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雏凤清于老凤声——访姚鹓雏之女姚玉华

雏凤清于老凤声

访姚鹓雏之女姚玉华

2020/7/20 0:38:06    作者:  杨浪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5005

 

姚玉华、郑琦母女  

   葱翠的树木,碧绿的草地。

  翠木碧草间,蜿蜒的庭径小路伸向一幢幢精致的别墅。这里,宁静而幽远,大都市尘嚣似乎远离于斯。

  南社“四才子”之一的姚鹓雏先生,他的女儿、外孙女等居住于此。

  率真老人

  姚玉华,姚鹓雏的二女儿。

  90高龄的耄耋老人率真得像个孩子。坐在红木长椅上接受记者访问,她心里一直有个牵挂———身上的衣服不够好看,想上楼换一件。

  老人的丈夫很早亡故,就一直跟随父亲姚鹓雏居住。

  老人的率真与可爱似乎是“遗传”的。

  忆及父亲姚鹓雏,老人说“他像个孩子”。

  “爸爸(姚鹓雏)吃饭时,总会拿一本诗集。一边吃饭一边读诗,高兴起来用脚踩着拍子和着诗的韵律……嗒嗒嗒、嗒嗒嗒。”

  没田,没房,没地,没官。

  姚玉华老人的眼里,父亲是个清贫的读书人。“家里开不了伙,父亲就拿点稿子去卖,叫我姐姐送到报馆,换来钱,买点米。”

  解放后,姚鹓雏出任上海市松江县副县长。

  “他戴着个草帽,雄赳赳气昂昂上任去了。”谈及父亲,可爱的老人最先说到的是草帽。

  “大草帽、绸纱衫,还有一把圆蒲扇……在松江县乡间建桥、筑路。”姚玉华说,当初父亲分管松江县的路桥建设,建桥、筑路、下一线工地,总离不开他的“大草帽”……回家的路上经过馒头店,他总会买回几个馒头带着做午饭。

  桃里天下

  1949527日,上海解放。

  姚玉华父亲任松江县副县长,她跟随父亲到松江工作,任上海松江县人大秘书,不久后调任松江一中做语文教员。其间,姚玉华又到华东师范大学进修,取得大学毕业文凭。

  在松江一中,姚玉华从事语文和英语的教学,直至退休。她练就了一副好嗓子,朗朗的读书声响遍学校走廊。

  三十多年中,姚玉华没离开过教学岗位。教书、育人,育人、教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您受到冲击了吗?”记者问。

  老人再次表现出她的可爱。“受过一点的,受过一点的。造反派把我家里的东西都拿走了……后来,看到我家里没有床,又把床送回来了。”

  一门四“清华”

  姚鹓雏育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姚明华,二女儿姚玉华。

  探寻姚鹓雏的儿孙辈们,记者惊奇地发现,这个书香门第居然是“一门四‘清华’”。

  大女儿姚明华之子杨周京毕业于清华大学。二女儿姚玉华之女郑琦,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国家原核工业部工作;儿子郑大膺同样毕业于清华大学。

  姚玉华之婿也为清华大学毕业生,与郑琦是同学,都从事核反应堆控制工作。

  姚鹓雏的第四代儿孙有两位上了同济大学,一位上了复旦大学,一位上了上海大学,两位上了河海大学。

  格致求精

  南社创立之日正是西学东渐之时。南社人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与评价,虽各有差异,但非常一致的是他们都主张科学强国,向西方学习与引进自然科学,因此涌现出数以百计的留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学数理化的。

  姚玉华告诉记者,其时他们的年龄是25岁至30岁,学成归国后,几乎都成为这一领域中的奠基栋梁和领军人物,最可贵的是他们还都是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科学家。

  记者查阅南社相关史料,数学家郑之藩、生物学家胡先骕、化学家任鸿隽,以及自学成才、名驻月球的天文学家高平子等,都被南社标榜的先进人文精神所吸引,先后都成了南社人,这不能不说是南社所独具的又一光辉特征。

  南社的人文精神在后裔中衣钵传承。

  清华、同济、复旦、河海……姚鹓雏的儿孙辈们格致求精。

  言传身教

  郑琦,姚玉华之女,姚鹓雏之外孙女。

  郑琦从小一直与姚鹓雏、姚玉华居住在一起。

  郑琦亲昵地称外公姚鹓雏为“大大”(念da,阳平音)。

  “听到楼板嗒、嗒、嗒有节奏的声音就知道大大又在读书了。”儿时的记忆中,郑琦总有姚鹓雏用脚拍打楼板的声音。

  “大大唱诗很好听,现在已不太有人会唱了。”郑琦说,看着大大边唱边用脚打拍子,直入一种境界,十分惬意。

  “大大、大大,给我一毛钱。”孩提时代,郑琦总爱缠着姚鹓雏。为避免打扰自己读书,姚鹓雏会很爽快地给外孙女一毛钱,打发她走。

  “大大总爱在花园里读书。有一回,在花园里读书时,大大的鼻子被蜜蜂叮了一口,起了一个包。不知道听从了谁的建议,说涂点鸡口水就会好的。家人居然真的找来一只鸡,给他涂上了鸡口水……”

  实业报国

  姚鹓雏的前半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报国无门,直至五十岁才入仕。

  报国一词融进了姚氏后代的血脉。

  郑琦清华大学毕业后入新中国原核工业部,从事核反应堆控制工作。中国核工业的发展有着她18年的青春汗水。

  上世纪80年代,郑琦调任上海计算机公司(现更名为长江计算机集团)从事管理工作,再为中国尖端技术的发展而努力。

  实业报国成为姚鹓雏儿孙辈们的新选择。

  在临退休前,郑琦组建了大符消防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博物馆、世博会中国馆等重点工程的消防设备均由该公司承建。

  姚玉华之子郑大膺则为松江电子仪器厂厂长,该企业年销售额达3亿元。姚明华之子杨周京也是一位搞实业的,从事军工软件的开发。

  故纸堆里

  姚鹓雏是个才子。

  过去评论姚鹓雏的人都说他“天资超逸”、“才思敏捷”。据他自己回忆:“余幼奇钝,读四书三四行终日不熟。十三四岁时悟性忽启……”

  “悟性忽启”的他有着慧思敏锐的文才,更有着格高豪健的笔力,一生著作无数。苏州大学教授范伯群称之为———一位才华横溢的“高雅诗人”,“南社巨子”。

  姚鹓雏生前出版的著作就有:《榆眉室文存》(5卷)、《鹓雏杂著》、《止观室诗话》、《桐花萝月馆随笔》、《檐曝余闻录》、《大乘起信论参注》、《春奁艳影》、《燕蹴筝弦录》、《沈家园传奇》、《鸿雪印》、《龙套人语》等。又与邑人朱鸳雏合著《二雏余墨》。

  这些著作,用姚玉华的话说“都散落在故纸堆里”。

  90高龄的姚玉华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将父亲姚鹓雏的著作重新结集出版。

  耄耋征程

  早在2004年,85岁高龄的姚玉华开始着手《姚鹓雏文集》的结集出版工作。

  在此之前,姚鹓雏长女姚明华、长婿杨纪璋数十年如一日,四处查询、搜集姚鹓雏遗著,后来曾先后出版过《江左十年目睹记》即《龙套人语》、《姚鹓雏剩墨》等著作。

  “父亲留下来一大箱子的手稿……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都散失了。”姚玉华扼腕叹息。

  姚鹓雏的很大一部分著作发表在解放前。

  现年90岁的姚玉华在之前的5年时间里,几乎天天在上海图书馆及一切能找到姚鹓雏稿件的地方。

  旧社会的报纸、杂志,新中国的报纸、杂志,她一遍遍地翻阅,从中寻觅着“姚鹓雏”,然后复印、整理、分类、校对……

  南社传承

  “南社的刘三、姜可生都是父亲生前的至交,呵呵,很机缘巧合的是,在收集父亲稿件的过程中,我居然遇到了姜可生的后人姜六驭。”

  姚玉华说,近年来,姜六驭也常到上海图书馆收集父亲姜可生的资料,同是南社后裔的他们在上海图书馆相识。

  传承南社文化的共同志向很快使两位老人成为好朋友。

  其实,立志保存南社史料,传承南社文化的人又岂止他们两位呢?

  姚玉华老人在《姚鹓雏文集》后记中说———

  “在搜集先父小说的过程中,先父的至交刘三、姜可生的后人刘颖白、姜六驭,上海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张臻,上海图书馆甘振虎,松江文史馆王永顺,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柯益烈等都给予了大力帮助。

  “苏州大学范伯群先生始终关心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并在百忙中拨冗赐序。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先生、复旦大学李楠博士等,或提供姚鹓雏小说刊载的情况,或协助查找姚鹓雏小说……

  “还有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李国平博士,他协助我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集的整理、校点工作……”

  百年荣光

  “小说2部,诗词1部,杂著1部。”

  2009年,在南社成立100周年之际,《姚鹓雏文集》经姚玉华老人5年的努力正式结集出版。

  《姚鹓雏文集》搜集了作者生前创作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按小说(含少数译作)、散文、旧体诗歌等体裁编次,分卷出版。

  百年南社,百年荣光!

  姚玉华老人5年的努力丰富了南社史册。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