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数字方志馆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望族 >> 名人轶事 >> 以藏研史 挖掘传承——记吴江文史名家张舫澜

以藏研史 挖掘传承

记吴江文史名家张舫澜

2020/6/28 0:48:06    作者:  殷秀红 来源:  吴江通    【字 号:  】   点击量:8293

  张舫澜出生于1939年,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分湖诗社社长,又是吴江著名的收藏家,藏书8890册,杂志刊物4171册,他家2008年被评为吴江市十佳藏书家庭。他好读好学,以藏研史,在挖掘传承吴文化、南社研究、地方文化方面均作出了贡献。

  以藏研史硕果累累

  张舫澜痴迷收藏,其中不乏珍品,如典籍明嘉靖袁仁(袁黄之父)《一螺集》。有的还是孤本,如徐灵胎《洄溪道情》稿本,还有清咸丰四年合装手抄本《赵圣关》、《薛六郎》,神歌手抄本《香山鹦哥传》等。其中《赵圣关》是至今发现的吴语地区最早的一部手抄本,为人们所推崇。喜欢搞研究的国内外文史爱好者和学者,闻之纷纷登门求教,他总是乐于相助。

  50年来,张舫澜以藏研史,搜集、整理、主编七部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赵圣关》、《鲍六姐》、《卖盐商》、《刘猛将军神歌》、《六郎娶小姨》、《孟姜女》,撰写吴歌、宣卷、神歌、道情、佛曲等学术论文,主编或参与编辑出版专集如《中国·芦墟山歌集》、《中国·芦墟山歌续集》、《中国·同里宣卷集》、《太湖渔歌》、《吴江传说》等。

  这些是张舫澜几十年来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结果。他组织几位民间文化研究者,走乡村,蹲田头,访老人。有张30多年前的老照片为证,那是张舫澜和马汉民(江苏省吴歌协会会长)一起采访“山歌女王”陆阿妹的情景。他说,本想请陆阿妹到分湖滩唱山歌的,后来陆阿妹走到礼堂桥时说就在这桥头唱吧。悦耳的歌声在小河边回荡,吸引四方街邻奔过来驻足聆听。

  陆阿妹深情地唱起的是《五姑娘》情人绣汗衫寄托爱情的片段,约200多句,张舫澜用录音机采录,制作了珍贵的口述资料。录毕,陆阿妹高兴地说,文革时她被贴了大字报,不能唱了,现在终于好放开嗓子唱芦墟山歌了。

  此后,张舫澜又几次去陆阿妹家采录,小山歌、中山歌、长篇山歌达360多首。如此这样的采录,张舫澜经历很多,或录音,或笔记,根据口述原始唱段、手抄本,慢慢地积累,整理成集,付梓出版,轰动国内外民间艺坛。

  《五姑娘》最后收集整理2900多行,否定了长期以来“汉族无长篇叙事民歌”、“江南无长篇叙事民歌”的传统说法。《五姑娘》亮相后,获江苏省钟山文学奖、江苏省民间文学一等奖。张舫澜不愧为芦墟山歌搜集研究的第一人。

  曾经有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张舫澜,说他是一位野外型学者,如一位考古学者,走出书斋,奔波野外,挖掘第一手资料,采集、收集、整理史料。这样坚持了大半辈子,难能可贵,可说是他人生的一大亮点。

  寻踪求学潜心“南研”

  民间文艺研究仅是他人生的一部分,张舫澜还大力收罗南社典籍,寻踪访友,登门求学,为南社研究事业作出了贡献。

  为此,他从研究柳亚子入手,搜罗柳亚子史料,先后撰写了《柳亚子传略》、《南社首次雅集》、《秋瑾与南社》、《吴梅评传》等50多篇论文,发表文史权威杂志如《文史哲》等,其中三篇还入选《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江苏历代文学家》等。

  前不久,张舫澜前往东山古槎湾参加苏州南社研究会年会,张舫澜作为南社研究者代表上台发言。他感慨地说,他对南社的研究起步很早,上世纪50年代末 6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收集、研究南社。因此,他从对柳亚子的研究起步,是吴江南社研究的第一人。

  1958年,20岁的张舫澜在嘉善读高中。在622日《解放日报》上看到柳亚子逝世的消息,深感悲痛。张舫澜从小就崇拜柳亚子和鲁迅,为此他取了笔名“亚人”。亚,亚子。人,周树人。得此消息,怎不令他痛心。为了纪念柳亚子和学习柳亚子精神,张舫澜决定开始研究柳亚子。“分湖便是子陵滩”,身为柳亚子的同乡,张舫澜感觉到的是一份责任,坚定地走上了南研之路。

  在嘉善读书时,当地文化名人杭州大学教授张凤,即张天方,张舫澜对他有如雷贯耳之感觉。张舫澜想去拜访他,从他那边了解、征集柳亚子的史料。

  张舫澜回忆,张天方中等身材,微胖,两眼炯炯有神,白胡须,颇有仙骨道人之风。朋友小周把张舫澜介绍给张天方,说张舫澜是江苏芦墟人,正在收集柳亚子史料,今天特地登门求教先生。张天方一听很惊喜,居然还有名小青年要收集柳亚子的史料,对张舫澜赞赏有加。他们相谈甚欢,谈家常,聊芦墟和黎里,因张天方小时曾跟随舅舅董书城(容申)到过北厍大胜村读书,住过一段时间,董书城就是柳亚子和他的教书先生。一段佳话,一种缘分。

  话别时,张天方约请张舫澜第二日再来。次日,张舫澜兴冲冲又去张天方家拜访。这次张天方已有准备,早整理好了一份他与柳亚子关系的《关于柳亚子》提纲,供张舫澜参考。

  那份是张天方的手迹,张舫澜至今珍藏。薄薄一张不大的纸,清晰地记载着:一、亚子家乡。大胜,草涧堂。黎里,周宅。二、家乡的交游。陈去病、两沈、两许、凌……文末,他自言,“我是往来于南社周围而没有加入在内的一个”。随后,他为张舫澜讲述提纲背后的故事,这对张舫澜研究柳亚子帮助很大。

  临行前,张天方另介绍杭大中国文学系桂兴源给张舫澜,并赠送他编著的《张天方字典》。那是一本关于面、线、点的袖珍小字典。还有一本张天方诗集,前后三百吟及他的医学油印本著作《内病外治讲义》等书。如老师所说,他俩是一见如故遇知音。

  过一段时间,1959年,张舫澜经张天方指点后,写就了《柳亚子传略》文,次年又写了一篇《南社首次雅集》。

  那年,张天方曾和张舫澜提过,他有一位老朋友是苏州文化名人范烟桥。当初他是苏州市文化局局长、文管会主任、文联主席,建议张舫澜拜范烟桥为师,可当面讨教。张天方说着,郑重为他写了一封举荐信,让他面交范烟桥。1960年,张舫澜如愿拜范烟桥为师,从此张舫澜有了名师指点,在研史的路上越走越宽,充满信心。

  此后,张舫澜写就的柳亚子研究文章,由范烟桥推荐在《苏州政协文史资料》发表。其中数篇收入《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在两位名师指点和鼓励下,1961年张舫澜参加江苏高考,被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不幸的是,那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张舫澜身患浮肿病,与大学失之交臂,错失了学习的机会。不过如他说的,自学同样有出路,他走上收藏、挖掘、研史之路。

  除上文提到的他走访张天方、范烟桥与南社有关人员外,张舫澜和南社后裔长期保持密切联系,或拜访,或通信,如柳亚子堂兄柳率初、柳亚子夫人郑佩宜、周建人、阿英(钱璎之父)和同乡的唐九如先生。张舫澜的诚恳求学和研究精神感动了他们,获赠他们的珍贵史料《迷楼集》、《乐国吟》、《柳亚子先生五十晋八纪念册》、《南社纪略》、《柳亚子诗词集》等。期间通过与周建人的长期通信了解,张舫澜撰写了《鲁迅与南社》和《鲁迅与柳亚子》。

  吴江是南社活动的“大本营”,为配合宣传吴江特色文化,打造品牌,取得效应。近日,在张舫澜引领下,我随原文联主席俞前和新闻媒体人员一起,调查走访了芦墟南社社员和芦墟文化名人遗址。这对于张舫澜来说,是一件大喜事。

  我看他不顾羸弱的身体,走街串巷,为大家讲述了百年前的文人雅事,知晓了郭麏、夏应祥、袁黄、陆燿、许半龙、许康侯、沈昌眉、沈昌直、唐九如等人事迹,可说是给南社社员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张舫澜与我说,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和我父亲、柳义南先生等人加入苏州市历史研究会,为协会会员。在苏州市建城2500周年纪念之际,曾同赴苏参加州研讨会,后结集出版了论文集。他的《吴梅评传》因此也收入论文集内,可喜可贺,不愧是南社研究前辈。

  地方史志挖掘传承

  同时,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张舫澜坚持以历史着手,搞调查研究,出了不少成果,在20057月《中国·吴歌论坛》发表《芦墟历史上的民间诗人》、《芦墟山歌摭谈》。200812月《刘猛将传说和吴江庄家圩猛将会调查》发表在日本《中国农村的信仰与生活》。20121月《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发表论述《五姑娘》、《孟姜女》等论文。20133月《同里宣卷漫记》发表于《东吴文化遗产》第四辑。20143月他撰写的《芦墟摇快船谈歌》发表于《吴江文化》等,无不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地方志史。

  其实,张舫澜对地方史志的挖掘不是一朝一夕的,他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收集地方文化史料,光对芦墟镇史料就搜集了200多种。那时他设想收集芦墟镇新志方面的资料,坚持不懈,历经四年的时间,1964年写就6万多字《芦墟镇新志》提纲《芦墟镇概况》,张舫澜遂寄给范烟桥老师指点,马上得先生回复,鼓励他将镇志整理出来。说芦墟镇志已经200多年没人编写了,已出现了断层,留传下来的版本还是柳亚子高祖柳树芳编著的《分湖小志》。

  所说的《芦墟镇概况》,可惜在“文革”中被当破四旧没收,庆幸的是其中《太平天国在芦墟》章节留存。粉碎“四人帮”以后,苏州博物馆甘兰经联系张舫澜,说在我们资料室发现他当时写的《芦墟镇新志》提纲《芦墟镇概况》(亚人编写),当初是由范烟桥提供给博物馆的。现在手稿复印件寄到他手中,张舫澜百感交集。

  芦墟是张舫澜的家乡,研究地方志史是他的首选。机会来了,在1961年,张舫澜得陈梦琴后代馈赠《留斋集》、《梦琴诗选》、《梦琴诗草》、《陈梦琴先生·墓志铭、诔治、行略》、《杨忠文先生实录》。其中发现由陈梦琴书稿编,许半龙增订的《杨忠文先生实录》所说的“杨忠文先生”,即是杨廷枢,他是明代学者、应社、复社领袖。苏州皐桥人,爱国志士,牺牲在芦墟泗洲寺边上的永安桥。

  这引起张舫澜的高度重视,为研究爱国志士史迹,他赴浙江图书馆抄录《苏城记变》、《复社纪略》、《吴长兴伯集》等相关史料。回来写就《杨廷枢血溅永安桥》,1963年发表《新华日报》副刊。后来,198241日他在《苏州日报》又发表《高风亮节杨廷枢》。

  在1961年那年,张舫澜还收藏到不少宝贝,得珍贵的《一螺集》(明东吴袁仁,良贵著,袁仁系袁黄父,笔者注)手稿,开始了他40多年对袁黄的研究,在2012年张舫澜写出25万字《袁黄传》初稿,计划准备明年出版。

  藏书中,张舫澜还有一本《陈敬璋许洄溪道情稿本》(乾隆稿本,属孤本)。陈敬璋是海宁陈阁老的哲嗣,徐灵胎的表兄,故而书编著作者是徐大椿,即徐灵胎。张舫澜以藏研史,是他一大特长,藏书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和发挥。

  再说张舫澜的父亲张琪荪是名老中医,徐灵胎名医顺当然是他所关注的,且也喜欢研究地方史志。因此,其父亲在晚年也写了一篇《徐灵胎传略》。张舫澜甚喜,想在父亲稿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收藏,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为此,经他多年的努力,他收藏到三个不同版本《洄溪道情》。前面的一种和《徐氏杂著四种·洄溪道情》(道光木刻本)和《洄溪道情》(民国二年)是三个不同版本。丰富的史料,张舫澜有了考证的依据,近年他写就一篇《对徐灵胎三个版本的洄溪道情考略》。

  不仅如此,张舫澜对陆燿、郭麏、洪祖烈等芦墟历史文化名人也进行了收集和研究。现在张舫澜收藏地方志书有《湖隐外史》、《分湖志》(抄本)、《分湖小志》、《震泽镇志》(清嘉庆)、《黎里志》、《黎里续志》、《周庄志》、《木渎小志》等,约200多种地方史志。

  张老师收藏,挖掘,研究,不忘传承。一有时间,就奔波分湖及周边地区传播传统文化。2013年开始他每周一次辅导汾湖高新区实验小学历史老师有关分湖文史方面课程。一来提高他们业务水平,二来为他们编著校本教材作准备,一举两得。另外,每周三张舫澜到北厍小学教授传统诗词和吟唱,并培训吴江区语文、音乐老师骨干。这样的诗词培训班,分湖诗社2011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期吟诵班。张舫澜对老年诗词爱好者,同样不放弃。名声在外,2012年张舫澜受邀“松韵诗社”开课诗词吟唱培训班。

  莫遣时光指缝流,听松话雨品春秋。寸心解释风云变,自有雄韬驭浪头。这是张舫澜题芦墟实验小学教学楼四首之一的《话雨楼》。从中可见他对家乡、对事业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电话:0512-63016908  传真:0512-63016927
地址:苏州市吴江区中山南路1979号 邮编:215200
吴江区档案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