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上)

吴江历史上文人结社形势考略(上)

2020/5/19 0:42:06    作者:  冯月根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2900

  内容提要:明清时期,江南士子积极参与结社组织,揣摩时文,精研八股,以谋取科举功名。而吴江结社之风尤盛,成为江南社团活动高地,也是吴江地域文化一大特色。

  文人结社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最早的结社是在东晋的“白莲社”,其社事活动主要是与佛教相关。唐宋以降,文人结社渐成交友会盟主要方式。社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诗社和文社。诗社一般以诗人间诗酒兴会,互相酬唱,抒发意气。文社以文为友,以友辅仁,专研时艺,揣摩风气,有为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之目的。当然诗社也有作文,文社也有作诗。

  “社”即社事的集合,有“社盟”、“社局”之称,科举结社更为频繁。明末清初,文社、诗社遍布江、浙、闽、鲁、赣、粤等省,社盟活动动辄千人,少者数十,白下、吴中、松陵、淮扬都是集会之地。他们制定社约、聚会创作、编辑刊物、结集出版。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二云:“自前明崇祯初至本朝顺治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且风行百数十年。文人学士们不仅是结社会朋,有的还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抨击时弊,关注民生,甚至于议政监督。如复社、几社、慎交社、惊隐诗社等众多社团,皆有吴江人氏为中坚或结社领袖,他们带领正义之士,向上抗争,寻求生存与发展,在全国颇具影响力。据王文荣博士论文《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考证:明清时期吴江地区有社盟组织23个之多,并延绵不绝至解放前夕。

  陈去病《五石脂》中说:“据父老传说,第就松陵下邑论,则垂虹桥畔,歌台舞榭相望焉,郡城则山塘尤极其盛。画船灯舫,必于虎丘是萃,而松陵水乡,士大夫家咸置一舟,每值嘉会,辄鼓棹赴之,瞬息百里,不以风波为苦也。闻复社大集时,四方士子之舟相赴者,动以千计,山塘上下,途为之塞。迨经散会,社中眉目,往往招邀俊侣,经过赵李,或泛扁舟,张乐欢饮。则野芳滨外,斟酌桥边,酒樽花气,月色波光,相为掩映,倚阑骋望,俨然骊龙出水晶宫中,吞吐照乘之珠。而飞琼、王乔,吹瑶笙,击云傲,凭虚凌云以下集也。”

  明代以来,吴江文人结社延续不断,为文人唱和与切磋提供了园地。早在明万历年间,盛泽卜梦熊曾创设绿晓斋社,后由其子舜年(字孟硕,号野水)继之,“偶相飘聚,动声四海。”就连士女们也纷纷结社立盟,吴江闺阁结社以“清溪吟社”为典型。郭丹丹在《乾嘉吴中女性诗人群体研究》中说:“十位多才多艺的闺阁女子聚在一起组成诗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雅集活动,她们有时以诗相聚,举行诗酒雅集,有时以歌相聚,相携弹唱,风雅至极。”

  社盟组织中,又有僧人文士共同结社,清初吴江僧大持结社,就是一例。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七《人物十四》载:“大持,字圆印,姓沈氏,吴江人。云栖染,受具工诗,又有实印(字慧持)、接待寺僧妙严(字端友)、际瞻(字师星)、源际(字旷兼)皆吴江少年僧,结诗社以清新之句相尚。”还有家庭结社,如成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秋的同里镇章家浜金氏家族诗社———学吟社,弟兄父子,此唱彼和。金锐在《其恕斋诗集》里有这样的记载:“人生几何,对酒当歌。不堪卒读,愁绪颇多。忆昔辛未,一门结社。略识诗书,不盲不哑。弟兄父子,即友即师。此唱彼和,析疑赏奇。佳话韵事,喜能得雨。彻夜长吟,兴高鼓掌……”诗社还将“弟兄父子,即友即师”刻成了章。金立初曾回忆道:“诗是我家事”,也就是吟诗作对成了金家的大事。一段时间后,大家把几经修改讲评过的作品汇成《务滋堂集》,计有四册,收集了《梦游草》十五卷;《翠娥楼诗草》六卷;《味真山房诗草》二卷;《听雨芭蕉馆诗草》三卷、《其恕斋》四十三卷。另外还有一些《桑梓集》、《萝月榭诗抄》等以手抄本行世。陈去病《松陵诗派行》中将吴江文人诗社、文学群体进行梳理和记录。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在《陈去病全集》序言中指出:“明代中叶以后,吴江地区文社发达。先有不少文人参加东林、复社。明亡后,叶继武、戴笠等吴江人士组织惊隐诗社(逃之盟),顾炎武、归庄等纷纷加盟。陈去病受先辈濡染,一生组织过多种社团。”

  陈去病参与、组建的社盟组织较多。如1898年,在家乡吴江组织成立“雪耻学会”,响应维新运动;1906年,为纪念明末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在安徽府中学堂与黄滨虹等组织黄社,以继承黄宗羲学风文风,盟词:“遵梨洲之旨,取新学以明理,忧国家而为文。”1907年在上海编辑《国粹学报》,与吴梅等组织神交社,传承复社“执干戈以卫社稷”的传统,在他日革命战争中“攀弧先登”。1908年在绍兴府中学堂与宋琳等联络越中志士结为匡社;又和徐自华等一起,为纪念秋瑾在杭州创设秋社;1909年与柳亚子等在苏州虎丘成立南社;192310月以引纳新潮,提倡气节、发挥民族精神,整理国学为宗旨在上海成立新南社,12月又与柳亚子等在上海成立岁寒社,以砥砺气节。

  文人结社具有传承性,竹溪草堂诗社创立人袁景辂,字质中,号朴村,居同里,少有诗才,精于制举文,屡试不第,诗学源流秉承沈德潜,与顾汝敬、王元文、沈芥舟、陈毓升、沈梦祥、沈培生等共结诗社,后其子袁棠(字甘林,号湘媚)接力竹溪草堂诗社。

  如火如荼的江南社事,也使清廷预感到可能给其政局安全带来隐患。顺治九年(1652)、十七年(1660),清政府两次下令禁社。顺治十七年正月,给事中杨雍建上疏:“今之妄立社名,纠集盟誓者,所在多有。而江南之苏、江、浙之杭、嘉、湖为尤甚。其始由于好名其后因之植党。”他建议“不得妄立社名,其投剌往来,亦不许用同社、同盟字样,违者治罪。”朝廷采纳疏言,严行禁止。顺治十八年(1661),又有奏销案,社事活动大受影响。

  现考述吴江历史上重要的社盟组织及相关人物。

  复社 复社是明末规模最大的政治性文人社团。创立复社以兴复绝学、切磋学问为旨,后开始裁量公卿,赀议朝政,社事活动逐渐与时局、政局、党局发生了联系。关于复社始末,谢国桢先生在《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一书撰有专论,丁国祥先生也有专著《复社研究》,陈去病《五石脂》对于复社之事也有记述。一般认为复社为太仓张溥及张采所创立,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第六编第一章第十二节张溥陈子龙:“太仓张溥字天如、张采字受先,号娄东二张,集吴中名士相与复古学;而溥为主盟,编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名其文社曰复社”。《复社纪略》卷二云:“复社气遍天下,俱以两张为宗。”

  然,在复社成立之前,太仓张溥、张采和陈子龙等人已于天启四年(1624)在常熟成立应社,以“尊经复古”为己任,评骘五经制议,吸引了江浙皖士子。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云:“‘张受先(采)’云:甲子冬,与天如(张溥)同过唐市,问子常庐,麟士(顾梦麟)馆焉。遂定应社约,叙年子常居长。”初创之时的应社,仅有十一人,后来入社者剧增,地域涉及江南、江北乃至河北,影响日广。五年后又组成了波及全国的文社联合体———广应社。黄宗羲曾说:“崇祯间,吴中倡为复社,以网罗天下之士,高才宿学多出其间……”陆世仪《复社纪略》中云:“吴江令楚人熊鱼山开元,以文章经术为治,知人下士,慕天如(张溥)名,迎至邑馆,巨室吴氏、沈氏诸弟子,俱从之游学。”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一又云:

  崇祯之初,嘉鱼熊开元宰吴江,进诸生而讲艺,于时孟朴里居,结吴曾扶九、吴允夏支盈、沈应瑞圣符等,肇举复社。于时云间有几社、浙西有闻社、江北有南社、江西有则社,又有历亭席社、席社、昆阳社、云簪社,而吴门别有羽朋社、匡社,武林有读书社、山左有朋大社,佥会于吴,统合于复社。

  邑人计东《上吴祭酒书》云:

  始庚午之冬,因鱼山熊先生(熊开元)自崇明调宰我邑,最喜社事,孙孟朴乃与我妇翁(即吴扶九)及吕石香辈数人始创复社,颇为吴门杨维斗先生不快。孟朴常怀剌谒杨先生,再往不得见,呵之曰:“我社中未尝见此人。”我社者应社也。盖应社之兴久矣,时天下但知应社耳。

  陈去病《五石脂》云:

  嘉鱼熊开元为吴江令时,拔吴扶九于俦人之中,许为国器。扶九提倡复社,嘉鱼实左右之。

  ……

  孟朴名淳,吾邑之田义村人也(原注:其地今隶震泽)。地与吴溇月港相近。晚居南浔,日梅绾居,诗集名因之,少为嘉兴府学生。复社之盛,先生实为媒介,故当时有孙铺司之目。又时有为孟朴口号云:“案头一部《汉书》,袖中一封荐书,逢人便说我哩天如天如。”其风趣可想矣。

  又张鉴《冬青馆甲集》卷六《书复社姓氏录后》云:

  扶九居吴江之荻塘,籍祖父之赀,会文结客,与孟朴最厚。奔走社事,扶九实出白金二十镒、家谷二百斛,以资孟朴之行,阅岁群彦胥会于吴郡。

  杨凤苞《秋室集》卷五云:

  (曾羽)(扶九)与同志孙淳(孟朴)等四人创为复社,义取剥穷而复也。太仓张溥举应社以合之。

  可见,复社最早成立于崇祯二年(1629),地点在苏州尹山,乃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人集团,创立者为孙孟朴、吴扶九,以及时任吴江县令的熊开元等人。当时确立的宗旨是:剥穷而复。意思是希望在文风乃至政见上,将否极泰来。所以复社与应社曾同时并存,后经张溥协调,才将应社合并入复社,《秋室集》又云:“太仓张溥举应社以合之(复社)。”而事实是,吴江复社成立在先,张溥并应社入复社在后,因张溥的声名远在孙孟朴等人之上,久之,复社之名也就归于张溥了。清初邑人潘柽章,对于复社创立也取笼统的说法,其《松陵文献》卷九云:

  吴(曾羽),字扶九,貌魁硕,善谈论,少负才名,喜结客。复社初起,(曾羽)与同郡张溥、杨廷枢等实为领袖。

  孙淳与吴扶九创立复社,不是应社。但后来张天如竟把应社合并到复社。王应奎《柳南随笔》云:“赖天如重重调剂其间,而两社始合为一。”

  复社不仅仅是一个政党化的文人组织,也是一个学术组织,切磋艺文,参与社会活动,至南明弘光政权灭亡,复社才停止活动。

  惊隐诗社 该诗社是明亡后继复社而起的江南人士眷怀故明、耻事新朝所结的重要社事之一。清顺治庚寅(1650)年,叶继武、吴宗潜、吴炎、潘柽章等在吴江创立惊隐诗社,为清初爱国诗社,该社又名“逃社”、“逃之盟”,入社成员48人,来自苏州、无锡、嘉兴、杭州、吴江、湖州、昆山等地,其中吴江就有34人;顾炎武、归庄等参加过该社活动。谢国祯在《明末清初的学风》一书中专门论述了顾炎武与惊隐诗社。主盟者为汾湖叶继武和铜罗严墓的吴宗潜。《国朝松陵诗征》云:“散人(叶继武,号带五散人)当鼎革后,隐居唐湖之古风庄,与吴东篱昆仲结惊隐诗社,社中人皆江浙之高蹈而能文者。”惊隐诗社又名“逃社”,亦称“逃之盟”,入社者皆为明朝遗民。

  杨凤苞《秋室集》卷一《书南山草堂遗集后》述之颇详:

  明社既屋,士之憔悴失职高蹈而能文者,相率结为诗社,以抒其旧国旧君之感,大江以南,无地无之。其最盛者,东越则甬上,三吴则松陵。然甬上僻处海滨,多其乡之遗老,闲参一二寓公,松陵为东南舟车之都会,四方雄俊君子之走集,故尤盛于越中。而惊隐诗社又为吴社之冠,汾湖叶桓奏,社中之领袖也。家唐湖北诸之古风庄,有烟水竹木之胜。岁于五月五日祀三闾大夫,九月九日祀陶徵士,同社麋至,咸纪以诗。今考入社名流,见于桓奏《南山堂集》者略具。……迹其始于(顺治)庚寅(1650),终于(康熙)甲辰(1664)。诸君子各敦蛊上履二之节,乐志林泉,跌荡文酒,角巾野服,啸歌于五湖三泖之间,亦月泉吟社之流亚也;后之读《遗民录》者,必有取于斯也夫。桓奏名继武,自号五带散人,集凡四卷,假阅于沙洚陈氏。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