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志
 1 概 述
 2 大事记
 3 第一卷 地理
 4 第二卷 人口
 5 第三卷 文物古迹
 6 第四卷 旅游
 7 第五卷 退思园
 8 第六卷 老 宅
 9 第七卷 农业
 10 第八卷 工业
 11 第九卷 商业
 12 第十卷 交通邮电
 13 第十一卷 财税金融
 14 第十二卷 镇村建设
 15 第十三卷 政权司法
 16 第十四卷 党派社团
 17 第十五卷 教育 科技
 18 第十六卷 文化
 19 第十七卷 艺文
 20 第十八卷 卫生 体育
 21 第十九卷 军事
 22 第二十卷 人物
 23 第二十一卷 风俗•方言•宗教
 24 第二十二卷 丛录
 25 编后记

    同里镇,位于东经120°44′,北纬31°09′,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在吴江市东北部,与吴江市区仅隔6千米,距苏州18千米,距上海虹桥机场80千米。东南接318国道,西连苏嘉杭高速公路和227省道,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2003年,全镇面积为131.54平方千米,人口53541人。全镇有19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古镇区范围东至东溪桥,南至入镇口,西至陆家埭,北到红塔埭,面积为0.87平方千米。

    同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挖掘的大量文物证实,同里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同里原称“富土”。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益繁华。唐初,改名铜里,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吴越王钱镠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后,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

    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始设巡检司,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拆分为“同里”。

    元明时同里渐移至南,因镇内三条东西向市河呈“川”字形,又名“同川”。明弘治元年(1488年),同里属吴江县范隅下乡。

    屯村汉代形成集市,始称“屯市”,唐初已达兴盛时期。宋建炎年间,居此地者千余家。元明时“易市为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张士诚弟士德据吴江,分兵谭道济守屯市东关,控扼秀州、松江二要冲。明嘉靖年间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后居民稍增,自成市井。明弘治元年(1488年),屯村属吴江县久泳乡。

    清乾隆年间,原同里镇中水面数亩的放生河被填塞筑屋,“亦成闹市”,称“新填地”。镇域继续向东南扩展。清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区域自治,屯村始属同里区管辖。宣统三年,同里设自治公所。

    民国元年(1912年),同里称市,设市公所。民国16年,同里设市行政局。民国18年同里为二区,辖4镇28乡。民国23年8月,辖3镇11乡。民国35年初,辖1镇11乡,10月辖1镇6乡。民国37年2月,辖1镇2乡。

    民国38年4月30日,同里解放。1950年1月,同里设区,辖1镇(同里镇)8乡(镇北、镇南、九里、屯村、沐庄、星东、星南、叶泽)。1952年,同里镇为县属镇,同里区仍辖8乡。1956年3月,同里区并入城厢区。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分设同里乡、屯村乡,同属吴江县管辖。1985年10月,同里镇、乡合并,实行镇管村体制。1992年9月,屯村乡撤乡建镇。2001年10月,屯村镇并入同里镇。

    同里文化积淀深厚,素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之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育了代代精英;彬彬辈出的蔚蔚人才,支起了千年的文化古镇。千百年来孕育出了众多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朝廷命官。据史料记载,自北宋至清末,先后出过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0多名。南宋时有诗人叶茵;明代有《永乐大典》副总裁梁时,《园冶》作者、杰出的造园大师计成;清代有吴门书画坛一代宗师陆恢,军机大臣沈桂芬;近代有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著名国学大师金松岑,社会活动家王绍鏊、蓝公武,《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革命烈士、著名教授费巩等;当代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新德、沈善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20多人。并有诸多名士曾寓居同里,他们中有倪瓒、姚广孝、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董其昌、沈德潜及柳亚子、费孝通等。

    同里文人众多,著述丰富。诗词创作可追溯至唐朝,诗风词韵,绵延千年,经久不衰,传唱至今。明清两代,里人刊刻存世文集、诗集达357种1551卷,其中不乏鸿篇巨著,被列入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纂修的《四库全书》的有10多种。其存世作品据统计,宋、元、明共有51人著述作品100多部,清代124人著述作品254部,民国时期著名作者20多人著述作品150多部,解放以后,大量的著述以科技、医学、社会等专著和论文为主。全国各省市级图书馆基本上都藏有同里人的著作。

    同里人兴办报刊杂志,重视舆论工具,趋于时势,成为波动国内外的信息源。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柳亚子、任传薪在同里创办《复报》,旨在推翻清廷、光复中华。宣统年间范烟桥创办《同言报》,在国内外发行。民国元年(1912年)范烟桥等创办《同南》杂志,发行六省一市,历时十年。此后同里先后出版了《同里导报》、《新同里报》、《吴江报》等20多种报刊杂志。同里人在外埠办报刊也是声名显赫。光绪二十八年任独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的学习英语的杂志——《通学报》。陈去病凭借满腔的热情和出众的才华创办报刊杂志,负责编辑《南社丛刻》,先后主编过《江苏》杂志、《警钟日报》、《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国粹学报》、《中华新报》、《大汉报》、《越铎日报》等,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四处奔走呼号,成为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民国27年1月,严宝礼为宣传抗日救国,在上海创办《文汇报》,任总经理。《文汇报》创办以来,虽屡经挫折,但仍坚持至今,成为中国一份有影响、有特色、受欢迎的日报。

    同里向来为礼仪之邦,兴学之风为世人瞩目。古代的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相继开办,科举致仕者不断。元、明、清同里建有社学。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在同川义塾的基础上建起同川书院。清末民初兴学之风更盛,光绪二十八年,金松岑创办“同川自治学社”(即同川学堂前身),为吴江现代新式学校的开始,并建立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从属上海中国教育会。光绪三十年,金松岑创建明华女校,是吴江近代女子教育先例。光绪三十二年,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创办了声名卓著的丽则女学。宣统元年(1909年),丽则女学又开设师范本科班,一切教科参照日本女子师范章程办理。据民国13年统计,同里县立、市(区)立、私立学校达12所之多,就学人数七八百人。民国31年,由薛凤昌等创办同文中学(同里中学前身)。解放后,同里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镇于1991年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要求。1999年,通过省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先进镇验收。2003年,同里有完中、初中各1所,中心小学2所,辖村小学2所,幼儿园2所,初、高中学生2310人,小学生3077人,在园幼儿710人。

    同里为水乡泽国,物产丰富。宋代,时已“民丰物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园池亭榭,声伎歌舞,冠绝一时”。元代镇区逐渐南移,至元末明初“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室宇丛密,街巷逶迤,市场腾沸,可方州郡”。宋、元、明三朝,同里已是吴中巨镇。

    同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日照2179小时,年均气温15.7℃,年均降水量1019.5毫米,“雨热同步”,“光温互升”,因而形成四大生产基地:

    粮油生产基地。同里四周碧野千里,良田万顷,河泊众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清代以来,逐渐形成发达的米市,与无锡北塘、江都仙女庙、上海南市并称“江苏四大米市”。每年运往上海的大米达五六十万石,甚至远销天津、宁波等地。特别是同里出产的白粳,在上海米市特称“苏同白”,约占旧上海全部食米的十二分之一。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同里米市已为“官牙七十二家,商贾四集”。规模最大者丰泰豫米行,在江浙两省中首屈一指。解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同里的人均商品粮,一直居吴江市1~2位之内。

    水产养殖基地。同里的水产业,从以捕捞为主,发展到以养殖为主。1989年全镇养殖面积780公顷(11705亩),水产品总产量达1947吨(38954担),比1979年增长10倍。2003年,养殖面积外荡1393公顷(20900亩),内荡1333公顷(20000亩),总产量达6174吨(123480万担)。同时,从单一的青、草、鲢、鲤发展到鲈鱼、对虾、青虾、蟹、鳖等优特水产品。

    种草养鹅(禽)基地。21世纪初,全镇种草133公顷(2000亩),哺坊40家,年哺苗鹅(禽)110.3万羽,养成鹅(禽)92.5万只。

    蔺草种植基地。旺塔、韩墅、裴厍等村历来种植67~133公顷(1000~2000亩)席(蔺)草,产量历年来均居吴江市之首,并在“烂田”中种植藕、荸荠、慈姑、芡实等。另外2000年全镇还种植中草药100公顷和蚕桑1333公顷。

    同里的工业,早期以生产农具和粮油加工为主。宋明时期,屯村铁作业已颇具规模。清末,同里盛称“九当十三车”(全镇有9家典当和13家油坊)。民国时期,工业有电灯厂、碾米厂、油厂。1952年,同里开办吴江县首家国营米厂,1956年扩建公私合营马兆源油厂。20世纪50年代组建五金社、木业社、铁业社、印刷社、石棉社、竹器社等。70年代发展成为电机厂、农机厂、印刷厂、石棉厂及新建晶体管厂等县属集体企业。80年代兴建一批乡镇企业。90年代民营和外资企业兴起。21世纪初,落户同里的外资、台资、港资企业45多家,民营企业近300家,形成“电子资讯、医药医保、新型建材、汽车配件、金属表面加工”五大特色产业。至2003年末,工业销售超亿元的企业有天翰科技、美欣医材、吴赣化工、通信电缆、常乐泡塑新材5家,其中天翰科技工业销售超13亿。

    粮油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同里商业的繁荣。清初,同里已成为方圆数十里商贸集散中心。民初商业辐射至邻近乡镇“商有典当、米行、盐公堂”,商业街东自新填地,西至西埭,全长1.5千米。上下街店铺栉比,集60多种行业,600余家商号。尤其是南湾塘、小菱湾一带,商贩纷至,百舸争泊,市河为塞,街道上往来熙攘,人声鼎沸,早晚不息,名店大号,比比皆是。民国14年(1925年),还有英商亚西亚和美商德士古火油公司来镇开设大同、恒大分公司。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的兴起,给同里的商业带来新的生机,随着游客的大量增加,本地土特产商店迅速崛起。外地名牌名店也落户同里,有刺绣、真丝、绸缎、食品、陶瓷等,品种齐全,档次较高,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明清街,两侧商店毗连,左侧前店后宅,右侧下店上宅。房屋多为木门木窗,青砖翘脊,路面金山石铺设,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古街特色。该街2003年有大小店铺97家,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是游览购物的好去处。在同里湖畔有同里湖大饭店(吴江市首家五星级宾馆)、同里湖度假村。古镇区内有形式各异的民居客栈,还有各房产商来同里建造住宅楼、商用楼(街)。

    同里是水上天堂。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交错密如蛛网,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3%以上。水是同里的命脉,是同里赖以生存的源泉。正如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教授所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同里的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四大基地”也可以说是同里的水经济。同里人的衣食住行与水息息相关。

    同里水上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上海裕青洪记轮局开通上海至同里航线,这是吴江县境内最早的轮船客运。民国15年(1926年)起,相继开辟苏州至周庄、苏州至芦墟的航线。镇与周围乡镇及农村之间交往主要靠航船。货运主要靠苏杭大运河,苏申内、外港等航线。小量的运输,主要靠木帆船,20世纪60年代用机动船。80年代前后两次对苏申外港线移道工程进行改造,加强了运输的安全性,提高了年运输量。公路运输方面,民国25年4月10日,(吴)江同(里)公路开工,民国28年12月,公路通车,民国34年6月,运河桥坍塌,公路中断。直至1980年,吴同公路通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公路建设发展迅速,至2005年现有过境公路“二横二纵”,呈“井”字型格局,高速公路、市、镇、村四级公路17条,总长度111.57千米,加上村内公路,公路密度为1.18千米/平方千米。据史料记载,从清朝、民国直至现在(2005年),同里古镇区不足一平方千米的土地,经常保持50座左右桥梁。现有100多千米的公路上就有164座桥梁,其中屯溪大桥、南星湖大桥是至2005年吴江市范围内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两座桥梁。

    古镇布局依水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人的住宅与水联系在一起,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深宅大院大多沿河而筑,有的人家搭建小阁于河上,备有吊桶取水吃用,水阁上亦可赏景乘凉。每户人家都有通往河中石阶,俗称“河桥”,备取水用水(淘米、洗菜、洗衣服等)之用。

    同里人天天与水打交道,时时离不开水,形成了一喝(茶)二冼(洗澡、洗衣服)的生活习惯。喝茶(或开水),同里人招待亲朋好友先以茶水为敬,串门访友一般都以茶水相叙,甚至上班做工都喜欢带上茶杯。茶杯随身带是水乡人特有的景观。民国时期,同里镇上有茶楼20余家,为取水方便,一般都沿河而建,河水用矾沉淀后即可沏茶。茶楼全日营业。喝早茶者四五点钟已到茶楼,河水沏茶,茶香四溢。喝茶者以中下层群众居多,四乡农民、渔民纷至沓来,茶馆内外热闹非凡。现存茶馆有南园茶社、泰来桥茶楼、三凤喜茶馆等6家。沿河廊下,民居茶摊鳞次栉比,喝茶者主要是游客,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观赏市河风光,昔日茶楼文化依稀可见。

    同里的园林也与水有着特殊的关系,宋代诗人叶茵始建的“水竹墅别业”,园有十景,其“曲水流觞”、“竹风水月”、“峭壁寒潭”等都是与水有关的水景。元代叶振宗的“水花园”,广数里,处在同里湖畔,中有“约鸥亭”、“小垂虹”等,池阁石梁,映带左右。明代任秀之的“湖村别业”,园中有“钓台”、“含香馆”、“玩月亭”诸胜,地处庞山湖畔。清代著名的退思园,被称为“贴水园”。陈从周教授曾指出:“任氏退思园于江南园林中独辟蹊径,具贴水园之特例。山、亭、馆、廊、轩、榭等皆紧贴水面,园如出水上。”“罗星听雨”更是以水为特色,四周环水,被誉为“蓬莱仙境”。

    邮电通信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同里设全盛合记信局,为同里最早的邮政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里正式设邮政分局,隶属于苏州邮政总局。民国9年(1920年)同里为三等邮局,直至解放。民国15年12月,由庞文彬发起成立大达电话公司,装机59部。同里的电话从1926年诞生起至今(2004年),主要分三个阶段:1926~1985年是人工交换时期,有60年时间;1985~2003年是程控(自动)电话时期,只有20年时间。1985年出现第一台电子交换机,1998年全镇村村建成电话村(含屯村),2004年电话达到11668部,百人电话达到22部,各类手机达到12569部,百人手机达到23.6部;1996年开始进入网络阶段,1996年开始拨号上网,2001年宽带网站开通,从此电脑走进百姓人家,正日益影响着百姓的日常生活。

    同里古迹胜境,魅力无穷。据考古证实,同里镇发现的古遗址有移定毕圩(同里)遗址、九里湖(良渚文化)遗址、叶泽湖(商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范围广,历史跨度大,都证明了同里的悠久历史。

    大自然不但赋予了同里富饶的物产,而且赋予了同里得天独厚的秀丽风光。在历史上有二十景,其中明初有前八景,明中期有后八景,清代又续四景。这些景点往往与水有关。大多以自然景色为主,极富诗情画意,宋代以来,不少文人墨客畅游同里,留下了众多的诗词名篇。

    同里在历史上与外界只通舟楫,很少有兵燹之灾,是富绅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恬静、幽雅、安逸的古镇环境成为官宦退隐、富贾置产、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因此同里镇上深宅大院、私家园林亭榭比比皆是。清嘉庆《同里志》记述:自宋咸淳七年(1271年)至清嘉庆年间,镇上颇具规模的园第有38处,还有众多的寺观庵庙。时至今日(2003年),同里古镇区依然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古镇区明清建筑占61%,其中较有特色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深宅大院有99处。始建于宋代的有大庙,元代的有罗星洲,明代的有陈御史府、计成故居、西宅别业、承恩堂、侍御第、五鹤门楼(即寿山堂)、潘氏墙门、盐公堂明厅、三谢堂、卧云庵、耕乐堂,清代及民国时期建筑主要有退思园、丽则女学、天放楼、红楼、务本堂、崇本堂、嘉荫堂、庞氏宗祠、南园茶社、杨天骥故居、留耕堂、余德堂、世德堂、世芬堂、袁家厅、礼善堂、亨复堂、慎修堂等。至2003年,全镇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退思园),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21处。

    同里古寺古宅多,古树也多。据2003年统计,同里有名木古树139棵,其中旺塔庵基上的银杏树,有1000年以上历史,胸径2.05米,高28米。耕乐堂的白皮松,是江南稀有品种,树龄有400年以上。西埭金家故居的黄杨树龄有330年以上。任兰生祖辈故居(亨复堂)的山茶花树龄有250年。这些名木古树矗立在同里大地上,集成一轴恢宏的历史画卷,是同里风云变化的历史见证。

    同里镇被庞山湖、九里湖、同里湖、南星湖、叶泽湖五湖环抱,镇中有湖,湖中有河,是江南水乡美的典型。镇内15条河流把镇区分割为19个圩,至今保存完好的建于各个朝代、风格各异的49座石桥将其联成一体。各座桥都有不同的形态和风格,有拱形的,有梁式的;有单孔的,有多孔的;有敞肩式的,有简易式的。另外,还有园林中小巧玲珑的三曲桥、独步桥、天桥,这些绰约多姿的石桥是水乡最富有情趣的历史文化见证。建于宋代的思本桥,是吴江市境内最古老的桥;建于元代的富观桥,建桥石质并不一致,有武康石、青石、花岗石,证明历朝以来曾多次修缮;建于明代的东溪桥,桥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文风之盛、名冠两岸的情景;建于明清时期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是同里桥中之宝,每逢婚嫁喜庆,同里有走三桥的习俗,以图吉利。

    同里市河两岸以条石砌成石驳岸,长达15千米。石驳岸上,平均不到10米,就有一座河桥将水陆相接。同里的街道多数沿河而筑。街两旁是老房子,粉墙黛瓦,古街是石头路面,条石踏步。至2003年,有街道、里弄45条,铺石头路面面积43959平方米。街道之间,里弄较多。里弄是古镇的又一大特色。可以说,同里老街、老房子、石板路、驳岸、河桥、古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中保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标准最高的古镇。

    文化遗址、历史景点、古迹胜境、寺院古宅、古桥古街、名木古树等一系列的古,组成了同里古镇的千年雅韵,展示了同里古镇的文化底蕴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同里旅游胜地,名扬海外。“醇正水乡、旧时江南,千年古镇、世界同里”是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从1984年至今,在游、食、住、行、娱、购六个方面的旅游设施日趋完善。

    退思园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优势是其他水乡古镇所不能比拟的。供旅游观光的景点有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耕乐堂等,它们或宅园相衔、景致独特,或宅第深深、雕刻精致,是明清建筑中的精品;陈去病故居、计成故居、务本堂、珍珠塔景点群、松石悟园等,更是古镇文化的浓缩;罗星洲是泊于湖中的孤渚,景色秀丽,为佛、儒、道三教合一以及集庙宇、园林、湖泊三位一体的胜景;三桥、古镇长廊、穿心一弄、范家双弄、王家三弄等,各具特色,可称为它的骄傲。同里是旅游的胜地,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个将整个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旅游活动中,让游客“走三桥”,体验同里的风俗民情;乘游船,在水上饱览古镇风貌;古戏台下欣赏锡剧《珍珠塔》选段;到“江南第一茶楼”或河边茶座品茗,品味江南水乡文化古镇的浓情雅意。

    20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栏目中的第八集“水乡小镇”,专门介绍了同里。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让世界了解你”等栏目,专题展示同里风情;21世纪初与美国映山岚公司总裁高博,意大利威尼斯副市长佩雷斯,通过卫星双向传送,实现越洋“面对面”交流,让世界了解同里。

    1997年起至2003年,每年4月18日,都举办“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每年旅游文化节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活动。

    2000年,举办了第14届“同里杯”中国围棋天元赛,2003年举办了第七届中韩围棋天元赛,2002年起举办“水乡丽人”评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同里的知名度,“醇正水乡,旧时江南”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向往和赞誉。来同里的海内外游客逐年增多,2003年有100余万游客游览了同里水乡古镇。

    同里镇,1981年由国家建设部批准列为国家级太湖风景区13个景区之一,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首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1997年被评为“江苏省卫生镇”,2001年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验收,2003年由全国爱卫会评为“国家卫生镇”,同年由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由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2005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评选的“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同里是江苏省唯一获此荣誉称号的镇)。同里退思园于2000年11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6月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古镇、开发旅游、发展经济”,这是同里的总体发展思路。同里的历史风貌和发展前景,备受世人关注。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吴仪、迟浩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夏衍、匡亚明、钱伟长、胡绳、陈从周等专家学者都曾亲临视察,给予了同里热情的指导和关怀。在新的世纪里,同里人将不遗余力,保护好这块千年“富土”,为后人留下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