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墟镇志
 1 序
 2 凡例
 3 概述
 4 大事记
 5 第一卷(地理)第一章(建置区划)
 6 第一卷(地理)第二章(自然概貌)
 7 第一卷(地理)第三章(物产资源)
 8 第一卷(地理)第四章(人口)
 9 第二卷(镇村建设)第一章(建设规划)
 10 第二卷(镇村建设)第二章(路桥河道)
 11 第二卷(镇村建设)第三章(公用设施)
 12 第二卷(镇村建设)第四章(房屋建设)
 13 第二卷(镇村建设)第五章(环境保护)
 14 第二卷(镇村建设)第六章(管理机构)
 15 第三卷(工业)第一章(工业体制)
 16 第三卷(工业)第二章(机械电缆业)
 17 第三卷(工业)第三章(建材业化学工业)
 18 第三卷(工业)第四章(纺织服装业)
 19 第三卷(工业)第五章(粮油食品业)
 20 第三卷(工业)第六章(农具造船业)
 21 第三卷(工业)第七章(外商投资企业)
 22 第四卷(农业)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
 23 第四卷(农业)第二章(农业管理)
 24 第四卷(农业)第三章(粮油作物)
 25 第四卷(农业)第四章(其他作物)
 26 第四卷(农业)第五章(畜禽饲养)
 27 第四卷(农业)第六章(渔业)
 28 第四卷(农业)第七章(农田水利)
 29 第四卷(农业)第八章(农机具和农活)
 30 第五卷(商业)第一章(商业体制)
 31 第五卷(商业)第二章(商品流通)
 32 第五卷(商业)第三章(饮食服务)
 33 第五卷(商业)第四章(对外贸易)
 34 第五卷(商业)第五章(集市贸易)
 35 第五卷(商业)第六章(工商行政管理)
 36 第六卷(财税金融)第一章(财政)
 37 第六卷(财税金融)第二章(税务)
 38 第六卷(财税金融)第三章(金融保险)
 39 第七卷(交通邮电)第一章(交通)
 40 第七卷(交通邮电)第二章(邮电)
 41 第八卷(政党社团)第一章(中国共产党)
 42 第八卷(政党社团)第二章(国民党 三青团)
 43 第八卷(政党社团)第三章(社会团体)
 44 第九卷(政务)第一章(解放前的政务)
 45 第九卷(政务)第二章(解放后的政务)
 46 第九卷(政务)第三章(政法)
 47 第十卷(文化科技)第一章(文化机构)
 48 第十卷(文化科技)第二章(文学艺术)
 49 第十卷(文化科技)第三章(报刊著作)
 50 第十卷(文化科技)第四章(科技)
 51 第十一卷(卫生体育)第一章(卫生)
 52 第十一卷(卫生体育)第二章(体育)
 53 第十二卷(教育)第一章(旧式教育)
 54 第十二卷(教育)第二章(小学和幼儿教育)
 55 第十二卷(教育)第三章(中等教育)
 56 第十二卷(教育)第四章(成人教育)
 57 第十二卷(教育)第五章(教师和经费)
 58 第十三卷(文物古迹)第一章(村墅胜迹)
 59 第十三卷(文物古迹)第二章(古桥)
 60 第十三卷(文物古迹)第三章(古建筑)
 61 第十三卷(文物古迹)第四章(古墓石牌坊)
 62 第十三卷(文物古迹)第五章(传世文物)
 63 第十四卷(军事)第一章(兵防)
 64 第十四卷(军事)第二章(兵役)
 65 第十四卷(军事)第三章(民兵)
 66 第十四卷(军事)第四章(兵事)
 67 第十四卷(军事)第五章(抗日战争)
 68 第十五卷(人物)第一章(历史人物)
 69 第十五卷(人物)第二章(当代人物)
 70 第十六卷(社会)第一章(人民生活)
 71 第十六卷(社会)第二章(风俗习惯)
 72 第十六卷(社会)第三章(宗教)
 73 第十六卷(社会)第四章(语言)
 74 第十六卷(社会)第五章(姓氏宗族)
 75 第十七卷(丛录)第一章(分湖三本旧志的特色)
 76 第十七卷(丛录)第二章(诗文选录)
 77 第十七卷(丛录)第三章(芦墟镇群英谱)
 78 编纂机构
 79 编后记

一部镇志,十年心血。千年变迁,一书概述。《芦墟镇志》经修志人员多年艰辛收集、整理,去粗取精,剔繁存要,今天终于问世。

《芦墟镇志》是一部新版地方志,是继《分湖志》以后一部比较真实记载芦墟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商贸、风情、人物、天时、地理诸方面内容的百科全书。她上溯春秋战国,现述改革开放,突出了自1133年南宋芦墟设分湖巡检司至今八百多年的历史变迁。是一部能透过字里行间全面了解芦墟历史的地方史书。

《芦墟镇志》是一本时代教科书。她记载了芦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遭受欺压、蹂躏的屈辱历史,也讴歌了芦墟人民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民族精神;记录了芦墟地区昔时经济滞后,贫穷闭塞,发展缓慢的柔弱景象;着重介绍了新芦墟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繁荣至强的客观现状,具有启迪和教育作用。

《芦墟镇志》是一首浓郁风情诗。她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芦墟的田园风光,水乡气息,风物人情以及文化底蕴。芦墟山歌是最显芦墟文化特色的载体,吴侬细语,抑扬顿挫,娓娓动听,表达了东吴大地百姓心底的压抑、期盼和追求。

《芦墟镇志》已起到刻录历史、反映现今的作用,她将继续发挥继往传承、昭示未来的作用,是见证芦墟的一份精神财富。

《芦墟镇志》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各任领导、各界各业人士的支持和协助,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百密一疏,沙中淘金定有漏失,恳望阅者慧眼圈误,细心探漏,大手斧正,鞭策我们把《芦墟镇志》编得更翔实,更完美。

 

 

中共芦墟镇委员会书记李建炯

芦墟镇人民政府镇长顾国文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