随家迁居同里镇,并先后在泰来桥初级小学、同川小学高级部就读,民国20年(1931年)小学毕业。继入吴江中学,民国23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江苏省苏州农业学校,民国26年毕业。再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专修科。

    淞沪抗战爆发后,转至广西柳州大学农学院就读。民国28年经著名植物学家张肇骞介绍,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民国31年毕业。后进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研究古瓶菌的形态与生活史。民国33年,在《美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科研论文。民国34年,任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助教。民国36年获赴美留学奖学金,经恩师张景钺推荐就读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得到著名遗传学家皮德尔教授的指导,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为威斯康星大学生化系博士后研究生。

    朝鲜战争爆发后,沈善炯突破美国当局种种无理阻挠,于1950年11月28日回到祖国。回国后,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副教授,1952年转至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为了国家的需要,毅然改行,投入到抗生素的研究中。由于他对金霉菌生理和金霉素生产研究的突出贡献,于1955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成果一等奖,1956年晋升为研究员。1958~1959年,在莫斯科苏联医学研究所著名生化学家布朗斯坦实验室工作一年,主要研究细菌的氮的固化。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61年,微生物研究所合并到植物生理研究所,任副所长,开展细菌基因的定位实验研究。

    1973年,承担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成立分子遗传学研究室。1978年,沈善炯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生物固氮的遗传学分析的论文,同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生物固氮会议上,被推为年度最好的关于固氮遗传论文之一。1978年11月,应邀返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参加摩尔根教授建立生物系的50周年纪念会,并作了专题报告。1979年,沈善炯等的生物固氮遗传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成果一等奖。

    1980年,沈善炯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善炯实验室已成为国际研究中心之一。1981年,美国加州华人工程师和科学家协会,授予其杰出成就奖。1982年,著名遗传学家欧文在哈洛威兹的退休典礼上祝词说:“他(哈洛威兹)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其中之一是沈善炯,是中国生化遗传学的带头人。”1996年5月18日,沈善炯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98年再次荣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第二节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

    严赓雪 1910年生,大学教授,林业教育家,严纪堃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凌家廊下。毕业于浙江大学森林系,新疆林业大学教授,新疆高等林业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自治区政协委员、中华林学会理事、新疆林学会副主席、理事长,获国务院颁发的“对高等教育作出突出贡献”证书。

    陈传方 1915年生,大学教授,陈王道十二世孙,出生在同里镇“陈家牌楼”。早年考入北京大学,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在交通部工作,1965年调至上海海运学院,任教授、外语系主任、研究生导师、答辩委员会主任委员。

    范滋德 1923年生,研究员,昆虫学家。老家在同里镇“北墙门”,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研究员。著作《中国常见蝇类检索表》为中国卫生防疫工作及医学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7册《双翅目·花蝇科》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曾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范祖尧 1924年生,大学教授。原籍同里,毕业于同济大学。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科评议组成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文教委员会主任。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任家潍 1925年生,主任医师。原籍同里,毕业于上海同德医学院,任上海曙光医院主任医师。

    张仲寅 1926年生,大学教授,空气动力学专家。原籍同里,少年在同里读书,后来到苏州上中学。太平洋战争爆发,张仲寅从苏州回同里就读,得到薛天游、陈雅初老师的悉心教导。后来日伪勒令停办同文中学,张仲寅又转苏州插班高三,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先后在东吴大学化工系和上海(国立)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就读。后考取西北工业大学空气动力学专业(飞机工程系)研究生。196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被评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飞机工程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交流分会主任等职。1978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1985年被评为博士生副导师。曾任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理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航空工程部航空空气动力学专业史编委会委员、航空航天工业部国际合作课题考评委员会委员、飞行试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所研究的“高升力翼型研究”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先进技术翼型设计与实验”及“自然层流机翼气动设计研究”分别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跨音速翼型和机翼所动设计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二等奖。此外,经常为吴江市科委提供科技信息,为家乡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 慧 1927年生,研究员,经济史学家。原籍同里,毕业于省立无锡教育学院农业教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经济史研究,有专著15部400余万字。曾任中国商业史学会会长,1992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李荣琪 1929年生,女,研究员,蚕丝学家。原籍同里,毕业于苏南蚕丝专科学校,华东蚕业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获农业部爱国丰产奖,1985年获中国农科院技术改进奖,1989年获农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发明二等奖。1988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张祖训 1930年生,大学教授。原籍同里,毕业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有专著《极谱电流理论》及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

    钱颂文 1931年生,大学教授,化工设备专家。钱祖弼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富观桥堍。毕业于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负责主持和组织全国性的化工机械换热器技术和学术活动,对发展以换热器壳程为主的新型壳程结构、壳程传热器强化等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专著有《换热器设计原理》、《流体诱导振动》、《化工设备及设计》、《压力容器》等,部分论文已被录入国际检索CEBA和SCI中。

    任家烈 1932年生,大学教授。任传爵之子,原籍同里,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曾留学苏联基辅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及全国焊接学会第九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宇航学会材料工艺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金世泽 1932年生,高级工程师,桥梁专家。金绍文之子,老家在同里镇新驳岸。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建筑系。兰州中国铁道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徐秋元 1932年生,大学教授。父名陈光宇,母徐雪聪,老家在同里镇同泰弄。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专著及论文30多部(篇),198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航空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 倜 1934年生,女,高级工程师,电讯专家。原籍同里,早年留学苏联,毕业于列宁格勒电讯工程学院,回国后在广播科学研究院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4年,科研成果“黑白电视电影设备”获国家科委新产品一等奖,1993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巾帼建功奖”等多项奖励。

    钱家庆 1934年生,大学教授,药理学家。原籍同里,毕业于武汉医学院,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教育部选派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药理学会理事长。

    杨六奇 1935年生,政治理论家。原籍同里,江苏师范学院政治专修科毕业后,从事理论宣传、理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40多年。《群众》杂志社原副总编辑、编审,江苏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负责人,省哲学学会秘书长。《社会活力探源——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辨证统一》一书的第一执笔人,《群众杂志大事记》(包括1958年创刊至1962年停刊和1979年复刊至1997年两段)复刊后部分的执笔人。发表理论、政论文章数十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全国政治理论刊物优秀作品奖多项。

    顾 良 1937年生,法文翻译家。原籍同里,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中央编译局文献翻译部法文处译审。参与《毛泽东选集》5卷本、《周恩来文选》、《刘少奇文选》、《朱德文选》、《陈云文选》、《邓小平文选》(1~3卷)等法文版翻译工作。其他译著有布郎基《祖国在危急中》、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布罗代尔《十五—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等。

    沈君墀 1939年生,总工程师。原籍同里,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历任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辽宁省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论文《沈大高速公路建设》获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姜锡昆 1939年生,研究员,总工程师。原籍同里,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历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现任辽宁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主持的“微热量热计及其在火炸药研究中的应用”,曾获国防科委科研成果三等奖。

    王明霞 1941年生,女,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原籍同里,毕业于南京林学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生物监测技术室主任。科研成果《我国酸雨的来源、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获取国家科技二等奖,部级一等奖。

    马 遂 1945年生,马云翔(名医)之子,老家在同里镇陆家埭。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任晓善 1945年生,高级工程师。任家溎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同知衙门”。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任泸州天然气化学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总经理。198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中共十四大代表,曾任四川省政协常委。

    金大地 1952年生,军医,大学教授。老家在同里文安村。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名誉博士,任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外科学教授、主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世界外科学会中国分会执委、国际内固定学会会员、解放军医学会骨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其著作和论文曾多次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

    严安林 1962年12月生,大学教授,研究台湾问题专家。老家在屯村沐庄。1979年屯村中学毕业,1984年7月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共青团中央工作,不久调往中央团校文化基础部任教。1985年赴河北省满城县团县委挂职(副书记)锻炼。1987年入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毕业,并考入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毕业,系全国第一个当代台湾问题研究方向博士。1992年7月始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1994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9年调任新成立的上海台湾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同时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现任上海台湾研究所教授兼常务副所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市台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秘书长、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台湾政治、社会及海峡两岸关系的研究,曾参与多项重要对台政策(“江八点”、“汪辜会谈”等)的研拟工作,为海协汪道涵会长与中央对台政策的重要参谋。主要论著有《国民党政权本土化问题研究》、《民进党党务改造背景、原因、内容及影响》、《台湾选举纵横谈》、《民进党对外关系研究》、《国际格局中的台湾问题》、《中国国民党史》(4卷本,与人合作)等。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国家级课题主要有《世纪之交的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前景》、《台湾中生代新生代研究》、《民进党转型问题研究》、《台湾主流民意研究》等,译作有《台湾乡村地方政治》,主编《上海台湾研究》(第1~5辑)、《当代台湾政治与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研究论文集》、《当代台湾经济辞典》、《当代台湾人物辞典》等10余种,累计200多万字。

第三节    其他知名人士

    费达生(1903~2005年) 女,费孝通的胞姐,原籍同里,毕业于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曾留学日本,为改良和发展中国蚕丝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解放后,历任江苏省丝绸工业局副局长,苏州丝绸工学院副院长、顾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名誉理事,江苏省蚕桑学会名誉理事。

    马云翔 1912年生,老家在同里镇陆家埭,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在同里开业行医,1952年与同里镇中西医同行组织成立同里联合诊所。1954~1973年在南京军事学院卫生处工作。曾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顾问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分院主任医师。1974年8月复员后,一直在吴江县人民医院工作。在医学上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用药有立异之处。直接师承弟子有严道一、吴回春、凌九霄、许体元、顾乃东5人。著作有《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辑》和《集腋验方录》。

    任传谦 1912年生,任韵秋(元瑞)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南旗杆任氏洋房。毕业于上海中法大学药学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王辅世 1913年生,王绍鏊长子。毕业于同济大学,留学德国,浙江大学教授。

    冯英子 1915年生,著名记者、杂文家。出生于昆山,孩提时来到同里,住在同里镇三元桥北面的胡家白场,后又在北埭、漆字圩住过,曾租住过陈去病的房子。童年时曾在同里二铭小学(后改名西弄小学)求学,与沈善炯同学。因出身贫苦,断断续续只读过5年书。为了谋生,曾先后在同里的“凤鸣堂”做过小堂名,在昆山的南货店做过学徒。一边工作,一边勤奋学习。16岁时,写了一篇5000字左右的文章,题为《沉痛的回忆》,署名“冯轶”,发表在当时的《吴江日报》上。1932年,经人介绍进昆山县党部办的《昆山民报》社,开始记者生涯。先后做过10家报纸的总编辑。1988年1月,获新闻职称评审委员会授予的“高级记者”职称,1992年10月,又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对新闻工作有特殊贡献的证书。写过大量的散文、杂文,从1983年到1992年,先后出过《苏杭散记》、《移山集》、《长江行》、《相照集》、《我所走过的道路》、《春夜记事》、《当代杂文选粹》、《归来集》、《报海忆旧》、《冯英子杂文选》等10本书。1977年起,社会活动不断增加。1977年被推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1982年起任常务委员,后兼任政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被聘为大地文化社社长。另外,还是“中国记协”特邀理事、民盟中央学委会委员、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促进会副会长。1993年4月10日,离开了报社,过着“离而不休”的晚年生活,照样出席有关会议,参加各种活动,约稿信件,每日不断。

    钱家骏 1916年生,原籍同里,早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后在上海电影学院任讲师、教授,并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总技师及中国动画学会顾问,长期从事电影美术和动画片的导演、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导演设计的《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获中央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意大利威尼斯第七届短片及第八届儿童电影展览会奖;《一幅僮锦》获捷克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担任技术指导的《小蝌蚪找妈妈》获中国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法国安纳西第四届国际电影美术片儿童片奖、法国第四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和南斯拉夫国际动画片电影节一等奖;导演的《牧笛》于1979年获丹麦安徒生故乡欧登塞城第三届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主持研制的“水墨动画片工艺技术”获文化部1983~1984年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著作有《关于动画及其学习方法》、《动画理论》、《线描画的理论和技法》等。

    庞志冲 1916年生,老家在同里镇“刘家船坊”,毕业于苏州农业学校。曾任苏州市园林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江苏省花卉盆景协会秘书长、苏州园林学会理事。曾获国家城建总局科研成果奖。

    王辅民 1916年生,王绍鏊子。毕业于同济大学,四机部七七二厂(华东电子管厂)总工程师。

    黄贻吉 1917年生,黄仲良之子。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80年任湖北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任传爵 任杏生之子,老家在同里镇漆字圩。新疆通讯学院院长、教授。

    袁昌本 1918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中央大学,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禽血吸虫病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任道源 1919年生,原名任秋阳,任凯甫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广场头任家弄。大学毕业。东北辽阳化纤总厂总工程师。

    任嘉尧 1919年生,又名任家耀,任传砚(墨缘)子,严宝礼女婿。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曾在上海《文汇报》、重庆《大公报》、香港《文汇报》任编辑,曾参与香港《文汇报》及上海《世界经济导报》的创刊工作。

    潘重远 1919年生,老家在同里镇尤家弄。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在上海机械总公司、南京汽车制造厂、武汉汽车配件厂工作,历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中国活塞、活动塞环专家。

    范建中 1920年生,老家在同里镇漆字圩北墙门。毕业于东吴大学,南京大学研究生,江苏理工大学教授。

    邵以德 1920年生,女,邵康孚之女,老家在同里镇“三谢堂”邵氏旧宅。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

    任家纶 1920年生,女,任筱珊三女,大学毕业。1948年留学美国伊利诺大学,攻历史,留美工作。

    费 樸 1920年生,费仲光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后漆字圩。曾留学苏联。中国纺织部总工程师,湖北纺织设计院院长。

    王稼良 1921年生,王稼冬同父异母弟。空军武汉雷达学院外文系教授。

    李冷路 1921年生,老家在同里镇东溪桥头。自学成才,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编审。

    任家祯 1922年生,任传榜子。大学毕业。曾在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北京周报》英文版编辑。1978年去美国洛杉矶定居。

    程红叶 1922年生,女,原名张园渊,老家在同里镇西弄。自幼学唱评弹。1951年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团,一级评弹演员。1956年全家迁居上海。

    徐世森 1922年生,徐平阶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同泰弄。大学毕业,曾在南京财经学校、南京机电学校任教。江苏省统计学会会长。

    陈 羽 1922年生,女,原籍同里,李冷路妻。16岁拜继父沈怡庵为师学画。作品上百盈千,80岁生日时,其子云晖为其筹出画集。上海第二印染厂美术设计师,绘画设计室负责人。

    金维埏 1922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纺织工业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纺织工业部先进工作者及全国节能先进工作者称号。

    顾希亮 1922年生,同里“西宅别业顾氏”后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金本立 1923年生,老家在同里镇章家浜。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研究员。

    叶后乐 1923年生,女,老家在同里镇新填地“叶家墙门”。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法律系。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前在上海搞党内机要工作,1956年调国务院法制局、秘书厅工作。

    叶后启 1924年生,又名叶小松,叶后乐弟。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中央建筑工程部三局职工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金大钧 1924年生,老家在同里镇鱼行街。解放初,任上海高教部秘书处主任(师级),后任同济大学统战部部长,建筑系研究生导师。

    徐世忻 1924年生,徐平阶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同泰弄。上海船舶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吕荣春 1925年生,老家在同里镇上元街。毕业于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钱国梁 1925年生,钱植之之子,老家在同里镇东旗杆。毕业于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授。

    顾钧基 1926年生,顾庚笙之子,老家在同里镇西埭汤家桥北堍。毕业于同济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质量司研究员。

    沈自本 1927年生,沈铭盘之子,老家在同里镇漆字圩沈丹忱宅。留学法国,法国巴黎大学教授。

    任家宽 1927年生,任传燕(识曾)之子,老家在同里镇新填地任氏老宅。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煤气公司高级经济师,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宋立人 1927年生,刘伯民(中医儿科医生)之子,过继给舅父宋爱人,改姓宋,老家在同里镇陆家埭。毕业于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编写《中药大辞典》。

    叶祥苓 1927年生,叶庆华(颂林)之子,老家在同里镇道士埭。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及中央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生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现代汉语方言大辞典》副主编。

    邵桐荪 1927年生,原籍同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

    薛祖源 1927年生,薛天游子。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化工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徐钧和 1927年生,老家在同里蒋家桥堍“积善堂”。1951年抗美援朝参军。做军医,回国后在济南军区医院担任主治医生,1965年调上海虹口区中心医院任外科主任。

    柴葆初 1927年生,女,柴庆年(解放前同里镇镇长)之女,老家在同里镇三元街杨家弄。毕业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事政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会员,江苏省老年书法协会会员。

    李继文 1928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同济大学,冶金部武汉钢铁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湖北省金属学会冶金软弱地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56年10月出席全国第一届科普积极分子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8~1963年为援越中国专家团专家之一,曾获越南民主共和国二级劳动勋章。

    严 复 1928年生,女,原籍同里,1950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6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副博士研究生毕业。从事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工业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大连市科技顾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辽宁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中国调味品》、《微生物》杂志社编委,陕西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纤维素酶基地兼职研究员,大连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

    徐世秋 1928年生,女,徐平阶之女,老家在同里镇同泰弄。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人圭 女,清末秀才李星北孙女,李季成之女,老家在同里镇仓场弄李星北宅。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

    王 岗 1929年生,原名王家桢,老家在同里镇“同知衙门”王氏老宅。大学毕业,曾任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有色金属进出口总公司驻日本总代表。

    金韵琴 1929年生,女,金慎安之女,老家在同里镇新填地“烂树头”。大学毕业,浙江丝绸研究学院副院长。

    顾昌巳 1930年生,顾昌寅弟。1947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读书。在校期间,与该校地下党取得联系,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学生运动,反蒋救国,迎接解放。解放后,长期在无锡工作,历任中共无锡市委候补委员、市委委员、教育局局长等职。1990年离休。

    金亦秀 1930年生,女,原籍同里。毕业于苏州蚕桑学校,中国纺织工业部外事处处长。

    杨 德 1930年生,女,原籍同里。毕业于北京大学,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杂志的翻译及编辑,曾在《红旗》杂志社、北京图书馆、国家出版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理论组工作过。

    陈如钧 1930年生,老家在同里镇竹行街“坝基上”。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历任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妇科医院主治医师和副主任、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主任医师、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世界卫生组织妇婴保健研究培训中国上海合作中心主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和教授。

    顾 峥 1930年生,顾钧基弟。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为缪 1931年生,李星北曾孙,李载岳之子,老家在同里镇蒋家桥堍。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上海冶金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严学高 1931年生,严一士子,老家在同里镇严家廊下。毕业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自控系教授、智能控制研究室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副理事长,《机器人》、《电气传动》、《江苏电器》杂志编委与特邀编委,《机器人技术》副总编。曾主编《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导论》研究生教材。美国加州大学电机及计算系访问学者。

    项端祺 1931年生,老家在同里镇盐店埭。北京建筑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费有本 1931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留学苏联。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江苏省汽车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梅志英 1931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东北财经学院,福州市经济开发委员会副主任。

    戴继光 1932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河北轻化工学院教授。

    金海根 1932年生,原籍同里。大学毕业,华东造船厂探伤剂分厂厂长,高级工程师。

    蒋柏森 1932年生,蒋炳荣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南濠弄。毕业于吉林高级工业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公司高级工程师,马钢电器设备安装公司总经理。

    周仲怀 1933年生,原籍同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级)。专著《海水提铀》。科研成果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王天禄 1933年生,王少春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南旗杆。毕业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郑州国棉一厂工程师。曾去南非做经援工作,任专家组组长、总经理。

    曹 阳 1933年生,又名曹崇义,曹耐园(原名王耐园或王乃渊)之子,原籍同里。毕业于华东团校,长期在团委及华东《青年报》社任记者、编辑,《萌芽》杂志主编、正编审(教授级),后任《东方》杂志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庞开圻 1933年生,庞能一长子,老家在同里镇东旗杆“庞家墙门”。沈阳药学院教授。

    范崇德 1934年生,原籍同里。大学毕业。无锡工业大学教授。

    任家瑛 1934年生,女,任传铨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同知衙门”。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朱虎根 1934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上海飞机制造厂高级工程师,其论文及科研项目多次获奖。

    胡文炯 1934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天津大学,先后在电子部四十三所、机电部四十九所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袁振霄 1934年生,老家在同里镇凌家廊下袁家旧宅。毕业于空军第九航空学校。空军第三航空学院副教授,侦察情报教研室主任(副师级)。参与研制《阴影测高计算盘》,获空军科技发明二等奖。

    金恩琦 1934年生,女,原籍同里。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国际和平妇婴医院主任医师。

    顾鼎铭 1935年生,老家在同里镇石皮弄30号。上海大学国际商学院计算机技术所教授、研究员。

    徐 良 1935年生,徐梅生之子,老家在同里镇伍家弄白果树下。天津塑料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钱 平 1935年生,钱小云(钱玄)子,原籍同里。毕业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鞍山钢铁公司设计公司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曾先后参加鞍钢、首钢、本钢、武钢、抚钢、宝钢、苏钢等工程建设设计,曾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冶金部优秀设计奖等。

    蒋柏莲 1935年生,蒋炳荣之子,原籍同里。毕业于南京大学,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二级编剧。专著有《兰陵剧评》,创作体裁颇多,有小说、诗歌、散文、理论研究等。

    任友谅 1936年生,任介眉子。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教授。

    汝慰曾 1936年生,原籍同里。大学毕业,太原重型机器厂厂长,高级工程师,山西省技术质量监督局局长。

    夏国栋 1936年生,原籍同里。教授。曾任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驻俄罗斯莫斯科代表。

    袁振亚 1936年生,袁振霄弟。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大学副研究员,任党委保卫部部长。

    王中和 1937年生,老家在同里镇东埭。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周熙明 1937年生,周荣泉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同知衙门”。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设计所高级工程师。

    庞文熙 1937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同济大学,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设计室主任。

    赵锦文 1937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科技开发部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上校。在海军舰队技术管理、科研工作中两次荣立三等功,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及舰艇优秀科技干部等奖项。

    钱星良 1937年生,老家在同里镇尤家弄74号。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内燃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的“SI95柴油机全面改进提高”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75W—2型柴油机”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王祖诚 1938年生,原籍同里。四川省建筑材料工业局规划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倪 敏 1938年生,倪彰美养子,老家在同里镇北埭“老典当”。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江西大学教授。

    顾 伦 1938年生,老家在同里镇西埭。北京钢铁学院压力加工专业研究生,山东烟台轴承厂技改办主任、高级工程师,烟台市机械工程学会锻压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绍钤 1938年生,陈松椿之子,老家在同里镇书场弄。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苏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为科技情报的开发作出了一定贡献。

    任家浩 1939年生,任传谦子,兰州大学物理系教授。

    金维行 1939年生,金文怡之子,老家在同里镇北埭天主堂东侧。大学毕业,陕西省纺织公司总经理。

    赵国桢 1939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江苏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国际信托投资贸易公司总经理。

    陆治钊 1939年生,原籍同里。苏州医学院科研处辐射防护科科长、教授,中国核学会会员,中国核物理学会会员。

    王明渊 1939年生,女,原籍同里。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厂高级工程师。

    范乐明 1940年生,老家在同里镇陆家埭范氏旧宅。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教授。论文《我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家族性高胆醇血症(FH)的<D<受体突变》,分别获卫生部科技二等奖、三等奖。

    吴祖荫 1940年生,原籍同里。毕业于清华大学,航天部第三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曾获二等功一次,一等奖一次,为我国导弹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严子纲 1940年生,故居在同里镇盐公堂。毕业于北京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华公司研究员,著作有《流质化气体还原制粉》、《攀枝花钢铁冶炼新流程》,曾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庞翠珠 1940年生,女,原籍同里。北方交通大学光波所高级工程师。

    项忠复 1940年生,老家在同里镇木湾上。大学毕业,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党委委员,外贸公司总经理。

    陈 昆 1942年生,女,陈翰秋之女,老家在同里镇红塔埭“庆善堂”。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上海市计量技术研究所、上海市技术监督局高级工程师。

    叶恒祚 1943年生,叶与时之子,老家在同里镇新填地“叶家墙门”。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机械筑路工程处副总工程师,铁路局工程总公司设备部部长,总工程师。

    朱家华 1943年生,屯村人,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局长、少将军衔。

    陈华蔚 1944年生,陈松椿孙,老家在同里镇书场弄。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任江苏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兼秘书长,高级经济师。

    叶休乃 1945年生,老家在同里镇新填地“叶家墙门”。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高性能船研究设计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戴 洁 1956年生,男,戴萍生之子,老家在同里镇白果树下。毕业于苏州大学,曾被公派到日本大阪攻读博士学位。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江时学 1956年生,老家在屯村三友村。1980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同年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拉丁美洲研究所工作,担任副所长、纪委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拉丁美洲系主任、中国拉丁美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世界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拉丁美洲研究》杂志副主编、《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编委。

    王梅华 1962年生,女,老家在屯村洋溢港。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气象学院工作。2004年起任中国气象局人事教育司教育培训处处长。

    赵宏生 1963年生,老家在屯村西港村。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西班牙语专业,先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拉丁美洲政军研究所工作,后任西班牙大使馆政务参赞。

    庞根弟 1963年生,老家在同里张塔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受聘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工作。1991年获中科院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同年移居加拿大。

    王春云 1963年4月生,老家在屯村洋溢港。1983年毕业于华东水利学院。在西南电力部工作。1996年评为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计留弟 1965年生,老家在屯村草里洲。1988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在上海大众汽车厂从事汽车车身设计,高级工程师。

    沈晓春 1966年生,老家在屯村三合村。198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9年获南航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先在苏州新世纪软件开发中心(中美合资企业)工作,后去深圳工作近两年,再回苏州创办创捷科技责任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自动化、信息化的研发工作。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优秀青年民营企业家。

    汤建华 1969年生,老家在屯村横港村。毕业于武汉大学压缩系(4年本科,3年研究生),在航天局808研究所工作。“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时,他在北京指挥中心。

    金 娜 1976年生,女,老家在同里镇富观桥堍。1982年进苏州市儿童体校学习体操。1986年入江苏省体校学习花样游泳,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花样游泳运动员之一。连续参加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和2000年悉尼奥运会,均获得第七名。在第七、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分别获得季军和亚军。1994年到1997年,和队友合作,5次夺得花样游泳集体项目的全国冠军。2001年11月25日,她与侯颖妤技压群芳,以无可挑剔的表演赢得全场最高分,摘取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最后一枚金牌。

    梁 懿 1976年生,女,老家在同里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展示出良好的短跑天赋,在学校运动会及吴江市运动会上频频夺冠,很快被吸收进吴江市业余体校接受培训。从初一年级开始,到苏州市体校参加训练。初三年级起,被选送到南京参加训练,第二年正式进入省体工队。省队重金聘请外籍教练指导训练,一年后,其短跑成绩突飞猛进,先后拿下了江苏省第十二届、十三届运动会短跑金牌。在全国田径锦标赛、第二届东亚运动会上获女子100米短跑冠军;在曼谷亚运会上与队友合作夺得女子4×100米接力金牌,在2001年9月的亚洲锦标赛中夺得百米铜牌。

    陆新华 1977年生,老家在屯村。200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本科)毕业。2003年6月,获华中科技大学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硕士学位。2003年7月,任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研发中心网络事业部测试经理,高级工程师。

第四节 劳动模范及先进工作者

    解放后,同里镇干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在工业、农业、文教等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众多的先进模范人物。为发扬革命精神,继承光荣传统,特汇制《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表》。

受省级以上表彰的先进人物表
姓 名 单位职务 荣誉称号
金江渔 同里米厂干部 1956年江苏省工业先进生产者
闵培传 屯村民办文化站站长 1960年江苏省文教先进工作者
陈志荣 吴江县农机厂职工 1965年江苏省工业先进工作者
朱长生 吴江求精机械厂职工 1977年江苏省劳动模范
朱金土 吴江胀管器厂厂长 1977年江苏省劳动模范
徐其成 同里石棉厂 1977年江苏省劳动模范
潘正荣 吴江电机厂职工 1977年江苏省劳动模范
潘小弟 吴江电机厂职工 1977年江苏省劳动模范
顾琴芳 吴江晶体管一厂 1977年江苏省劳动模范
宋其铭 万红大队农民科技员 1978年出席全国科技大会
王曼瑜 同里中心小学教师 1989年全国优秀教师
张小弟 仪塔大队种粮大户 1989年出席国务院召开的表彰大会
何明汉 同里镇民政助理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级先进个人
史永康 同里第二中学校长 1991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吕君琦 同里中学体育教师 1991年获全国农村优秀体育教师称号
朱家振 江苏省爱富希新型建筑材料厂厂长 2005年中国建材工业水泥制品行业先进工作者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