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盛泽世泽堂郑氏后裔的寻根之旅

盛泽世泽堂郑氏后裔的寻根之旅

2020/11/30 0:30:05    作者:  沈莹宝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12165

  A.世泽堂郑氏 春秋首霸郑庄公后裔

  十月,正是秋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盛泽世泽堂郑氏后裔一行32人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寻访前辈的足迹,寻访郑氏家族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之根。

  世泽堂郑氏是盛泽的望族,自明末迁居盛泽以来,郑氏家族亦商亦文,人才辈出,是极受镇民尊敬的一个书香门第。

  郑氏为周代郑庄公的后裔。三国时,郑氏的一支迁至丹阳为第一世,至三十一世又迁安徽歙县长龄里;明朝末年,第四十八世培祚、培趾兄弟迁居盛泽,是盛泽郑氏的始祖,凡镇上“世泽堂”的郑氏都是他们的后裔。第五十四世郑寿彭、五十五世郑以泰以及五十六世郑恭燮、郑恭和都以诗文名世,《吴江县续志》和《盛湖志补》中都记载了郑恭燮、郑恭和两兄弟的事迹。

  五十七世郑慈谷(18671919),字二贻,号式如,清同治六年(1867)八月十三生于盛泽,为清末至民国初年的著名乡绅。郑慈谷天资聪明,弱冠之年就考上了秀才,才华出众,享誉文坛。

  B.五十七世郑慈谷 亦文亦商泽被盛泽

  盛泽为江南经济重镇,号称绸都,民风重商务实,名门望族也多以“织缣贩缯”为业,郑氏亦然,开了一家“郑茂林记”绸庄,经营丝绸,亦文亦商。

  戊戌维新后,社会进步人士为图拯救国难,力主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一时间兴学劝商之风大盛,新式学校教育逐渐兴起。

  郑慈谷思想开明,急公好义。他开风气之先,“僻居宅,出私财,聘贤能”,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老宅大厅世泽堂创办了盛泽镇的第一所新式学校——郑氏小学。郑慈谷的两个儿子郑传和郑之蕃以及盛泽名流邵力子、徐蔚南、王庆禧等人,少年时都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郑氏小学的创办,标志着盛泽的教育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郑慈谷又与举人张嘉桐(季琴)、俊彦洪鹗(雄声)三人共同创办了盛湖公学(在太平桥堍,后来是太平街小学的校址)。郑慈谷还鼓励镇上的优秀子弟出洋留学。清末民初,盛泽兴起了留学之风,出洋的子弟数量可观,这与郑慈谷的倡导有关。

  郑慈谷还积极倡导实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郑慈谷与镇中商界贤达发起成立盛泽商会,郑慈谷任商会坐办兼文案,统管邑中商务。当时,盛泽的汪永亨、张益源等绸庄积极向外拓展业务,将绸样送往国际博览会参展,并屡获奖项,饮誉海内外,都得到郑慈谷的倾力相助。

  辛亥革命后,吴江光复,郑慈谷被公推为盛泽司令部长;江苏省议会成立后,他又被选举为省议员,兼任吴江劝业课长。郑慈谷胸襟宽广,目光远大,处事落落大方,从不作急功近利之见,受到镇民的普遍推崇。

  郑慈谷热心于公益事业。镇内的市河因年久失修而趋于淤塞,大旱之年河中堆满垃圾,大涝之年则河水泛滥上岸,镇民怨声载道。民国二年(1913),由郑慈谷发起,联合商界领袖向商家筹款,筹银万余元,用于疏浚市河。市河经疏浚后,镇民“饮和食德”,无不盛赞商界之德政。

  郑慈谷老宅所在的长庆坊(北大街东段)是盛泽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民国四年(1915)的农历二月廿二,是当地旧俗出马灯会的传统节日。傍晚,镇上的居民和四乡的村民拥挤在街道上观灯,把长庆坊挤得水泄不通。谁知乐极生悲,大祸骤降,街边的协康祥布店突然起火,顷刻间延烧到整条大街。惊慌失措的观灯男女在狭窄的街巷中左冲右突,乱作一团,因通道不畅,一时“踏焚压死者相枕藉”(事后统计,死80余人,伤无数)。火灾发生时,郑慈谷不顾危险,毅然打开大门(在长庆坊)接纳逃人,使许多人从他家后门(在敦仁里)逃出,得以脱险。火灾过后,为避免类似惨剧再次发生,郑慈谷又主动让出自家的宅基,辟为茂林里,以疏通人流。从此,繁华的长庆坊又多了一条宽敞的通道,方便了镇上的居民。因为茂林里为盛泽“七十二条半弄”之外,故而镇民们又称之新开弄。郑慈谷之德为全镇所公认,里中父老至今称颂不绝。

  C.郑氏诗书传家 满门风雅俊彥辈出

  郑慈谷以诗书传家,家风高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子女的教育不仅严格,且甚为得法,故而其子女后裔中有不少人成就卓著、名闻海内。

  郑慈谷有三子三女。长子郑传,字之兰,号咏春,就读于上海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即后来的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江苏高等学堂、江苏铁路学堂和省立第二工业学校教授。次子郑之蕃,字桐荪,别号焦桐,就读于上海震旦学院,后去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数理,又在耶鲁大学研究院深造,回国后历任福建马尾海军学校、上海南洋大学、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安庆高等学堂和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他是清华大学数学系创办人之一和第一任系主任,桃李满天下。长女郑瑛,字佩宜,是柳亚子的夫人,她天资聪慧,个性很强,随同柳亚子结识何香凝、经普椿,拜会毛泽东、周恩来,风云际会,堪称英杰。郑慈谷的次女郑琇亚嫁于黎里望族徐氏的徐中洛;幼女郑佩亚终身未婚,后辈尊她为寿公公;幼子郑永婚后无子女。

  在郑慈谷的第三、第四代后裔中,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

  郑传的长子郑重是著名的海洋学家,厦门大学海洋学系和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夫人顾学民是无机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郑传的长女郑葆毕业于燕京大学,丈夫谢惠是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郑传的次女郑芳毕业于燕京大学,丈夫周先庚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郑传的四女郑蘅是蚕桑专家、浙江农业大学教授,丈夫吴载德先后任浙江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郑之蕃的长子郑师拙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生理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夫人张新月是化学博士、美国罗斯福大学教授。郑之蕃的次子郑志清是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生物化学博士。郑之蕃之女郑士宁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丈夫陈省身是蜚声国际的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副主席、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奖获得者,被誉为“现代微分几何之父”。郑瑛之子柳无忌是著名学者、汉语诗人、散文家,两个女儿柳无非、柳无垢都是翻译家。郑琇亚的长子徐孝穆是著名篆刻家、竹刻家。

  郑重之子郑兰荪是著名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郑芳的四子周文业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郑师拙的长子郑盛华、长媳王芝美都是美国电脑工程专家,次子郑盛杰是美国数学博士,女儿郑宗舜是美国斯坦福大学金融学博士,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郑士宁之女陈璞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物理系,丈夫朱经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高温超导体发现者、美国总统奖获得者,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柳无非之子陈君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主任、中国毒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柳无非之女陈君华是心血管病专家。柳无垢之子柳光辽是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兵器研究专家。郑芹之子汪松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生物科学联盟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郑氏家族可谓满门风雅,人才辈出。如今,郑氏的后裔遍布海内,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各自的才智,深受各界人士的尊敬和赞誉。几十年来,虽然郑氏的后裔们很少有机会回到故乡来走一走、看一看,但他们对故乡的怀念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淡漠。

 

  D.十年前 郑兰荪夫妇首启寻根之旅

  2004127日,是农历的大年初六,功成名就的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夫妇专程来到盛泽寻根。我陪着郑教授重访了他的祖辈们曾经生活的老宅,郑教授在祖屋内徘徊再三,久久不忍离去。他告诉我,虽然他出生在厦门大学校园内,但他的父母为了让他不忘故乡,经常给他讲述故乡的风貌和郑氏祖辈的故事,还特意从盛泽请了一名保姆照顾他的起居,因此他从小就听着盛泽方言长大,对故乡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情感。

  201395日,担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的郑教授率领福建省政协代表团来盛泽,又一次踏进了自家的老宅;今年913日,郑教授在苏州参加一个科技界活动时又应邀回盛泽访问,他在与盛泽的企业家进行座谈时,殷切地表达了想为故乡的经济技术发展出力的意愿,他那言辞恳切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在座的企业家们。

  与郑兰荪一样,郑氏的后裔们都对故乡有着一份很深的情结。201010月,郑佩宜的外孙柳光辽去北京办理郑佩宜墓的迁葬事宜,暂住在陈君石家,他在无意中发现了一盘录像带,是在美国的郑师拙对郑之蕃相册的解说。郑之蕃的这本相册中,有郑氏家族的几百张老照片。郑师拙1947年赴美时,父亲郑之蕃将这本相册交给郑师拙带走,让他不要忘记父母和家庭。

  在此基础上,郑芳之四子周文业萌生了编一本《盛泽世泽堂郑氏家族纪念册》的念头,他通过多方收集资料,编成了《纪念册》的第一版。为了进一步收集资料,周文业于201111月专程南下访亲,通过厦门的郑兰荪与我取得联系,并特意来盛泽探访郑氏家族的故居。我陪同周文业走访了郑氏故居,并向20世纪40年代的老房客许夫人了解当年租赁此房的经过,拍下了很多照片并画出了故居的示意图。之后,周文业又去南京与柳光辽会面,再去上海拜访了郑氏第五十九世目前唯一在世的93岁高龄的姨母郑蓉,向她了解郑氏的家史,并从上海的郑氏后裔那里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与照片。

  在此次南下之旅中,周文业获取了大量的信息,回到北京后又通过编辑《清华名师风采》和他的父母周先庚、郑芳的文集,为《郑氏纪念册》收集了丰富的资料。由几名清华学子编辑的《清华名师风采》纪念册中收入清华名师117人,其中有郑之蕃和陈省身、周先庚,收入名师夫人78人,其中有郑之蕃夫人曹纯如、陈省身夫人郑士宁和周先庚夫人郑芳。在这套书中,郑之蕃、陈省身和周先庚三个家庭都属于盛泽郑氏家族,这在整个清华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2014430日,由郑芹之子汪松召集,并得到柳无非之子陈君石的大力支持,众多在京的郑氏家族后裔在北京麋鹿苑小聚,商定在10月份召集郑氏后裔共赴盛泽寻根,并完成《纪念册》的编辑工作。在北京聚会前,周文业编出了《纪念册》的第二版上、下两册,并决定在10月盛泽之行前编完《纪念册》的第三版上、中、下三册。

  E.金秋十月 郑氏后裔32人同圆寻根梦

  今年的金秋十月,分布于海内外的郑氏后裔32人汇聚上海,并于1018日乘专车赴盛泽寻根,上午于途中参观了黎里的柳亚子故居,下午到达盛泽。

  受郑氏后裔的委托,我充当了郑氏后裔盛泽寻根之旅的联络人。一方面,我与盛泽政府有关领导商定了接待方案,另一方面又与郑氏老宅现在的住户取得联系,请老宅最早的老房客许氏母子届时向郑氏后裔介绍老宅的原貌和几十年来的变迁状况。

  19日上午,盛泽镇人大主席张国强、常务副镇长范建光、镇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杨晓华在盛泽行政服务大楼的会议室会见了郑氏的后裔们。在座谈中,张国强主席对郑氏后裔归乡寻根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应郑氏后裔的要求,向他们介绍了郑慈谷先生当年在盛泽兴学劝商、热心公益事业的诸多义举,盛泽的父老至今依然铭记郑氏家族为盛泽的繁荣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

  负责制定盛泽之行计划的周文业逐一介绍来盛泽寻根的郑氏后裔,他们大多是郑氏家族的第六十世,有郑重之子郑兰荪、郑葆之女谢瑛、郑芳之子周广业、周文业、周治业,郑芹之子汪松、汪良、汪雄,郑芹之女汪捷、郑衡之子吴樑、郑蓉之子胡正心、胡正民、胡正方,柳无非之子陈君石、柳无垢之子柳光辽、徐孝穆之子徐维坚、徐孝穆之女徐培芸、徐培华、徐培蕾,徐丽珠之子陆建德、徐丽珠之女陆恢华以及他们的家人。周文业说,此行是郑氏后裔离开故乡后的第一次集体寻根活动。

  随后,郑兰荪院士代表郑氏后裔致答谢词,感谢故乡父老的热情接待,同时也为故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感到欣慰,并再次表达了愿为故乡的发展出力的心意。

  座谈结束后,郑氏后裔们驱车来到舜湖中路新开弄寻访郑氏老宅。

  F.郑氏老宅沧桑在 世泽绵延慰后人

  郑氏老宅建于12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是一幢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两层楼房带后园的庞大宅邸,前门在当年最为繁华的北大街(早年名为长庆坊,现在名为舜湖中路)上,后门在敦仁里。第一进是临街的店铺门面,当年是盛泽镇上极为有名的“嘉福永绸缎局”;第二进是绸庄的账房和办事房,楼上是伙计们的住房;第三进和第四进是郑氏家眷们的住房,“世泽堂”的牌匾就挂在第三进大厅的上方,当年郑慈谷创办的郑氏小学则设在第四进的大厅内;1919年和1929年,郑氏家族曾两次在第四进大厅的落地长窗前合影,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第四进的后边还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后花园,正屋西侧的平房,是厨房、柴房和仆人的住房;东侧面向新开弄的店房则出租给他人。

  1922年郑传在苏州亡故后,他的夫人带着六个子女回到盛泽的老宅内,将临街的店面和第二进出租,后来子女们先后赴外地上学并在外成家,最后老宅内只剩下郑传夫人一个人居住。抗战期间,郑传夫人逃难去了上海,后来在上海女儿家和盛泽老宅两头居住,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定居上海。

  如今,第一、第二两进楼房早已改建,第三、第四进还基本保持着原貌,但只能从面向新开弄的东侧门进出了,而郑家的后花园内已经建起了多幢房屋,先后成为新春池浴室和镇办企业纺器五金厂的车间,现已改建为住宅。

  郑氏后裔们走过他们的曾祖父舍地开辟的新开弄,进入了老宅。现在老宅内住着多户人家,完全是一副“七十二家房客”的模样,两个石板天井内都盖起了小平房,因此30多名郑氏后裔挤在天井里简直已转不过身来。

  老房客许夫人的儿子许建东应约在此等候郑氏后裔的到来,他热情地为郑氏后裔们介绍从他的父母那里听来的当年旧事。

  1948年,许建东的父亲来盛泽开设天生酱园,通过朋友介绍相中了郑氏老宅。郑传夫人让儿子郑重来盛泽与许家办理租赁手续。此时的郑重刚从英国回来,一副绅士派头,他身穿白色西服,手提皮箱回到老宅,与许家商定,将四进房屋和后花园全部租给许家开设酱园,郑传夫人则暂住在东侧的平房内。许夫人与郑传夫人有过一两年的交往,她称郑传夫人为郑太太。

  许建东告诉郑氏后裔们,他幼年时见到的郑氏老宅十分气派,临街的店面高敞开阔,颇具海派风格,是盛泽最洋气的店铺;各进房屋之间有墙门相通,墙门的门楼上有精细的砖雕和匾额,石板天井整洁宽敞,大厅内高挂着“世泽堂”的大匾。后来住进了“七十二家房客”,老宅已经面目全非。“文革”中,红卫兵在楼板的夹层中搜出了数百张泛黄的老照片,当即付之一炬,真是太可惜了。

  虽然现在的郑氏老宅内显得十分杂乱,但这里毕竟还遗留着郑氏先人的气息,让郑氏后裔们倍感亲切。他们在大厅、天井、夹弄中仔细寻找着先人们留下的蛛丝马迹,从中回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往事。

  第四进大厅的楼板下,如今还残存着破旧的天花板。1901年郑氏小学在此开办时,还没有女子入学之风,因此郑瑛只能透过地板上的小孔听哥哥和他的同学们上课。

  1929年,郑传的长女郑葆和谢惠结婚时,曾随叔父郑之蕃一起回盛泽老家,在第四进大厅前照了一张全家的合影。如今,郑葆的女儿已经是八十高龄,她站在母亲当年站立的地方,激动不已,于是提议同辈的兄弟姐妹们在此再照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合影。

  带着不尽的怀念,郑氏后裔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老宅。下午,他们又参观了刚落成的潜龙渠公园和古老的先蚕祠,随后告别了故乡,驱车前往东山扫墓。

  郑氏后裔的盛泽寻根之旅虽然时间十分仓促,但我相信,它一定会深深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虽然郑氏家族这棵大树的枝叶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它的根永远在故乡盛泽。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